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之三十五:《如何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如何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忠心
一、一封家长来信
赵教授:您好!
我的儿子响当当最近成了“问题专家”。
吃完晚饭,妈妈准备带他去楼下散步。妈妈给他穿衣服,他问:“妈妈,为什么我要穿衣服呀?”妈妈回答:“因为外面冷,不穿衣服会生病呀!”
妈妈给他穿鞋,响当当看了看又问:“妈妈,我为什么要穿鞋呀?”妈妈回答他:“因为穿鞋能够不让小石子把我们的脚硌破呀!”响当当听后点点头。
到了楼下,看着太阳一点一点落山,响当当的好奇心又来了:“妈妈,为什么晚上太阳就不见了?”妈妈想了想便告诉他说,晚上太阳在地球的另一边,被地球挡住了所以就看不见了。
响当当接着又说:“妈妈,我觉得冷,为什么太阳公公在的时候就不冷呢?”妈妈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好敷衍说:“这个问题,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响当当不甘心继续问:“可是妈妈,我什么时候长能大呀?”妈妈听了这个问题,嗯啊的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现在妈妈听见响当当叫自己就害怕,生怕他再问出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请问,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呢?
二、孩子好提问是爱动脑筋的表现
小孩子经常向家长或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大树的影子,为什么比大树长呀?坐火车时,窗外的大树,为什么向后跑呀?水开了,为什么会冒泡呀?为什么电冰箱里会结冰呀?等等。响当当的这种表现是很正常的。
在家长和老师没有琐事缠身,或心情好,有兴致的时候,一般乐意回答孩子的问题,还能耐心地加以解释。
而在家长和老师心烦意乱或正好有事情缠身,或不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往往也很不耐烦,甚至粗暴地训斥孩子:“去去去,别烦我!”把孩子都弄得莫名其妙。这是很不应该的,也是很有害的。
其实,孩子好提问题,说明孩子好学习,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旺盛。古人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只有求知欲旺盛的人,多思的人,才会好问。如果不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不旺盛,爱是什么就是什么,爱咋的就咋的,都懒得问这问那。
古今中外,凡是在学业或事业上成功的人,一般都是既勤学,又好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根据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提出“不耻下问”的主张。据记载,孔子“入大(太)庙,每事问”,能身体力行,给弟子们做出好榜样。当别人讽刺他时,他还坚持认为“不知而问”是一种美德。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得意门生颜渊,不仅能做到“学而不厌”,虚心向他的老师孔子学习,并且还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寡”,向在知识、学问上不如自己的人求教。
好提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家长和老师能耐心地、准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知识,还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进而激励孩子好学、多思。
家长和老师如果回答不出孩子提出的问题,或是像这位妈妈那样回答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也可以说“妈妈不清楚,妈妈看看书再回答”。可不能因为孩子把家长和老师给难住了就反过来责怪、训斥孩子。
应当鼓励孩子好问,珍惜孩子好问的精神,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好问精神。
三、从孩子提出的问题中可以了解孩子思考的深度
在清朝,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名叫戴震。他一生在许多学术领域内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教育家。戴震并没有什么天赋的才能,开化得也比较晚。据记载,他九岁才会说话,十岁入私塾读书,是智力发展较为迟钝的孩子。然而,他的记忆力却很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文章只读一遍,就能背诵下来。这是为什么呢?看看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私塾老师讲《大学章句》这本书。《大学章句》是出自《四书章句集注》,有孔子、经曾子及门人传写、朱熹作序的古文。
老师说:“这一章叫《经》,是记载孔子的话,由他的学生曾子记录下来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本人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
戴震听了,有所不解。于是便问道:
“老师,您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
“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说。
“老师,朱熹是什么朝代的人呀?”戴震又问。
“是南宋时期的人哪。”
“那么,请问老师,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朝代的人呀?”
“他们二人都是周朝时期的人呀。”
“周朝和南宋,这两个朝代相隔多少年呢?”
老师屈指一算,说:“差不多有两千多年。”
“既然相隔那么多年,朱熹所说的有什么根据吗?”
