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我的心理修行之路

2016-07-13 00:00:13父母学堂
一、时尚的灵修 昨天一笑心晴在给我的评论中提到了她已经进行了半年的灵性修炼。最近多次听到熟悉的博友在进行灵修的事情:一位清华毕业的妈妈向我推荐灵修经典《当下的力量》,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新浪博主罗玲博文中的一个主题就是修心;新浪博主Laura也提到她灵修很久了;张德芬更是灵修的旗帜性人物.

  一、时尚的灵修

  昨天一笑心晴在给我的评论中提到了她已经进行了半年的灵性修炼。最近多次听到熟悉的博友在进行灵修的事情:一位清华毕业的妈妈向我推荐灵修经典《当下的力量》,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新浪博主罗玲博文中的一个主题就是修心;新浪博主Laura也提到她灵修很久了;张德芬更是灵修的旗帜性人物.......

  老实讲,我不大懂灵修的事情,书籍看得很少,翻过一本《当下的力量》,虽然亮点确实不少,但确实有些深奥难懂和“玄”,没有全部了解,感觉有些观念合理有益,但有些观念偏于玄学。所以,如果说了些关于灵修的外行话,请大胆拍砖,我挺得住。

  灵修的流行反映了大家对自己心灵的关注,我从“通俗”的角度来理解,是不是其初衷大多数还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愉悦、快乐幸福,至少想减少那些折磨自己的痛苦、烦恼、忧愁、焦虑.......用我的职业术语来说,大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Sorry,恕我俗气,用一种很普通的语言来尝试解释这件看起来很神奇、很有灵性的的事情。

  二、何妨学学心理学的方法

  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心理咨询界的人向大家道个歉。为什么?因为这些本来应该是我们心理咨询应该解决的问题,却要让别人代劳。我觉得需要反省的有两点:一是宣传不够,大部分人只知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那些深奥晦涩、包含诸多不科学元素的理论,而对当今认知行为流派、人本主义等充溢着美妙、有用思想的理论几乎不了解,放着一大盘珍馐而不知道,真是可惜,可惜啊!二是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把心理咨询的理论主要用于有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人身上,对于最广大的人群,心理正常大众专门的研究却少多了(除了积极心理学、压力管理等领域之外)。三是心理咨询的很多文章确实写得晦涩难懂,或也故作玄虚,生怕显得不够水平,让人望而生畏。所以,要道歉,工作做得不够,不过我可不负领导责任啊。

  值得欣慰的是,我在做这三方面的工作:我的博文之中处处渗透着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里疗法的思想,这些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我也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成人和孩子的行为、情绪和性格的改变上。所以,虽然我的主题是家庭教育心理学,但是很多家长告诉我,他们在研读我的博文同时,自己的心态也改变了很多。另外,我力图用“显得很没水平”的通俗易懂的话去表述、普及心理咨询的有用理论,就怕人看不懂,看得无趣。所以,更不能追究我的责任啊。

  心理咨询本来就是一种改变人心理的科学,所以,它的方法用于普通人改变自我、心理修养上是再合适不过的。其实,如果说某些灵修的方法为什么的确也是有效的话,除了有一些理念对于情绪管理更加直接有效之外,也是因为它较好地应用了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或者与之暗合。比如《当下的力量》也是用到了认知疗法(ABC理论),提倡自己给自己做心理咨询,有些理念与完形心理学也是相似的。

  进行了几年灵修、禅修的新浪博主Laura看了我的博文谈谈家长何调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之后感觉几乎浑身一震,后来写了一篇博文:遵从天意,跟随内心

  ......

  ABC理论,其实我是知道一点儿的。这并没有让我激动。但当看到维尼老师说 “让我用专业术语来解释一下:人的认知、思维分为:理性思维、自动化思维(包括直觉式思维和习惯性思维)和核心信念”后,详细解释自动思维时,我犹如被当头棒喝。

  突然很明白,当初武志红老师说,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直接去灵修的话,人会容易出现一直轻飘飘不真实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容易消失。也突然意识到,几年前买的心理学专业书籍,一直以为是不该买的,其实不是 ---- 它一直都在那里,等着这一天,我真正为了自己而去看它,不是为了某个考试。

  感觉之前的那些探索,犹如想要抓住一团迷雾的努力;而如今,迷雾突然散去,我看到了一块清明的美玉。

  .......

