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比命令更可怕的是“温柔的命令”

2016-06-22 12:01:31父母学堂
有很多家长是懂得“需要和孩子商量”这个道理的,因此,我们常听到家长说:“这事儿跟孩子商量过了,他同意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商量”的真实案例。 我有个朋友,16 岁的女孩子,跟我诉说种种不如意,“零花钱不能随便花,出去玩必须先请示、获批准,跟谁在一起必须汇报,剪什么头、穿什么衣服……都要听他

  

  

  有很多家长是懂得“需要和孩子商量”这个道理的,因此,我们常听到家长说:“这事儿跟孩子商量过了,他同意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商量”的真实案例。

  我有个朋友,16 岁的女孩子,跟我诉说种种不如意,“零花钱不能随便花,出去玩必须先请示、获批准,跟谁在一起必须汇报,剪什么头、穿什么衣服……都要听他们(指家长)的”。我说:“既然有这么多的不满,有这么多的想法,为什么不跟他们说呢?”她说:“说了,但是说不过他们。无论我说什么,他们都有理由、有例子,最后证明我又幼稚又愚蠢。每次我陪着笑脸,跟他们请求,到最后气得我回房间关上房门摔东西、哭。”“是生他们的气吗?”“也气自己,恨自己无能,讲不清楚,在他们面前显得那么幼稚可笑,怨恨自己笨,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

  这个女孩子的遭遇是很多独生子女都体验到的。大人谆谆地让你明白“听我的没错”“必须且只能听我的”,你别无选择。粗暴的命令常见于以前的父母,他们没时间,没耐心去给孩子解释,也没有这个意识,觉得有必要跟孩子好好说。粗暴的命令有时还能鼓起孩子的“斗志”,给孩子一个理由去做点什么,而温柔的命令连这点生命力都给温柔地扼杀了。

  对孩子带来的伤害

  1)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乖”、“听话”是我们常常要求孩子的,并将“乖孩子”等同于“好孩子”。听话,听谁的话呢?当然是听我们大人的,因为我们知道得多,我们正确嘛。可是至少有一样是我们不知道的,那就是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孩子越小,越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大人越“高压”,越不容分说,孩子就越不敢表达,久而久之,孩子都不能也不会表达了,大人看到的就只是这孩子不听我的话,不照着我说的去做,脾气大,反抗我!

  其实,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有他的道理和目的。那些想法什么的在大人看来可能会太简单太天真,太傻太错误,但那也是孩子的想法,他尝试了才真正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合适,才会自觉自愿地去找新办法,或者向别人(包括大人)求教,或者自己看书、琢磨。我们要保护孩子这些原创的想法,支持并促进其完善,而不是用“听我的”来扼杀它们,然后慨叹现今的孩子没有创造力。

  2)让孩子失去自尊。

  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把自己置于被命令的处境,然后去体察一下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解孩子的感受了。当你听到一连串的“不准”开头的话时,你是否感到被限制、被压制的恼火和没有其他选择的无奈?“听我的没错!”“你就该如何如何”让人觉得没道理、太武断,凭什么?不公平感就产生了。

  命令的话常常是让人无条件地服从的,对于士兵来说,接受命令是其天职,是其义务,但对孩子来说就是操纵、控制,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孩子会感受到这种不尊重。长期被呼来喝去,慢慢地自己也不能尊重自己了。丧失了自尊的孩子剩下的就是自卑,自我价值感低,将来容易被别人利用和控制,不能自主。

  3)让孩子或反抗或软弱。

  总是被命令的孩子,长大以后大体会分为两类,

  一类是反抗型的,一类是软弱型的。反抗型的,不用说,就是对命令、指令、规则等“管制”性的事情特别敏感,常常表现为不服从。

  有句话叫“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不能轻易跟别人“苟同”,一定会挑出不对、不好的地方,予以反对。有的人脾气大、暴躁,一句话让他觉得不舒服、不顺耳,就会爆发,不顾及他人和后果。有时若服从起来又会死心塌地、言听计从,忠诚又顺从,前提是这个人或这件事是我喜欢、我愿意的,不讲道理,不讲是非。

  显然,这样的人是走极端的,只有“听令”和“违抗”两个选项,不会综合考虑,不会与人商量,便宜行事。有的人把精力专门放在反抗上,他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找个人来“斗”,在“斗”中感受到成就,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若要让他建设或者创造什么,他是不会也不能的,只会破,不会立。

  他必须找到一个对手或者敌人,作为对立面,就像是一枚硬币的反面,而他就成了硬币的正面,两者一起才能成为一枚硬币。对手没有了,反面没有了,他也无法存在了。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另一类人是软弱的,唯唯诺诺的老实人,总是听命于他人,执行着别人交给的任务。

  我们有时会非常同情他们,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类人不仅自己过得不如意,他们也不会让别人觉得舒服。他们往往是口服心不服的,嘴上唯唯诺诺,其实阳奉阴违,先糊弄过去再说,等着看别人的笑话。

  常常,他们有太多的郁闷和不满,但是却不知如何发泄出来,他们“老实巴交被欺负”的形象会引起别人的同情以及对“欺负”他们的人的憎恶,这种间接地对“欺负”他们的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被动攻击”。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表现是这两者的混和。你说他服从、听话吗?也不是,他只是没有公然反抗而已。那么你给他自由和权利,让他表达,让他去做,他又不愿、不敢或者不会。

  父母应该怎么做?

  过多的命令会给孩子造成各种长久伤害,并不是说我们就不管孩子了。常有家长问我这样的问题:“难道我就撒手不管了?”

  教育孩子的方法并非只有黑白两色,非此即彼。孩子需要家长的扶持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尊重。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和状态,从手把手地教导、扶持,到提醒、指导,到与孩子协商规则、放手让孩子自己负起责任,切忌居高临下,不容分说地发号施令。

  如果您注意到自己有时候太独断专行,常常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那您需要给自己喊“停”,试一试改变方法,用下面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1)制定规则。

  每个人为所欲为的自由必然要受到各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限制。一个人是总感到被管制、被压抑呢,还是认同社会秩序而形成自律,有赖于从小父母、家庭所给予的规则以及遵守规则的行为训练。家里对于哪些事情该做,哪些行为不允许,要有明晰的规定,让孩子心知肚明。为什么会制定这些规范也要告诉孩子,即便他还小,不理解,家长也要尽量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去解释说明,这些准则和规范全家人都遵守,不是对孩子一人的要求。

  2)如果孩子已经足够大了,那么有时“无声胜有声”。

  不是非得吆喝、命令,你的一个眼神或者悄悄的耳语,或者自己带头做,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注意场合。

  越是人多的时候,孩子越兴奋,越难管束自己,很多家长看着就觉得别扭,就想管管了。加上中国有俗语云:“当面教子,背后管妻”,很多家长就会开始命令孩子不许这样那样,或者要孩子做什么。其实,孩子的自尊强烈又脆弱,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不是伤害它。如果你真的很想管,那么尽量用上述的办法,递眼神,或者悄悄话,或者把孩子先领出去,切忌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

  4)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犯错,去体验,去纠正。

  我们命令孩子这样那样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没耐心,希望立刻看到结果,这是为自己,不是为孩子。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就必须让他自己去尝试,允许孩子犯错。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儿童教育漫话:child_cn】,更多科学儿童教育知识与您分享。独创FDSP立体评估体系!关注个体差异,聚焦成长环境,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