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别再犯错,停止价值观育儿!
绝大多数父母都在犯的错:用价值观育儿。何为价值观呢?简单说来,就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对错的一套标准。一个人远离什么、靠近什么,选择什么、成为什么,基本都由自己的价值观去支配。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它在育儿中的“高频出镜率”,以及所引发的问题。
一位妈妈留言:有个事觉得很内疚。今天幼儿园放学后,我儿子和另外一个小伙伴在操场的滑滑梯上玩儿。他们经常一起玩,很要好。我跟对方的妈妈也都挺聊得来。后面玩着玩着,那个小男孩发怒地大喊一声,一脸的委屈,眼睛恨恨地盯住我儿子。我赶紧上前询问我儿子,可是他坐在滑梯上头一言不发,红着脸。我觉得很生气,我特别不希望我的孩子没有担当,平时教育他也是的,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把别人惹哭了就该道歉。他不开口,我就一气之下一把拽他下来,拉到一边去了。一到角落里他就放声大哭。让我不知所措。后来,旁边一位奶奶告诉我们,我儿子没有推他的小伙伴,是那孩子自己没抓牢摔了。事情搞清楚后我特别自责。我想问问,我应该如何弥补对孩子的不好的影响呢?
这是非常常见的孩子的社交冲突问题,以前静观育儿都有谈及。今天我们想探讨的是,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妈妈的心理过程。上面的留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很生气,我特别不希望我的孩子没有担当。”这句话,正是妈妈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就批评孩子的根本原因。做人应该有“担当”或者说“责任感”,这是妈妈的价值观。妈妈内心对于“有没有担当”这个事很敏感,所以遇到孩子犯错,就把因此产生的焦虑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行为做主观的、定性的评判。
而孩子显然完全不懂得妈妈发脾气原因何在。他只能明确地感受到妈妈突如其来的暴风般的负面情绪,还有被指责的委屈和无力感。有没有觉得这样的场景非常眼熟呢?父母为了让孩子早早懂事,往往会提前告诉孩子很多正确的行为方式。比如案例里这位妈妈说的,“(我)平时教育他也是的,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把别人惹哭了就该道歉。”而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或者疑似犯错的时候,父母也倾向于一上来,就进行一番“对错”的评判和教育。可惜,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对于父母的情绪更加敏感,而非父母说了什么。
其实,处理上面这个案例中孩子的冲突很简单,那就是停止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评判,就事论事,分别握住两个孩子的手,接纳孩子的情绪。带孩子们情绪平复后,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基本大人再稍微引导下,孩子们自己都能想出解决办法。所有父母都该明白一点,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先做到,孩子内心就会自然而然找到正确的方向。相反,若是父母总习惯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遇事总用价值观对孩子进行一番“洗礼”,孩子们内心很容易产生困惑和冲突。长此以往,孩子要么容易叛逆,要么压抑住自己的本性,变得狭隘刻板。
我记得,李子勋在他的《陪孩子长大》一书中,也举过一个类似案例:一个孩子实在很喜欢幼儿园里的公用书籍,就悄悄拿回家看。妈妈知道后,责怪孩子不能这样藏藏掖掖把书带回家,这样做不对。孩子当下把书还回去了,但是后面仍然忍不住,后面又把书往家带,这样持续了若干次。每次被妈妈发现后,孩子也能立刻认错,只不过到后面,孩子内心已经开始主动对自己进行评判了,因为他困惑地问妈妈:“我长大了会不会变成小偷?”
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下这个案例的逻辑。孩子喜欢书,希望除了在学校,也能在家里读。孩子把书带回家。妈妈下了一“对错”的评判,暗示孩子这样做不对,“藏藏掖掖”暗示孩子这是小偷的行为。孩子困惑,几乎要认同妈妈的评判,认为自己可能会变成“小偷”,而孩子“喜欢书,希望继续读又不能”的内心矛盾,仍然未得到解决。
这样就很清楚了,孩子原本的行为很单纯,他不过就是希望多读书。多好的心愿!然而妈妈却将其复杂化了,用了一个“偷是不好的”这种价值观去解读并评判孩子的行为。于是孩子的内心悄悄地被扭转了方向。最好的办法是,简单明了地跟孩子说:“老师不允许把书带回家(言明规则),你需要把书还回去(指明方向)。”如果孩子退缩,妈妈可以陪孩子一起去还书,并且当着老师的面,表扬孩子的主动还书行为,以及夸奖他对书的热爱。上述两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生活中,父母用自己的价值观育儿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孩子不爱打招呼。父母一般会很容易用“没有礼貌不好”这样的价值观解读孩子的行为,并且不予接纳,甚至还经常会强迫孩子打招呼。事实上,也许只不过孩子还没有做好打招呼的准备,或者本身属于慢热型孩子。比如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好吃的分享出来,父母一般会用“自私、霸道,很恶劣”的价值观解读孩子行为,给孩子贴上一个负性标签。而事实上,孩子只不过是比较“自我”,在维护自己的“物权”,再或者还未体会过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比如在社会化过程中,孩子被欺负了就是“懦弱”,孩子欺负人就是“捣蛋、顽劣”。而所有这些词,孩子们要么完全无感,要么不过是希望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类似上述的情形,数不胜数。原本孩子的世界很广阔。他们会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结论。父母动辄上升到对错好坏的评判时,孩子们就很容易被绑架。我们常常会看见,那些被父母灌输了太多价值观的孩子,其实更容易缺乏主见。他们的世界,被父母的条条框框填满了,自我发展却受到压制。所以,尽量少地用自己的价值观育儿,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自己,这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更多内容请关注孩孩优官方微信:孩孩优(hhy_com)。
- 上一篇
10句话让孩子受益终生!妈妈一定常说给孩子听!
贝贝妈对你说 获取更多资源和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陪伴成长”(ID:ziranyangyu) Hi~~我是贝贝妈妈,育儿路上我们携手同行,一起成长。 很多话,诸如生活的哲理,你现在说给孩子听,孩子可能并不懂。但是,你还是要说,最起码也要让孩子耳熟能详。孩子某一天会突然发现,帮自己解
- 下一篇
孙云晓:为什么书上的教育方法不管用呢?
问:我看过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中国外国的都有,也试着用 其中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还挺管用,但说实话更多的是不太有 用,对我的孩子效果不大。难道这些书真的没必要读吗?还是我使用的 不得法? 答: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