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育学博士教你怎么科学有效地“打孩子”(超级实用!)
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样的文章呢?
只需点标题下“今日教育传媒 ”关注即可!
王涛,《规矩和爱》一书作者,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终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从学校禁止体罚开始,打孩子一度成为教育禁区。十几年温情教育,孩子似乎并未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于是,“虎妈”“狼爸”一夜兴起。棍棒教育真能改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且看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教你怎么“打孩子”!
怎样打孩子?
我对打孩子的观点非常明确,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是对父母的要求却很高。
第一,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很多父母对此很不理解地说:“如果我不生气了,干吗还要打孩子?”如果是这样,你应该先问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打孩子?然后判断一下自己这样打孩子究竟是教育还是犯罪。在现实中,你很想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不能打的时候,因为你有愤怒。而你愤怒过后不想打孩子的时候却是你应该打的时候,因为规矩不能随便拿掉。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在打孩子的时候是身不由己很无奈的。但正是这份无奈,可以让孩子明白规矩在父母之外、在父母之上的道理。正是这份无奈,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规矩的敬畏。正是这份无奈,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第二,打孩子不能用手,而要用杖。很多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有很强的情绪,如果用手打孩子这是用发泄替代教育,而且很容易对孩子造成身体的伤害,我自己小时候就体会过父母情绪失控时,那瞬间力量的可怕。很多时候不仅孩子受伤害,父母事后也非常愧疚。如果用杖打孩子,哪怕我们只是去伸手拿杖,短短的几秒钟时间有时也能帮助我们冷静下来。
第三,打孩子之前需要用语言交流。所以打孩子一般是在孩子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以后才开始。因为要用语言清楚而理性地告诉他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个语言交流的过程对父母要求很高,甚至需要有专门的训练。简单地说父母要控制情绪,言简意赅,但是态度要坚决。我常常对为人父母者说,要学会一种说话的能力:轻声轻气说重话。
第四,打孩子需要有爱。当我们没有愤怒时,打孩子变得如此艰难无奈,这份无奈体现的是我们对孩子肉体的爱惜。当我们带着这份无奈不得不打的时候,体现的是我们对规矩的敬畏和对孩子灵魂的大爱。
怎样用爱打孩子?
在美国有一个华人叫刘志雄,毕业于耶鲁大学。刘先生不仅在事业上很成功。在教育孩子上也很有研究和心得。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的教育很顺利,后来去了著名的沃顿商学院。但是顽皮的儿子在教育上给这位爸爸出了很多难题。
刘先生十分注重对孩子的规矩教育,从小就给孩子立了很多规矩。每当儿子破坏规矩时,刘先生就拿出家法惩戒孩子。让刘先生沮丧的是不管怎样惩罚,孩子还是那样调皮。但是有一次的杖打彻底改变了这个孩子对规矩的态度。
有一次,刘先生快要去上班了,却发现调皮的儿子蠢蠢欲动要做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于是他特地告诫儿子不要做这件事情,否则爸爸不会放过他。结果,他一出门,孩子就做了这件事情。回来后,刘先生回家第一眼就看到了这样的结果。他非常生气,便质问儿子:“我这样告诫你都不行,你说怎么办?”
“打呗!”他儿子很冷漠地回答道。
刘先生听到这两个字心都碎了。他事后说:“我从他这两个字中听出了他对权威的蔑视和对规矩的不屑,我以往对他的规矩教育彻底失败。”
刘先生忍住怒火走进自己的房间。他先用祷告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然后反思自己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思索良久,最后他叫来儿子,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诚恳而又坚决地告诉他:“爸爸要给你说四句话。”
刘先生见儿子还是一脸冷漠,就继续说:“第一,爸爸爱你。第二,即使爸爸爱你,也不能把规矩拿掉。第三,你做错事你有责任,爸爸也有教育的失职。第四,以前你做错事爸爸都是让你承担责任,今天爸爸替你来承担这个规矩的惩罚!”