  灵修、禅修的一些东西也是很有营养的,但是不要忽视了作为基石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为什么很多看起来与心理咨询无关的东西,却对心理有根本影响,从认知疗法的角度去解释,好像就可以理解了:有时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看一场节目或偶尔的谈话都可能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而深刻地改变人的心理;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会使人淡定从容,也是因为其中传递的智慧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当然,心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认知只是其中一个占重要地位的方面,还有其他很多东西是有用的。比如情绪的规律(轻松了解情绪的奥妙),更全面的论述详细参见我的折衷心理疗法 。

  心理咨询有不少理论精华,我已经把它们充分地应用到改变人的性格、情绪、习惯、行为等诸方面,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博文。所以,在喜欢灵修之余,何妨直接研究一下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

  三、我的心理修行之路

  关于心理的修行,我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

  我二十年多年前是存在不少心理问题的,内心的烦恼和困扰比较多,一直苦于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改变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不能有一个好的性格。此中的原因与所谓的童年心理创伤无关,因为我算是自然成长,几乎没有什么创伤。主要是高中时受读者文摘“毒害”较深,在它所宣扬的“只要有想象,就一定能实现”的鼓舞下,有了很多勉强的、不合乎心理生理规律、过于主观、不顺其自然的习惯性思维,深深地固化在习惯之中,结果紧张焦虑忧愁急躁和烦恼比较多,有了肌肉紧张性头痛、有点儿抽动,有过一些强迫症状、短暂的抑郁,性格也不是我满意的。虽然我一直是接纳这些的(因为我算是自信的人,也知道有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但是这些毕竟让我很不爽,接纳只是让我不增加额外痛苦,长远之道还是要改变自己。

  好在我学习方法、应对考试的确有一套,让我还是在1990年以高分考入名校。但是困扰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而是逐渐在增加。大部分时间不能处于平和的状态,因为头痛大部分时间不能好好学习。从那时起,我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但是总觉得不得其门,无法改变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性格。在烦闷之中,我常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太符合那时的心情了!让我早些知道到底如何才能改变这些吧!

  不懈的努力最终还是有回报的。1993年左右,我看了《你的潜能》,其中有一句话:导致你情绪和行为的并不是事件,而是你对它的认知。这让我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找到了改变自己的方法:那么想改变我的情绪和行为,首先要改变我的认知。从此之后,豁然开朗。其实性格、情绪、行为不是无法改变,而是缺乏钥匙。锁上的门,你使出全身的力气也别想推开它,而有了钥匙就简单一些了。改变认知的方法就是我的钥匙。当然,改变的过程不像钥匙开门那样简单,因为没有指导老师,也没有合适的书籍,全部要靠自己摸索、领悟,所以,改变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了钥匙,改变就已经成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了。

  四五年之后,我才知道这原来是心理咨询中认知疗法的核心思想,我才知道我自己领悟到的核心思维、习惯性思维和自动思维等概念和理论在美国已经完整地提出来很多年了。认知疗法1950年代已经被艾里斯提出了,四十年后我才知道;六十年后很多我的读者才知道,真是太遗憾了。

  但是,我也不盲目崇拜大师,也无从依靠:最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艾里斯的认知行为疗法,还是停留在11种不合理的信念上,在实际的心理调节上难以直接应用;而且即使在美国,对于正常人的性格、情绪和行为改变到目前为止,实际的研究也较少。

  这个过程确实是很长的。因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形成了多个不合理的核心思维,比如我的一个核心思维:“只要有努力,一定会实现”,一定会在很多方面应用这一思维,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相应的具体的“儿”思维,进一步形成“孙”思维;逐渐地就固化到行为和习惯中,成为习惯性思维、行为习惯(这也是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是一致的)。这种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可能会有几百个。仅仅改变核心思维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具体的“儿”、“孙”习惯性思维被自己深深相信、认可,已经有了自己的根了,很牢固。比如我以前有“要非常努力”的核心思维,具体到时间管理方面,要求自己充分地利用所有时间(“儿”思维);在更具体的方面,会要求自己连走路、坐车、游玩都要利用好时间;累了也不休息以节约时间;思考要求快速以节约时间......一大堆衍生的“孙”习惯性思维,而且这些思维得到了自己的认同和支持,固化到行为习惯之中。这些习惯当然让我很容易疲劳、紧张,经常头痛是自然的事情了。这只是举了一个方面的例子,实际核心思维必然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在目标方面,我就有树立过高的目标而且一定要达到的习惯性思维——这几乎必然带来痛苦(参考告诉孩子如何树立目标,兼谈我的心… )........

