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不要让家园共育成为家长负担

2015-10-23 11:21:50父母学堂
国内幼儿园很讲究“家园共育”,有什么事情都要求家长配合,一会儿要家长帮助做手工,一会儿要家长周末带娃去参加什么活动,等等,甚至有时候学校来不及完成的教学活动,也成了家长配合“家园共育”的一项任务。久了,说实话,我对这种“家园共育”越来越反感了,在我看来,国内所谓的“家园共育”纯粹是老师转移自己责

  国内幼儿园很讲究“家园共育”,有什么事情都要求家长配合,一会儿要家长帮助做手工,一会儿要家长周末带娃去参加什么活动,等等,甚至有时候学校来不及完成的教学活动,也成了家长配合“家园共育”的一项任务。久了,说实话,我对这种“家园共育”越来越反感了,在我看来,国内所谓的“家园共育”纯粹是老师转移自己责任的一个借口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家长改,学校的手工要求家长在家辅导孩子完成??既然这样,那么我送孩子去幼儿园为了什么呢?我完全可以在家里自己辅导孩子(当然了,幼儿园老师一定会反驳的,说孩子在幼儿园至少可以跟同龄人一块玩,学社交什么的。不过实际上,我非常怀疑国内幼儿园对孩子社交层面上的培养力度——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其实我本身并不反感家园共育。实际上,我一直觉得家园共育是孩子教育中的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最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至少在理念上要保持一致,当然方法方式上也能保持一致就最好不过了。实际上,美国幼儿教育成功在很大一点上我个人认为就是整个社会--家庭--学校在很多事情上对孩子的教育有一种普世理念,比如:教育孩子对规矩的遵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长,或者在商场里的游乐场,大多数孩子都会默默遵守排队的秩序,轮流玩的秩序,分享的秩序等普遍规则(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不遵守秩序的孩子,不过大多数时候这类孩子会显得很孤立)。

  我回国后曾在一家隶属于幼教行业的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期间负责了一项有关“家园共育”的一个课题,因此跟国内一些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有过一些了解,普遍感觉国内的“家园共育”有几个误区,以至于现在的“家园共育”私底下招来了不少家长的反感(可表面上还不得不配合着),另一方面,老师也很委屈于家长的敷衍。

  误区一:家园共育中家长和教师的定位。

  国内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很大一部分把家长的地位仅仅放在了从属地位,也就是说:家长需要的只是无条件的服从老师的要求和安排。而老师在做出要求和安排的时候很少甚至不会考虑这些要求会不会给家长造成麻烦甚至是困扰。虽然老师本意可能是想让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但这种被逼迫的“亲子活动”,我非常怀疑它的效果。比如最近,老大幼儿园在准备复活节的彩蛋,要求家长在家里跟娃一块做彩蛋带到学校去,还要把整个过程拍下来传给老师做学校的宣传板等。这个活动本身非常好,但我后来变得抵触了,但还是不得不去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一开始,老师要求拿鸡蛋壳让孩子涂色。好吧,请原谅我自己笨手笨脚的,不知道怎么取一个完整的鸡蛋壳——实际上不是一个,考虑到损耗,估计要好几个吧。所以我偷了懒,直接买了鸡蛋水煮后让孩子涂色。因为家里没有水粉颜料,因此还特意去买了颜料和画笔,加上6个鸡蛋,费用有40来元(对我们来说自然不算什么,但我想到的是那些月收入只有一两千的孩子的家庭呢?——好吧,也许那些家庭的孩子本身也不会上老大这家所谓的贵族幼儿园吧)在弄得饭桌上、衣服上、手上乃至老二的脸蛋上都是五颜六色后,总算完成了5个鸡蛋的涂鸦工作(其中一个打碎了扔了)。周一送给老师,正当我准备松口气的时候,结果老师说:鸡蛋太小了,需要重新做大的彩蛋。具体做法是:长方体硬纸盒,外面裹很多报纸,在外面用白乳胶沾上白色的皱纹纸,然后让孩子涂色——好吧,我听着就很复杂了。虽然原料貌似都是废品,但对我们来说还真不好找,长方体的硬纸盒就没有,报纸还要特意去买(话说现在网络发达了,看新闻都很久没考虑报纸了),而白色的皱纹纸我问了好几家店都没有(只有彩色的买),而老师指定的白乳胶常去的超市里也没有,难道要去五金店?总而言之,最后我们不得不自己根据自身情况变通:用前一阵子京东的充气填充袋子代替硬纸盒和报纸,用彩色皱纹纸(正好省的娃涂色了)代替白色的。鉴于裹皱纹纸这个过程太有挑战性(皱纹纸很容易破裂),全程都是我跟孩子他爸代劳了。最后随便裹了个蛋状?球状?柱状?的东西再拿透明胶沾合,算是完成了这次的“家园共育”任务了(实际上拍摄任务还被我们给省略掉了,估计老师还会觉得我们不配合吧!)