说完以后,刘先生就把家法拿来,当着儿子的面开始打自己,平时打孩子多重,这次就打自己多重。第一下打下去之后,孩子脸上冷漠的神情突然不见了,第二下打下去之后,儿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抱着爸爸的腿哭着说:“爸爸,是我错了,请你打我,不要打自己。”刘先生对孩子说:“孩子,爸爸谢谢你,但是,今天这个责任,爸爸来承担。”打完后,他自己也情不自禁,结果父子两个人抱头痛哭。从此之后,他就发现儿子不仅对爸爸更加尊重,对规矩也开始敬畏。刘志雄先生最后总结说,这次规矩之所以有效,因为这次规矩中孩子真正感受到了爸爸对自己的爱。
2000年的夏天,我在纽约听了刘志雄先生的讲座,分享了他自己这个案例。当时我们很多人听完都流下了眼泪。十多年过去了,我常常回想这个案例,从中悟出了很多感想。
首先,这就是一个带有爱的规矩。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地告诉孩子,我们做规矩是因为爱他们。但是孩子仍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所以不要光觉得自己心里有爱,而要努力在规矩中过程真正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因为替孩子接受规矩,刘先生的这次规矩教育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爸爸的爱。
其次,这次规矩让孩子看清楚了爸爸对规矩的敬畏。即使爸爸爱自己,也没有能力把规矩拿掉。所以刘先生是因着对孩子的爱,让孩子看到爸爸对规矩的敬畏。这样爸爸用对孩子的爱把孩子带到了规矩面前,用自己对规矩的敬畏让孩子明白孩子自己和规矩的关系。我们说建立孩子对规矩的敬畏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而只有爱才能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再次,有时候为人父母给孩子做规矩真是无奈。但是不要怕这样的无奈会暴露自己的软弱。这种真诚的软弱会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也能帮孩子明白我们对规矩的敬畏。这是伟大的软弱。这让我想到《太公家教》中的两句话:“欲求其强,先取其弱;欲求其刚,先取其柔。”
在很多的场合中,我把这个伟大而又软弱的案例和很多国内的家长分享,很多父母也和我一样深受感动。但是也有一些父母不以为然地说:“这不就是个苦肉计吗?”错!教育孩子绝对不能用计,只能用情,用爱。
打孩子是一种教育艺术,是对我们爱的检验。打孩子不仅对我们父母的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平时培养孩子对父母和规矩的敬畏。所以每次讲座之后,我总是告诫父母不要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就去打孩子。但总有一些爸爸急着去尝试,下面我把一些有代表性的爸爸和他们的问题列在下面,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有一位爸爸听了我的讲座以后非常兴奋,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特制了一根家法挂在墙上。然后把五岁的儿子叫到家法下面,指着家法说:“这个是家法,象征着规矩。”几乎是把我讲座上的话对儿子复述了一遍。谁知,第二天下班就发现家法不见了。尽管爸爸很兴奋、很认真,但是他在儿子面前还没有树立最基本的权威。
有一位山东的警察爸爸,平时对孩子就很有权威,但是施行家法也失败了。当我和他交流了一些细节以后,发现问题出在情绪的控制上。例如,在教育过程中这位爸爸虽然明确地说:“听着,不是我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但是这句话却是带着愤怒吼出来的。孩子和大人一样,首先听到的是说话者的态度,其次才是内容。所以孩子从爸爸的态度中得出的结论还是“你要打我”。
有一位爸爸有一定的权威,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啰唆。当他讲完,要打孩子的时候,孩子觉得很奇怪,说:“还要打啊?”所以在做规矩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啰唆不仅浪费时间,也消耗权威。
免责声明
文/王涛,来源于《规矩和爱》。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文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转载目的在于学习分享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热门阅读
1.毕淑敏:告诉孩子,今生有三件事儿不能俭省
2.若你今后一直当教师,定要记住以下几点!
3.高中教师自述:2个月,我让儿子的成绩从三本跳到一本!(很好的经验)
今日教育
135
做最好用的编辑器
商务合作tel:023-89316886QQ:893883115
觉得文章不错点下方广告以资鼓励,不花钱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点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二维码后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微信“扫一扫”二维码,点“关注”
- 上一篇
没错,我就要做个混蛋家长(建议爸妈都学学)
01 一个亲戚把我拉黑了,起因在于熊孩子之间抢玩具。 上周末,亲戚带着他们家4岁的儿子来玩。2岁8个月的儿子喆同学很喜欢这大哥哥,基本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和他分享。 这一点,让我挺欣慰。男孩子嘛,大气一些更像男子汉。 晚饭前这个4岁的孩子尿尿,上完厕所突然脑洞大开直接冲进卧室,大模大样参观了一
- 下一篇
孩子乱交朋友怎么办?
问:我儿子今年13岁,我对他最担心的是他交朋友的事。他班里有个孩子学习不好,特别爱玩电子游戏。本来我儿子以前不是玩游戏没完没了的孩子,可在那个孩子的影响下也开始起劲地玩了。我说了他几次没什么用,我自己心理想的是孩子要选择学习好的孩子做朋友。孩子乱交友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孩子的同伴交往是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