戴震一连串的提问,把老师都给问住了,老师无言以对。但老师很有修养,并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热情地称赞他说:
“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四、“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精神值得鼓励
学生把老师给问住了,令人不解的是:老师为什么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学生呢?这不仅是因为戴震好问,求知欲旺;更重要的是因为戴震善于思考,思考得深刻。
他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水平是很高的,没有做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是提不出这一连串问题来的。戴震能提出那么多的问题,表明他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而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这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不断质疑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因此,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
家长和老师应当加强自身修养,像那位私塾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即或是被孩子给问住了,也要热情鼓励孩子好问的精神,保护孩子的好问的积极性。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能把老师和家长给“难”住了,反映孩子思考的问题有深度,这是好事。家长和老师可不要由于被孩子给难住了,碍于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孩子。
孩子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能够真实地反映孩子思维的深度。记得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当年在唐山一个铁路学校任教时,他考学生,不固守“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传统的考试方法;而是一反常态,反其道而行之,叫“学生出题,由老师来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给学生打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刻、复杂,就给打高分;提出的问题肤浅、简单,就给打低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题把老师给难住了,就给打满分。这种别出心裁的考试方法,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努力学习、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考试方法”很值得家长和老师效法。
五、鲁迅先生的耐心、机智和豁达
这是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先生详细记载鲁迅先生当年跟幼小儿子海婴对话的情景:
……这时鲁迅先生多是靠在藤躺椅上,海婴不是和他挤着一张椅子在并排躺下,就更喜欢骑马式地坐在他的身上,边吃边谈天,许多幼稚的问题就总爱提出来:
“爸爸,侬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侬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从前,最早的时侯,人人是哪里来的?”
这样子追寻到物种原始来了。告诉他是从子--单细胞--来的,但是海婴还要问:
“没有子的时侯,所有的东西都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了,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幼小心灵所能了解,在盘问了许久之后,回答不清了,就只好说:
“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有时觉得在一张藤椅子上两个人挤着太不舒服,就会到眠床上去,尤其夏天夜里息了电灯,这时海婴夹在两个人当中,听讲故事。高兴了,他会两面转来转去地吻我们,而且很公平的轮流吻着。在有一天的夜里,大约是鲁迅先生还没有生病的前一年,照例的躺在床上,海婴发问了:
“爸爸,人人是那能死脱的呢?”
“是老了,生病医不好死了的。”
“是不是侬先死,妈妈第二,我最后呢?”
“是的。”
“那么侬死了这些书那能办呢?”
“送给你好吗?要不要呢?”
“不过这许多书那能看得完呢?如果有些我不要看的怎么办呢?”
“那么你随便送给别人好吗?”
“好的。”
“爸爸,你如果死了,那些衣裳怎么办呢?”
“留给你大起来穿好吗?”
“好的。”
就这样子,谈笑而道之的。听的时侯,觉着小孩的过于深谋远虑,以为说笑话般的,小孩子的问话,不料不久就象成了豫立的遗嘱而实现了。
六、“童言无忌”。孩子问到忌讳的事要淡然置之。
鲁迅先生对小儿子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提问,一点儿也不厌烦,非常耐心地、不厌其烦地解释、回答。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那可贵的求知欲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儿子跟他谈论“生老病死”这样一个常常为人所忌讳的问题,鲁迅先生都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之,充分表明他具有伟人无比宽阔的胸怀和豁达的心境。
常言说:“童言无忌。”在过去,人们在过年时,往往在厅堂里贴上这样的四个字,有的贴八个字:“童言无忌,大吉大利。”这是一种风俗习惯,意思是指小孩子说话不必忌讳,即使说了不吉利的话也无妨。
小孩子涉世未深,不懂得什么人情世故,不知道说话要分场合、看对象、选择话题,不知道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不能问,嘴上没把门儿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问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这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孩子会说出语言幽默生动、让人捧腹大笑的话,但备不住一不留神也会说出大人很忌讳的话来,比如海婴问鲁迅先生他要是死了那些书、衣服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些问话是很难回答的,但鲁迅先生却是毫不迟疑地回答了孩子那天真的提问。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最好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淡然置之,千万不要较真、计较。
家长和老师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可不要随意打击孩子好问的精神。在一般人看来,像小海婴提出生死的问题,是应该制止的,甚至还可以揍孩子一顿。可是,揍孩子一顿,孩子也会白挨揍,他会感到一头雾水,因为他并不清楚“为什么不能问”。
家长和老师必须明白,扼杀孩子好问的精神,很容易,一次就够;而要重新激发孩子好问的精神,那可就难了。家长和老师可要精心呵护孩子好问的精神。
(2016年4月30日星期六)
- 上一篇
孤烟直:请给孩子独立长大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最缺少的就是独立长大的机会了。 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可以说比任何宝贝都宝贵,在家庭的地位那绝对是最核心最顶尖的。我们总是担心孩子会出现问题,我们总是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所以从孩子一出生下来,我们就在孩子的身上罩上一层“保护膜”。 但是,孩子在受到我们精心保护的同时,也失去了独立长
- 下一篇
童年没有起跑线!
关注,和 贝贝妈一起成长! 获取更多资源和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陪伴成长”(ID:ziranyangyu) 贝贝妈对你说 Hi~~我是贝贝妈妈,育儿路上我们携手同行,一起成长。 正文如下 童年没有起跑线 南桥 前几天,女儿去参加一次钢琴比赛,没有获得名次。我还是很高兴。她才学两年不到,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