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讲座”之十三:《在“长三角地区”家庭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
标签: 没有理论指导的家庭教育是盲目的分类: 讲话讲座
《在“长三角地区”家庭教育论坛上的讲话》
上海
2012年5月17日
按语
为了加强“长三角”地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联系、促进“长三角”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经验与研究成果的交流,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指导者和研究者定期活动的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无锡市教育学会(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长三角”第二届家庭教育论坛。本届论坛由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承办。
接受本届论坛组织委员会邀请,我对论坛上交流的几个典型进行了点评。
=====================================================================
(讲话全文)
此次学术论坛的主办者给我指派一个任务,要我对获奖科研成果进行点评。几个获奖科研成果质量都很高,且各有特色,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这些科研选题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过程严谨,研究结论可信,科研成果都值得大力推广。我深信,这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对于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将发挥重要推动的作用。
我不想做更多的点评。只想借此机会谈几点感想,就叫“听后感”吧。
一、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学术论坛我听说过,但我是第一次参加。给我的印象是,你们这个地区很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研究水平很高,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教育一向是很发达的,家庭教育工作也很先进。对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视,恰恰反映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长三角”经济非常发达,尽人皆知。经济的发展给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条件;反过来,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素质,又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可以预见,“长三角”地区的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会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从今天大会交流的几个科研成果看,“长三角”地区很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首先反映我们这个地区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心态是平和的,不浮躁的。不重视理论研究,表明心浮气躁,心态不正常,是不成熟的表现。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理论研究是实践的先导。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努力揭示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规律,就能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贴近实际,减少盲目性和形式主义,使家长真正获得实惠,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使家长增强自信,取得预期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科学,不是神话。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家庭教育“神话”,诸如神奇的“0岁方案”,“0岁识字,三岁扫盲”;无所不能的“赏识教育”,宣扬无原则地夸奖可以包治百病;签订一份离奇的“父子双向自立协议”,就可以是孩子获得自立能力;鼓吹学会说“三句话”,就可以获得快乐的人生;发动大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给父母洗脚,不洗不孝,一洗即孝;离谱的“日出计划”,每年缴纳十四万的学费,一岁的孩子就可以学习大学的知识,十岁就能上大学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些家庭教育“神话”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甚至泛滥,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盲目追随,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指导,就可以提高家长的分辨能力,破除现代迷信,减少上当受骗。
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还可以有效地克服浮躁情绪。所谓“浮躁”,就是做事不动脑筋思索、思考,头脑一热就采取行动,行动必然是盲目的,效果是不好的。切实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学会用教育的头脑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从而减少“一拍脑袋就做决定”的现象。
二、关注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新上海人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和问题》这个选题很有价值。调查的对象是刚刚进入上海的“新上海人”,这对整个上海来说是个局部,但这个研究却具有全局意义。
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跟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成长有密切的关系。近来,人们很关注“富二代”,这是应该的;与此同时,也要关心“贫二代”。这个调查报告,体现了对新上海人的欢迎、关注、关心、关怀、关爱、包容、体贴,体现了上海人开阔豁达的胸怀。关注新上海人家庭的子女教育,这是对他们实质性的关爱和帮助。
关注新上海人家庭的子女教育,就是关注弱势群体。记得2002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正式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汇,时隔八年的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使用这个词汇。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到“以共享为要义的包容性增长”,努力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最大限度上实现公平正义,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要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必须要从教育入手,提高孩子的素质。教育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家庭的生存状态,教育是防止弱势群体停留在发展边缘重要措施。加强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促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始终认为,关注家庭教育,就是关注民生。这个选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希望继续深入研究。
