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考试焦虑,源于自己吓自己
重要的焦虑多源自关系。所谓的考试焦虑,其实主要是孩子对他们与父母的关系的焦虑,他们不是在担心考试,他们担心的是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无论你怎么样,我们都一如既往地爱你认可你,那么孩子的焦虑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镇静是建立在对生活的信心基础上的,我们可以从可靠的关系中获得这种信心。
——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
高考在即,中考在即,考试焦虑又成了时髦的话题,我讲一讲自己的故事,也讲一讲简明的关于焦虑的理论,希望能对考生和家长有些帮助。
压力是自己找的
1988年,我升初三,年级8个班中一下子退下来200多名复读生。那是一所镇中,声源全是农村的,大家都渴望考中专师范,以期望“鲤鱼跳龙门”,一步完成从农村户口到城镇户口的转变。如果考不上中专师范,就复读再考。
我们班也分了三十来名复读生,有“初四”“初五”的,还有很恐怖的“初九”的,那是一个女生,初三毕业时差几分没考上中专,复读,“初四”还是差几分,再复读,“初五”就差了十几分还是几十分。这一次信心彻底被打垮了,于是回到初一,重新彻底地读了一次初中,没想到“初八”还是不行。再复读,就是初九了。她挺聪明,也很用功,相信初中的那些课本,她已经可以倒背如流了吧。
这200多名复读生,一下子给我们那些应届生带来了巨大压力。但至少有一个人没有感受到这种压力,那就是我。
初二毕业考试,我考了全年级第55名,这次考试只有应届生,没复读生。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是,初三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仍然考了全年级第55名,但前面54名,清一色是复读生。换句话说,我已然是应届生第一名了。
这个结果令我很吃惊,我考虑了很久,最后自己得出一个结论:我的应试水平并没有明显上升,之所以成了应届生第一名,是因为排在我前面的那54名应届生,都被涌来的复读生给吓坏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觉得自己是找到了一个真理,于是信心大增。后来,每次重大考试我仍然是应届生第一名,而总排名也能前进10名左右。到中考,我还是应届生第一名,而总排名已是全年级前5名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点:压力是自己找的,考试焦虑是自己把自己吓坏的。
“心理调整能力强”从何而来
现在学了心理学,回过头来再看这段经历,忍不住要感谢我的老爸老妈。因为,我现在懂得,“考试焦虑是自己找的”,这句话其实可以翻译成“考试焦虑是‘内在的父母’或现实的父母找的”。也就是说,以前强过我的那54名同学,他们在自己的家中,承担着来自父母或其他亲人所给的额外压力。这样一来,他们的身上就肩负着多个人的压力,一遇到重大考试,不焦虑才怪。
我为什么不焦虑呢?这和我的老爸老妈,尤其是老妈的态度关系极大。从小学开始,我老爸从不过问我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是老妈稍微过问一下。
当然,我小学时成绩一直都不错,总能排班里前5名,他们不用太担忧。但一次升学考试,我考了全班第14名,这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不敢把成绩单给老妈看,把它一直藏到了开学那一天。我战战兢兢地把它递给老妈,说:“老师要你在上面签字。”我妈拿到手一看,有些惊讶,问我:“怎么考这么差?”
