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文章,年少时没感觉,长大后才恍然大悟
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考试好像永远都少不了古文默写这一项,当时年纪小,抱怨说为何要背这些不甚理解的文章。
长大以后,随着阅历的丰富,渐渐明白,好的文章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是某个场景下,蓦地想起,原来这就是他当年的心境啊。殊不知,所有童年生吞硬咽下去的文章,早已携带着作者创作时的那一刻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所以,当看到知乎上“年少没多少感觉,长大才恍然大悟、赞叹不已的好书或好文,有哪些?”这个话题时,我忍不住PO一些答案上来,和大家分享,也借此向经典致敬
1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初中初读此句,觉得喜欢,因为觉得虽然不是很懂,但是都是大白话,好背。
后来长大了,慢慢看父母老去,慢慢看到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人生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才慢慢懂得这句话中的嗟叹。
人生如此的艰难,我也不过是一个行人罢了。这是苏轼写给离别的好友的,更是写给自己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条自己的路要走,遇到歧路险阻,你或许可以向古人、今人、朋友、爱人求助,但归根到底,没有人能帮得了你,你还是要自己去做出选择。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作者:重光先生
2
个人觉得是这篇《小石潭记》。读过那么多篇古文,最喜爱的是这篇。在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因为太喜爱,只一眼就轻松的背下来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与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觉得全篇都非常的美,无数个压力巨大头疼剧烈的夜里,我都会爬起来看这篇文章,它比音乐更抚慰人,更让人感到清凉。
没有太多的生活感触,也没有讲述生活琐事。在一个阳光大好的下午,穿过葱绿散发薄雾的竹林中,凝望着小潭中清晰可见的鱼,仿佛漂浮在空中,蓝天白云相融,远方迂回不可见。
清凉的人生终究只适合观赏,不可久居。
作者:格格巫
3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朱自清《背影》
作者:林丫丫
4
高考前一天的早晨在教室里背课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那时候我坐第三排靠窗,阳光澄澈,帘子被风吹得起起落落,坐我前面的姑娘扎着马尾,发卡时而微微反射着光。
后来读这一句,我总想起那天光影的聚合,好像一起一落之间,还看得到光阴的来去。
作者:辛拉面
5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以前不明白一件看起来极其普通、甚至有点闲得蛋疼的小事,为什么苏轼要特地写一篇文章。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现在才明白,月色虽然美,但缺少的是一个随时随地愿意陪你虚度时光的人。
月色常有,而知己难得。
作者:张琦
6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高中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朗读这些内容的时候,她几次红了眼睛,当时我们都没有什么感觉,就觉得作者描写的挺细。
可等我三十岁的时候,我再回头看这篇文章,每次看,每次都红了眼睛。
作者:笛励
7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高中时读这首诗,最喜欢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种恬然的生活状态;不过彼时老师说这首诗中的名句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后世评说这句“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现在再读这首诗,却觉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和“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才是最让人倍感无奈的。
一首诗,既有对生活冷暖、人情凉薄的感慨,又有对身边风物和恬适生活的精妙描写,还有对自己的安慰,真是丰富呢。
作者:文者辛
8
《项脊轩志》,没有之一。记得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写的一些琐碎杂事,有什么值得学的,曾经有同学问这篇课文的意义在哪?老师说,说实话,古文不应该在你们这个年纪教,等你们四十岁的时候再回头读这篇文章吧。
迟暮的老人在残破的老屋里枯黄的灯盏旁,回想自己的半生,不是金戈铁马官场沉浮,而是记忆中的小院里鸡鸣犬吠,鸟语花香。曾经的家族人丁兴旺,其乐融融,老人坐在屋里,仿佛依旧能听到叔父们在院内谈论国事、能听见祖母喊着小孩子的声音、能只听脚步声就知道是哪位亲人走过……老人的眼睛模糊了,人老总是多情,放下笔,老人蹒跚着走出昏暗的项脊轩,年久失修的老屋、早已没有炊烟的烟囱、残破不堪的篱笆、早已故去的亲人……世间的一切孤独都需要由最后走的人来承受,这是有多苦,老人在想,是否人在去世后,灵魂并不会就此湮灭,而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依然是一个家庭,在一起以另外一种形式共同生活呢,他们是否都在等着我回家呢……抬眼看去,一片荒凉里唯有亡妻亲手种下的枇杷树,郁郁葱葱……
今年回家,忽然发现奶奶住的房子已经塌了,破壁残垣,想起她的音容笑貌,仿佛她并没有去世十年,而是昨天依然生活在一起,明天还能再见……
作者:董晓伟
援引内容来自知乎
编辑:朝歌
- 上一篇
5~15岁孩子必学的8项基本技能,你家娃会几样?
如今,很多孩子普遍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从小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那么,我们可以让孩子先从以下8项技能开始学起! 1、个人生活技能 独立穿衣、洗澡,准时上床睡觉; 不需要家长提醒自己起床;会铺床、叠被、装枕套、叠衣服; 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 2、学会做家务 学会洗
- 下一篇
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
都说三岁看到老,您家的孩子是啥性格的? 是做事缓慢的慢性子还是急三火四的急脾气? 您知道对自己的孩子,哪些话是一定不能说的吗? 对待不同性格的孩子,这教育的方法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不对路,教育孩子的效果可容易适得其反呢! 今天这篇文章,告诉您在教育孩子时,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真是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