  所以,一个不合理的核心思维,实质会产生一个枝繁叶茂的不合理思维体系,在很多方面渗透、生长。

  所以,改变自己的过程必然是长期的。一者问题很多,而且交互影响,情绪会影响行为,行为产生现实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情绪,有时是恶性循环;二者有很多习惯性思维已经变成了自动思维,自动出现,不注意的话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需要好好反省、思考才可以揭示。第三,传说中的潜意识,只要找到了,心理问题就可以解决。但是,习惯性思维不一样,找到了还需要去和自己讨论,去辩驳。比如,只是认识到“有了目标一定要达到”是个不合理的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好好说服自己为什么要听天命,为什么要顺其自然——这是需要好好考虑才能信服的。

  另外,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需要智慧的。这就不仅仅是心理学的领域的问题,涉及人生的智慧。比如为什么要顺其自然?最好的尺度是什么?过了好久我才明白:努力又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尺度。又比如,禅宗是使人心灵平和的科学,我能吸收什么?反复研读,才知道不二法门是重点。(参考我对禅宗的理解----精研古代典籍之… )再如,目标应该如何定才能既不失去动力,又不给自己压力?现在我知道:可以制定高的目标,但是不要求一定达到,只是朝着目标努力,对结果顺其自然;又比如到底什么样的情绪状态最好,是平静吗?现在才知道合适的时候有适应的情绪最好;又如,是该执着还是该超脱吗?现在知道其实“既入世又出世”的精神是最好的度;很久之后我才懂得听天由命的道理;再如,到底如何改变性格?........这些问题没有人告诉你具体的答案,全部要自己来思考。

  到了最后,心理搭了一个框架,需要哲学和人生智慧来支撑,灵修的一些好的观点和思想也可以融入其中。

  所以,最初的五六年,因为有太多的困惑,每天都要花三四个小时来反省自己,把白天遇到的情绪、行为等问题理一下,分析背后的习惯性思维,和自己讨论、辩驳,自己来说服自己,形成新的认知,逐渐成为新的习惯性思维(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经过十几年的持续“修炼”,绝大部分问题已经解决了,已经形成了合理的认知体系,现在因祸得福,心理比一般人要健康得多,收获了幸福、平和。因此也对心理学有了超出一般人的体验和理解,而且是完全扎根于实际需求的研究。目前,不合理的情绪、行为已经很少发生了,所以我已经很少考虑情绪的接纳和管理,这是一种心理修行的根本方法。

  我想,绝大部分人的灵修也不过能够达到我这种境界吧。

  四、心理修行与灵修

  禅宗有顿悟与渐悟之争,最后六祖慧能归纳:法无顿渐。《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号称是顿悟的,刹那之间明白了一切。我的修行是渐悟的,因为即使改变了核心思维,也无法马上去改变具体的习惯性思维,还是需要下功夫去慢慢一一去改变,并形成新的习惯性思维。

  所以,交流的时候,有的妈妈说,灵修的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因为它有一些简单的原则,按照去做确实是马上有所见效的,但是我觉得恐怕是难以全部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体系,“临在当下”并不能使很多不合理的思维冰消雪融。

  我的方法确实是要下功夫的,是一种比较“拙”的方法。但是宗旨是极其简洁的,就是发现和改变习惯性思维。只不过实际做起来,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好在现在有了我的经验和博文,有了参考,道路就不必重新摸索了;很多需要把握好的智慧和思想我也有具体的博文,例如:告诉孩子如何树立目标,兼谈我的心… 所以,肯定不会像我当年那样付出艰苦的努力。

  《当下的力量》中有些东西,我觉得可以稍作讨论。

  1、觉察

  《当下的力量》强调观察自己,内观自己,不断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思想,也就是觉察。内观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当我们的外部出问题的时候,一定是我们的内部先出问题了。

  其实这和我说的反省是相通的,在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探求其中内在的原因、思维的原因。生活中的心理方面的困惑,都是成长的机遇,暴露出内在的问题,借机去反省、去探索,发现其中的深刻的内在原因,比如习惯性思维,再做出改变,心理也就成长了。