“放心,我下次一定能考好!”我宣誓说。我有这个信心,因为这次的第14名在我看来全是马虎所导致的。
结果,老妈一句话没说,就在这个成绩单上签了名。我也没有令她失望,接下来的考试,我又回到了前5名。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初一。小学升初中,我在那所镇中八个班中列第一名。但是,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居然考了全班第33名,总分现在都记得,是444.5分。
这么大的成绩落差,放到其他家庭,估计就很难交代了。但在我们家,也只有一次很轻松的对话。和小学那次一样,妈妈问我,怎么这么差。我保证说,下次一定考好。结果她又是没多说一句话,而我下次果真在班里又名列前茅。从此以后,老妈对我信心十足,再没过问过我的成绩。记忆中,她后来只有一次再为我担忧,那是高考后,我报了北京大学,老妈问我,是不是胆子太大了,要是考不上怎么办。
回想起来,父母几乎没给我任何压力,他们从不会说,我们家这么穷,你有出息,以后全家人的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了。他们也从不会说,不要骄傲,名列前茅还不够,你应该考第一,90分不够,你应该冲着100分去……因为他们的这种态度,我几乎从未体验过,考试焦虑是怎么一回事。遇到重大的考试,我也从未发挥失常过。
同时,我也决不会放松,因作为一个学生,很自然地会渴望考个好成绩,就算家人和老师不督促,自己也会争强好胜。所以,我一遇到重大考试,也会处于适度兴奋状态。
并且,一到重大考试,我总是睡得更香,吃得更多,头脑更清醒。和我一起吃饭的同学,经常买了好菜吃不下去,只好让我消灭。他们很羡慕我,问我是怎么调整的,而我一直自诩说,我心理调整能力强。
考试焦虑常来自于亲人额外的压力
这只是表面上的答案,真正的答案直到学了心理学后才发现,那就是:除了应对考试的正常压力外,我没有额外的压力,所以在考试中就不会有过多的焦虑。
其实,所谓的考试焦虑,就是我们身体的紧张程度超出了应对考试所需要的正常紧张水平。之所以会造成这个结果,一般而言,是那些有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所承受的,不仅有自己的压力,还有父母及其他家人所给的压力。
譬如,我的很多初中同学的父母常对他们说,我们家的未来就指望你了。常听到这样的话,他没有考试焦虑才怪。
再如,在百度“高考吧”上我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去年一个女孩高考分数超出该省重点线30多分,但她爸爸居然诅咒她“去死吧”,因为她没考上他所希望的北大和清华。可以想象,这个女孩在高考时能心无旁骛地一心解题才怪。父亲给了她这么严厉的要求——必须考上北大和清华,那么她势必会在考试时脑子里常出现严重的担忧:“要是我考不上北大清华怎么办?”
一个正常的孩子,和一个正常的大人一样,有竞争心理,会争强好胜。当他们面对考试时,就和大人面对重大考验时,身体一样会出现适度的紧张状态。这种适度的紧张状态,会给当事人适度的压力,从而激活他的神经系统,令他保持一个良好的兴奋程度,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
但是,大人们常常会忽略这一点。父母或老师很容易认为,孩子贪玩,不给压力就不知道好好学习,所以他们会有意给孩子巨大的压力,试图以此逼他们更努力地学习。
这是一个最常见的误解,首先是没有尊重孩子的争强好胜的天然心态,其次很容易造成一个恶果:平时过于努力的孩子,到了考试时容易有过高的焦虑,所以难以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所以说,想要孩子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少给孩子压力。作为考生,也当意识到,自己那些强烈的焦虑,并非源于自身,而是你心中那个苛刻的“内在的父母”在向你传递本不属于你的压力。
孩子和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不幸的是,我们社会,父母习惯给孩子巨大的压力,于是,有较强的考试焦虑的孩子不在少数。那么,该怎么面对这种焦虑。
第一,希望我的故事能帮助你认识到,考试焦虑是“自己在吓自己”,你心中的巨大压力,不是应试教育所致,而是你自己找的。
第二,作为考生,如果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巨大压力,无妨鼓足勇气告诉父母,请少给压力,你们这样做,不是帮我,是在害我。把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还给他们,这一点很重要。
第三,作为父母,如果一直在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并且孩子显然出现了考试焦虑,那么可以向孩子道歉,说:“对不起,我们以前给了你太大的压力,我们错了。”
接下来还可以说一句:“无论你怎么样,无论你考好还是考不好,无论你优秀还是不优秀,你都是我们最爱的孩子,我们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们不是因为你优秀才爱你,我们爱你,因为你是我们最亲的亲人。”
