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讲话讲座”之十二:《在中西方家庭教育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6-06-27 12:00:41父母学堂
标签: 洋为中用借鉴文化安全中外比较分类: 讲话讲座设封皮| 转移专辑| 旋转| 删除 讲课。[编辑] 天津 2011年11月10日 各位下午好! 借此机会,我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 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三十年前,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开始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变。改革开放和社会转

  标签: 洋为中用借鉴文化安全中外比较分类: 讲话讲座设封皮| 转移专辑| 旋转| 删除

  

  讲课。[编辑]

  天津

  2011年11月10日

  各位下午好!

  借此机会,我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

  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三十年前,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开始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变。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受到冲击,新的家庭教育文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外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刚刚传入中国,人们还没有很好的咀嚼、消化,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的现象非常普遍。此时,人们很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应当引起高度注意。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封闭时,人们往往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妄自尊大,认为自己的一切都高于四邻;社会突然开放,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产生民族虚无、崇洋媚外的思想情绪,“言必称希腊”,数典忘祖,无视自己的文化传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

  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长期封闭后的第一次开放,当时社会上就出现了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文部省省长官森有礼就认为日本的文字太落后,主张用英文代替日语做日本的国语;认为日本的人种不成,主张日本的姑娘嫁给外国人,以更换日本的人种。

  历史上经经常出现惊人相像的现象。中国的“鸦片战争”是第一次被迫的开放,当时中国也曾出现类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那种思想情绪。

  中国现在正处改革开放时代,要警惕这种偏激情绪滋生。

  二、“洋为中用”与“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我们历来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科学态度。

  在谈到洋为中用的时候,古为今用的问题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洋为中用”是横向观察,“古为今用”是横向观察。如何理解、对待“洋为中用”,跟理解、对待“古为今用”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

  今天,家族的家庭教育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没有留下多深的烙印和痕迹。现在的年轻父母,也很少,甚至没有从父辈的武器库里继承教育子女的武器。很多年轻父母教育孩子遇到了问题,不再查阅、遵循家族老辈人的训示,而是翻阅外国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书,学习、借鉴西方教育子女的经验。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胸怀。但不能数典忘祖,完全否定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文化的价值。

  现在,拒绝学习、借鉴西方家庭教育文化的很少见。盲目照抄照搬的却比较普遍。

  外国先进的家庭教育文化,要大胆借鉴,拒绝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那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引进时要认真筛选、咀嚼、消化、吸收,不能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会“水土不服”。生吞活剥,囫囵吞枣,食而不化,会引起消化不良。要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但不能全盘照搬。

  因为中外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需要,有所选择、取舍,并努力使之本土化,以便融入中国家庭教育文化。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家庭教育传统文化,应当大力继承发扬,以丰富今天的家庭教育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数典忘祖,全盘否定历史文化传统是不对的,但全盘照搬、全面复古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偏颇。因为历史文化传统毕竟是当时社会产物,不可能没有历史的局限性。

  三、大胆借鉴外国家庭教育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自己不出去,也不许进来的“闭关主义”。同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和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论调。

  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写的《拿来主义》一文,首倡 “拿来主义”一词。

  不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与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亢不卑地“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主张,言行一致。他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特别指出的是,1934年8月20日发表于《新语林》半月刊第四期的《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文中说:

  他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儿子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

  为了这事,鲁迅曾经思考了一番。他得出的结论是: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又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些“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壮,我偏生病……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鲁迅说,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委琐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即使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在国人视日本为“仇敌”的形势下,鲁迅先生为中国儿童计,也毫不犹豫地提出借鉴、学习外国各民族,包括日本民族在内的教育儿童的先进教育观念,以使中国儿童真正地得到解放,能够健康地发展。这充分反映鲁迅先生伟大政治家的胸怀、胆略和远见卓识。

  四、要注意儿童文化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地球村”正在形成。“地球村”为文化交流、沟通、渗透、冲突与融合提供了一个平台,弱势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今日的儿童是明天的世界。眼下,儿童文化安全,令人担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目前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正在以“每个月都比上一个月少一种”的速度递减。语言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新一代儿童不愿意学习原来的语言,对民族语言缺乏认同感。

  我国民众对外语的学习热情,已经从大学、中学、小学波及到幼儿园和家庭中牙牙学语的婴儿。对第二语言的热衷和对母语的冷漠,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四、六级英语考得很棒,但用母语写论文却错别字连篇。低龄留学所导致的“香蕉人格”(即黄皮肤、白色文化)现象有目共睹。

  目前具有商业文化特点的国外读物充斥市场,如《哈里波特》、《火车侠》、《数码宝贝》、《神奇宝贝》、《机器猫》等,儿童通过这些读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念。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首先是文化强势国家标标榜自己文化的优越性。由“军事殖民”、“军事霸权”调整为“文化殖民”、“文化霸权”,声称自己国家的文化代表世界的主流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起支配作用。

  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撰文这样说:“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步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的文化霸权宣言,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媒体,外显或内隐地影响我们的儿童,并有可能在儿童心里内隐地确立起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诱导。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教育,都很发达,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这就使得西方国家有可能利用他们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从我国的高等学校乃至中小学选择优秀的学生,以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方式,谈使他们接受其文化价值观。发达国家以“绿卡”、“技术移民”为诱饵,使我国相当多的家长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强势,使其跨国公司对中国民众也产生了极大的诱惑,跨国公司的白领文化对中国儿童与家长的影响是不可小看的。

  第三,从内部动因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私立学校、园所,民办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偏向经济利益,以市场驱动为导向,而很难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导向。

  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使就业进一步转化为升学竞争、考试竞争。学习外语,家长们只是看到它的就业价值、升学价值,而不看重代表民族利益的文化价值。

  考试制度中的科目设置,缺乏文化安全意识。外语考试已形成标准的考试范式,强化了外语的作用;而相对弱化了汉语的作用,导致对汉语学习冷漠。

  我国民族文化和儿童文化建设的薄弱。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化建设相对低于物质文化建设,思想文化领域的精神文化创造,难以满足人们群众、特别儿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日益广泛,从而淡化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文化冲突,至少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冲突,缺乏足够的认识。

  强调文化安全不是民族狭隘主义的民族自尊,更不是文化保守和文化守旧。只有民族文化的安全独立,才能实现全球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安全和文化繁荣。

  中共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