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就要首先分析影响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改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这个课题研究,从家庭教育指导时间、指导费用、指导形式、指导内容和指导者等五个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思路很对,切入点准确,必然会获得有效的改善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措施。
三、主动与家长沟通,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最近,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给一个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看一位家长是不是合格,不仅看给孩子的物质条件,更要看给孩子的精神财富;不是看为孩子开辟捷径,而要看为孩子的发展指路;不是支配孩子,而是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袁部长不仅重视家长的作用,也给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就得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听了富阳市富春第二小学和无锡师范附小的研究报告,我深受启发,倍受鼓舞。工作在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和领导如此重视家庭教育工作,重视家庭教育指导,我很受感动。如果说上海教科院的研究课题是宏观研究,相对来说,这两个研究项目是微观研究,他们同样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针对这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我谈几点体会:
第一, 按照生物生态学的理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地方,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家长和孩子具有特殊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终生都不能磨灭。因此,家庭是直接影响和制约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所谓“沟通”就是以积极的态度,使两方面通联,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进行积极的互动,相互支持、配合,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
第二, 要把与家长沟通看成是学校教育开放的一个措施。
我们说的“学校教育开放”不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开放”。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必须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学校教育既要向“纵”的方向开放,比如中小学、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要向“横”的方向开放,就是跟家长沟通,保持密切联系,这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一个重要途径,使学校教育做到面向社会,跟社会不脱节。
第三,这两项研究提出了做好与家长沟通的几个条件:
一是明确沟通的目的。沟通不是向家长“告状”,是全面交流情况;不是把困难推给家长,而是共同商量对策;不是向家长发泄不满,而是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不是增加家长的压力,而是鼓舞家长的信心。
二是端正沟通的态度。教师要摒弃主从观念,树立平等意识、服务意识,把家长看成是合作的伙伴和对象,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园关系、家校关系。沟通中教师要摆正增加的角色,是家长心声的倾听者,家长意见的采纳者,家长施教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家长信心的鼓舞者,是家长的朋友。
三是沟通的内容要全面,不要片面。不要急功近利,不能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而沟通。要从长远考虑,促使孩子可持续发展。
四是沟通的途径、方式、方法,要根据沟通的任务、目的和家长的实际情况,坚持多样化,有针对性,尽量方便家长。
五是要有沟通的制度保证。把与家长沟通的制度保证作为现代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
这些沟通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大力推广。
第四, 我们要重视对家长进行指导,但也要真正把家长看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家长的确是教育资源,我们要从内心认为是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学校的负担。有的学校请家长给孩子们开设专题讲座、选修课程,很值得效法。家长都乐意为学校做这件事,而且一定要做好,做不好,孩子不答应。现在,我们的孩子要走出去,学工、学农不大容易,安全也是一个问题。应该转换思路,“走出去”不行,就“请进来”。
第五, 学校要与家长主动进行沟通。
学校要调动家长沟通和参与的积极性,与学校密切配合;但也要注意,在配合的同时,应当保持家庭教育的独立性,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优势,与学校教育互补,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长不能成为老师的“助教”;家庭教育要坚持自己的侧重点,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承包机构”,不能使家庭教育学校化。
第六, 面对与家长的沟通,应当站得更高一些。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社会赋予的社会职责,不可推卸。所谓“主导作用”,就应该对有关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主导作用”一定是相对而言,针对与之相联系的事物所说的,指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的关系,跟社会教育的关系。我认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就是要指导家庭教育,挖掘家长这个教育资源;对社会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就是要有选择地引进社会教育因素。
- 上一篇
孩子早恋后,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不同态度带来的后果竟差异这么大?
作者蔡真妮,旅美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于国内某大学执教。已出版《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用爱成就孩子的一生》等深受欢迎的家教书籍以及《水深火热在美国》《绿肥红瘦》《懂爱的女人最性感》等书籍。 我有两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上同一所学校。一个中国朋友很保守,对女儿要求
- 下一篇
“家教杂说”之八十五:《今天的父母都是偏疼偏爱哪些子女?》
标签: 父母偏疼篇爱的都是哪些子女分类: 家教杂说 《今天的父母都是偏疼偏爱哪些子女?》 赵忠心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列举了四个偏宠偏爱的历史悲剧,目的是告诫以后的父母要以此作为“灵龟明鉴”,不要重蹈覆辙。 然而,直至今天,在那些非独生子女家庭里,偏憎偏爱的现象,也没有完全杜绝,仍旧不同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