  灵修内观:当遇到事情,或者某种情绪的时候,进行置身事外的内观。这个方法很有效,其实就是在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如同学生预习课文和试后总结经验一样,以后遇到这样的难题就不怕了。因为已经在内心反复训练好多次了。

  心理修炼:我其实也是这样做的。发现一个习惯性思维,有问题,辩论说服,形成新的思维,然后在思维当中想几个可以应用的例子,相当于“在思维的层面实践”,近似于形成新的习惯性思维,以后至少可以马上想起来。

  2、做自己的咨询师

  《当下的力量》重视自己和自己对话,很静地和内在的自我沟通。

  我的心理修行也是需要和自己讨论习惯性思维,去说服自己,改变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但是,如何做到客观理性,我使用的是率直的心胸。参考如何做到率直的心胸——认知疗法+习…。

  3、置身事外 俯视大地

  这是《当下的力量》崇尚的境界。

  但是我喜欢“既出世又入世”(禅宗)的精神。太超脱了,达到“出世”的状态,少了不少人生的乐趣;太执着,又容易为事情所困,多了不少困扰。比如,我常看CBA青岛双星的篮球比赛,我就既要“入世”:精神投入,为精彩的比赛而激动,而爽,为主队喝彩加油。同时也要“出世”,主队落后、输了,也很坦然,这样会尽享乐趣。如果完全置身事外,就变成纯粹的欣赏了,少了困扰,也少了欢乐。

  4、当下

  《当下的力量》强调当下。

  但是,我们几乎不可能不考虑将来的,对过去也需要反省。所以,会重视当下,但是也会考虑过去和将来。只要运用学会三种思维,孩子坦然面对挫折 中的三种思维以及其他的一些智慧,可以改变对于过去和将来的认知,所以,即使目光看着将来和过去,也是悠然自得的。

  5、灵修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思维角度和习惯是很好的

  觉察你自己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外界或者别人的眼光给你的。这一点是和内观自己相结合的,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价值观念的排序。——但是如何真正地在具体的事情上应用这一点,是需要好好考虑的。比如领导对你的要求,不是你真正的需求。在饭碗和内心之间如何权衡呢?

  灵修主张临在,就是觉察此刻生命的美好。这点能够非常快的让人安静下来。其实,心理学中相关的东西也有,不过灵修把它突出出来,不去讲道理。

  这些与心理咨询的完形疗法是相通的。

  完形治疗强调此时此刻,它认为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完形治疗法的基本目标在于达到察觉的状态,以及经由察觉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及肩负更多的责任。

  九原则:

  1)“生活在现在”。

  2)“生活在这里”。。

  3)“停止猜想,面向实际”。

  4)“暂停思考,多去感受”。

  5)“接受不愉快的情感”。

  6)“不要先判断,先发表参考意见”。

  7)“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

  8)“我就是我”。

  9)“对自己负责”。

  Sorry,这么有灵性的事情被我表述得如此不神奇,如此没有灵性,真是惭愧啊。

  五、心理修行,从孩子做起

  预防总是胜于治疗。

  这也是我从成人心理咨询领域转到家庭教育领域的原因之一。情绪、性格、行为等问题已经产生,虽然使用我的方法可以慢慢解决,但总是要花费很多气力的。所以,心理修行要从孩子做起,从小就培养一个合理的核心思维:既努力又顺其自然。也学会三种思维,孩子坦然面对挫折,那么会在很多具体的方面产生合理的习惯性思维,进一步固化到行为习惯中。这样,孩子会有一个合理的认知体系,那么稳定可靠的健康心理,是可以期待的。

  这是孩子心理修行的根本之途。

  致谢:QQ好友“杨柳依依”对本文也有贡献,她的新浪博客:宝宝妈

  作者介绍

  维尼老师(胡春光),畅销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现居青岛。

  潜心从事心理学研究二十余年,目前专注于家庭教育心理领域的研究,专业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有效案例。所著《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心理学功底深厚,接地气,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位列当当2014亲子家教类新书排行榜第一名,2015当当亲子家教好书榜第五名。《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当当,淘宝,京东,亚马逊有售

  长期咨询及学校等讲座邀请,请联系QQ:435445642 (加好友时请注明来意)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维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