  我想起以前娃在美国读幼儿园的时候,虽然幼儿园也强调“家园共育”,但“育”的也仅仅是娃的思想行为,偶尔有学校需要家长配合的,也非常考虑家长,尽量不给家长造成负担。比如每年复活节,幼儿园会有个小型聚会,需要家长捐饮料,零食什么的,老师都会提前列清单,上头有比较贵的比如芝士条、水果拼盘、果汁之类的,也有便宜点的饼干、蛋糕、餐巾纸等,总之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便利和经济情况自愿认捐,如果实在不想捐也无所谓。还有一次情人节,学校希望家长可以给娃一个小小的爱的惊喜,给娃制作一个红心。学校非常贴心的把主料红心裁剪好了装在信封里才给家长,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在红心上自由发挥。手巧的时间充裕的家长会用蕾丝边啊照片啊等装饰这个红心,手拙一点的家长在红心上写几句话,贴上几个贴纸也就可以了。可以说在做这个红心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享受和充满对娃的爱,丝毫没有感觉到一点负担,跟我最近给娃做彩蛋的心境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中美两国“家园共育”的区别!在中国当家长,永远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要求。

  误区二:家园共育是给老师减负。

  前一阶段老师对我颇有微词,原因是我没有给娃改作业。这让我非常大跌眼镜!实际上,娃的学校作业我都会盯着她完成,错误也会及时指出来,只是没有在娃的作业上给娃打勾勾打100分而已,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个学校的作业应该是返还给老师,由老师负责打分的。如果是我额外给娃布置的作业,我才会自己用红笔评改打分。我倒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家长需要越俎代庖了?后来我留意了很多次,发现娃的作业老师几乎很少留下痕迹,很多时候我甚至怀疑老师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娃的作业,娃的作业做完后我怎么放进娃的书包的,回来的时候还是怎么留在书包里,有几份作业迄今为止已经这么原封不动的在娃的书包里呆了几个月了,估计老师都忘了给娃布置了这么个作业了吧!有时候我真担心老师对娃的作业的这种敷衍态度会让娃对做作业产生一种“玩”的态度:反正老师也不看,作业随便写写好了!

  其实娃非常渴望作业受到重视。如果时间允许,我自己给娃布置的作业,我会很认真的给娃评分。当娃全对了拿到了100分和大笑脸她就特别高兴,有时候因为粗心做错了一道题,我毫不犹豫的画了叉叉,她还会懊恼的哭鼻子。

  我又想起之前在美国的幼儿园,虽然没有回家作业,但是娃在幼儿园的作业上都有老师精心画的笑脸或者是一张小贴纸,虽然有时候老师也有没指出来的错误,但至少作业老师是看过了的。我曾在美国一家幼儿园也当过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当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个家长表扬我的是我改孩子的作业非常认真!不单单是错误会改正,我也会很注重孩子的书写,写的好看的字母我都会圈出来在旁边写上“nice”"good"之类的赞美词。所以孩子写字母的时候也变得很认真了。

  当然或许作业只是一个很小的一面,但是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就是老师在学校的教学任务没完成而要求家长在家里帮助完成的!娃在美国上了近四年的幼儿园,老师备课非常认真,每个月,每周,每天的课程安排都很详细而且合理,从来没有过学期结束了,发现安排没完成的情况,当然也没有过学期没结束,安排都完了的天窗时期。所以每当老师要求我们在家里给娃上课或者在学校“来不及”做完的手工啊、课程等,我都会想:既然如此,我还让娃去学校干嘛呢?我自己在家里教好了呀!

  误区三:家园共育就是让家长在休息日陪娃亲子游、亲子学习。

  回国以后我发现幼儿园非常喜欢在周末搞些活动,比如什么运动会啊,游园会啊等等。其实美国的幼儿园也有很多活动,娃曾经的美国幼儿园我粗算下每个月都有相关主题的亲子活动,家长有时间当然非常欢迎去幼儿园参加,没时间的家长也不强求(虽然娃会有点小失落哈)总而言之就是把选择权留给家长。但是无一例外的就是学校的活动没有一次是安排在周末休息的。基本上,娃的周末就是“家庭日”,是由家长自己来安排的,也让娃跟幼儿园有个喘息的时间(同时老师也有个喘息的时间),但是国内的幼儿园貌似非常喜欢插足娃的生活哈(也许是照顾工作的家长?)周六和周日总有一些要求特殊的活动要家长带娃参加。当然了,就活动而言,偶尔为之也确实可以增进亲子感情等,但太频繁了就势必打乱了家长本身的安排。何况,国内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一周五天,每天将近10个小时(7点半到5点半),就周末两天孩子能单独跟家长乐和一下的亲子时光,还要被幼儿园给占去一些。最让我反感的就是娃幼儿园每周日晚上的10分钟电教时间:也就是让孩子给老师打电话。本意是让孩子跟老师锻炼英语口语,但实际上,就我家娃而言,纯粹是浪费时间,一来她跟老师没什么话说,老师问什么她答什么,也是很简单的yes啊no啊,二来每周重复的几个问题也让娃觉得很枯燥,没有一点乐趣可言了。所以每周的电教时间,在我们家就成了娃最避之不及的时间。再加上周末时间本身希望是跟娃单独相处的时间,所以实在很不乐意让一个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来插上一脚,明明我们自家的亲子活动做的正兴起的时候,突然想起还要给老师打电话,于是所有安排都打乱了。(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国内幼儿园老师也很可怜,因为老师本身肯定也非常希望有个喘息时间吧!)

  或者幼儿园的这个“周末干预”是因为很多老师觉得孩子每周一回到学校会有所退步?(我在美国幼儿园代课的时候也发现周一是孩子最懒散的一天)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嘛!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经作者同意在本平台发送。欢迎各位粑麻分享到朋友圈;若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成致-青少年教育”和原作者,否则我们将究其责任。

  【作者简介】

  苏桐,两个孩子的妈。留美十年,美式育儿的体验者和推崇者。当过美国幼儿教师,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研发幼儿产品,培训幼教老师,并差一点当了幼儿园园长助理。重点关注0-6岁幼儿心理与发展。

  “成致青少年教育”微信公共平台(微信号:see_do_get),关注每一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