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烟直:在孩子心里播下理想的种子(56)
声明:本文为笔者幸福家庭三部曲之二《人格教育决定孩子幸福——培养幸福的孩子》书稿内容节选,任何媒体或平台转载均须注明原文出处及作者和来自搜狐教育孤烟直的自媒体,图片来源网络。
理想对于人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所以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这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理想。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即使有理想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这是理想形成的动力和源泉。理想不仅是人生前进的方向,而且是会对人的行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导人的行动。卧薪尝胆的典故就揭示了理想的重要作用,正是怀着复国的理想,越王勾践才甘愿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如果没有复国的理想,勾践就可能是另外的表现了。
立志要趁早。理想的种子要早点在孩子心田种下,从小有大志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都会成为有出息的人。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这里我们以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例探讨早点播下理想种子的重要性。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与他的父亲司马炎在司马迁幼小时播下的理想种子密切相关。
司马谈担任“太史令”,是当时史坛上的泰斗,在朝中专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司马谈勤勤恳恳工作,搜集掌握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准备写一部记载“明王贤君忠臣义士”的史书。司马谈不仅对自己毕生事业殚精竭虑,而且非常希望司马迁能够子承父业,继续从事他所痴迷的工作。
于是,司马谈不仅培养司马迁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且十分注意对司马迁事业心、责任感的培养,尤其是让司马迁能及早立下自己努力的方向——编撰一部通史的理想。
司马谈在临终前,仍然不忘自己对儿子的期望。他拉着司马迁的手说:“我们家的祖先在周朝就当太史,我死后,你要接替我的位置,继承祖先的事业。自从孔子死后,至今已经四百多年了,没有一部像样的史书,我身为太史,没能做成这件事,真担心天下史籍文化从此断绝了。你一定要把这件事搁在心里啊!”司马迁“俯首流涕”,答应了父亲,下决心写成一部继《春秋》之后的伟大史书。写一部伟大史书,这就是司马迁的人生理想。
这样看来,在司马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在他的心田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据史料记载,从10岁学习古文开始,司马迁就已怀揣写史书的理想,肩负着书写历史的责任。为了这一理想,司马迁不仅饱览书卷,读万卷书,而且深入调查,行万里路。20岁时,他踏上了仗剑远游的征程。
司马迁穿着草鞋,顶着风风雨雨,度过江河,走遍莽林原野。他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查访各地的风土民情,餐风饮露,忍饥耐寒,搜集了丰富的典籍史料,采撷了浩瀚的原始素材,为写作《史记》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不无自豪地谈及年轻时的这次壮举:“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后来,司马迁蒙受冤屈,遭到残酷的刑罚。在生与死的抉择前,司马迁想到父亲临终的遗言,更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和抱负,即远大的理想——写一部伟大的史书。他忍辱奋发写作,到五十多岁,终于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史记》,为中国史学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孤烟直 长江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 上一篇
被家长这样“忽悠”长大的孩子更优秀
有首歌叫《雾里看花》,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面对生活,也许我们得有一双慧眼,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一直跟家长们说,我们最好睁一眼,闭一眼。 用睁着的那只眼去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对孩子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我们如果能闭起眼睛,那些缺点、不足
- 下一篇
对孩子身高影响最大的不是饮食和运动,而是……
研究表明,孩子的身高70%取决于父母基因,30%取决于后天。在这30%的外在因素中,睡眠对身高的影响排名第一,超出运动和饮食,因为在睡眠中会分泌出生长激素。 从图中可以看到,生长激素分泌最多的两个时段,分别是21:00-1:00,5:00-7:00,如果在这两个时间段内,你没有睡着,或者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