这一点很重要,有些父母表面上似乎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但他们习惯对孩子说:“你永远是最棒的。”这其实还是在要求孩子做最棒的,但“最棒的”永远只属于极少数,那么很不幸你的孩子总有最大的概率属于大多数非最棒的之列。这也就是说,你有极大的概率,让孩子出现不当的考试焦虑。结果,你本来渴望孩子最棒,却让孩子陷入过分焦虑状态,令他连自己本来能达到的水平都达不到了。
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重要的焦虑多源自关系。那么,所谓的考试焦虑,其实主要是孩子对他们与父母的关系的焦虑,他们不是在担心考试,他们担心的是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如果父母给他们提供一个稳如磐石的关系,对孩子说,无论你怎么样,我们都一如既往地爱你认可你,那么孩子的焦虑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譬如我自己,小学那次考第14名,已经引起了我极大的焦虑,所以我才把成绩单藏了一个暑假,直到开学那一天才不得已拿出来给老妈看。假若她这时斥责我,给我树目标,那么我的焦虑状态会继续上升,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下次考试就一定会有考试焦虑。但我妈妈没这么做,她没给我一顶点压力,相反让我松了一大口气。我发现,妈妈没有因为我成绩下降而不再爱我,那她以前爱我,也不是因为我成绩好而爱我,她是无条件地爱我这个人,而不是爱附带在我身上的所谓优秀。这种可靠的爱,才是我的“心理调解能力”的根本所在。
维雷娜·卡斯特称,最强烈的焦虑来自最高价值被否认。那么,最高价值是什么呢?就是爱与被爱。如果父母让孩子认为,他成绩不好,就再也不配得到父母的爱,也没有资格去爱父母,那么孩子一定会陷入极大的焦虑中。譬如那个被爸爸诅咒去死的女孩,她也不想活了,她已有了强烈的自杀冲动。
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第四,形成自己的掌控感。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感到对未来即将到来的考验不能把握,不能掌控。考试如此,其他事情也如此,任何我们感到不能掌控的考验,都会令我们感到焦虑。
这一点是每个考生都要面对的事情。那么,有几个重要的方法,可以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
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初三和高三主要是重复学习,但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再次,适当思考一下考试后的事。如觉得未来不可预测,我们必会焦虑。那么,对未来做好预测,这种焦虑就会锐减。这时要明白一点:高考是很重要,但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瞬间,所谓胜败也只是这一瞬间的胜败,它的确会带给我们很多,但它远不能决定我们一生的成败。此外,在这一点上,父母要做的事情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说,考不好就别回来见我们,那么这个未来就太不可测了,孩子一定会极其焦虑。如父母对孩子保证,无论怎样,我们都会爱你,会一如既往支持你,那么孩子的未来就不是那么不可测,他也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最后,还可以学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这些技巧很容易在网上搜索到,我就不在这里详细说了。你可以自己挑一个觉得适合自己的,然后练习一下,在关键的时候用一用,或许也会起到意想不到效果。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更多好文:http://www.xxjz.org/?sohu
*更多教育资讯干货、权威专家解答,敬请关注“新新家长”微信公众号:xinxinjiazhang—>长按可复制,添加“新新家长”及“蓝橡树”创始人、哈佛本科荣誉毕业生张伟琪(微信号:hizhangweiqi)成为好友,一同畅谈你关心的教育那些事儿。
- 上一篇
10岁孩子回家后第一句话,竟让妈妈悔恨万分……
洋洋上小学三年级了,周一到周五在爷爷、奶奶家,周五晚到周日在外公、外婆家,我和老公都是要按时上下班而且还经常要加班的人,所以大部分时间他都和我们双方的父母在一起。 时间久了,洋洋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那一天,我在晚上下班后,确定我第二天不用加班时,将他带回了自己的家。 好高兴到你家 下了车后,洋洋
- 下一篇
爸爸妈妈,这些话我想跟您们说
1、你要是觉得人家的孩子比我好,就让他(她)当你的孩子好了,何必老拿我和人家比呢? 2、“妈妈,我知道您担心我的学习,但是您不能老逼我,让我喘不过气来,这样我会学一次,忘一次。” 3、“妈妈,我想自己上学,不要您接送了,你总是送我上学,害得我在班上好惭愧。如果一直让您接送,一直在您的呵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