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孙云晓:孩子特别自卑怎么办?

2016-07-13 12:00:14父母学堂
问:我儿子今年1 0岁,成绩一般,最大的问题是不自信,总觉得 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很多事情还没有试就说自己做不了,真让人着急。 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让他自信起来? 答:和自信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卑,这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 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每个人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

  问:我儿子今年1 0岁,成绩一般,最大的问题是不自信,总觉得 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很多事情还没有试就说自己做不了,真让人着急。 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让他自信起来?

  

  答:和自信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卑,这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 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每个人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但当 自卑过于严重时,就可能带来某些悲剧。因此,我们教育孩子时,就要有一种预 警机制。我们要经常看一看,孩子的情绪是否正常,心态是否良好。一旦发现问 题,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

  自卑的根源就是,总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了多种消极情绪。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几个原因。

  一是身体、生理的原因。事实证明,经常生病的孩子往往比健康的孩子更 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孩子的体力、身高、相貌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孩子的自 卑心理。

  二是才智、能力的原因。有的孩子会因反应不如别人灵敏,学习成绩不如别 人好,或者特长不如别人多而感到自卑。特别是有的人经过努力后,成绩还是不 见提高,便可能陷入自卑当中。

  三是社会、家庭方面的原因。专家认为,贫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大敌;如 果富裕家庭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贫穷家庭的孩子则不得不节衣缩食,事事算计, 那么家境贫穷的儿童和同龄家境富裕的孩子相比则更容易胆怯、退缩和信心不 足。除此之外,家庭破碎、父母态度粗暴、缺乏民主等,也常会使孩子觉得自 己微不足道。

  

  自卑的孩子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或不如别人的,这是错误的第一步;然后 被迫保护受伤的自我,以免受到更多的伤害。因此,“谨慎”成了他们的座右铭。 他们不在情感上冒任何不必要的险,不主动跟人交谈,不在众人面前说话、不参 加比赛,被同伴笑话时甚至不敢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认为保住面子最好的方法 就是什么也不说。从童年开始,他们就用忍耐的态度来对付内心的自卑感。

  但是,这样的心理往往不容易被承认了解。比如大部分班级里都可以找到几 个觉得自己很失败的孩子,他们在小学阶段,年复一年安静地坐在位子上,脑子 里却不知想些什么。同学们都认为他们“害羞”或“安静”,却不了解他们真正 的感受。

  周围人对这样的孩子有两种很大的误解:一种是因为他们安静、很少说话、 反应冷淡,常被误以为自大、傲慢,其实他们非常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另一种 是,因为很少说话,别人就以为他不太用脑筋。其实正好相反,这类孩子跟大家 一样,也有许多想法和感受,但他们从小就学会沉默,觉得这才是最安全的防卫。 这种做法常给男孩子带来不好的后果,使他们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我们对这种表面退缩的孩子的关心,应该要多于时 常闻祸打架的孩子。这两种极端的孩子都很需要大人的帮助,但退缩者往往较少 得到帮助,因为他不会干扰别人,很配合老师,也尽量避免和同学起冲突。这样 的态度使大人误以为他没有问题,而忽略他负面的自我形象逐渐定型,而且难以 扭转回来。

  要做个好父母,最基本的技巧就是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分享孩子 的看法、感受和期盼。而整个亲子关系成功与否,就在于父母是否有足够的洞 察力。对于孩子的自卑心理,引导是极为重要的,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每个 人的能力有大小,长相有俊有丑,但是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都可以拥有快乐 的生活。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应该使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价值,就是要 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这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① 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欣赏自己,用自信逐步取代自卑。教育的核心不是传 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

  ②父母应当多为孩子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并为孩子的成功喝彩。孩子的自 信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的。

  ③父母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孩子碰到了什么烦心事,就能在第一时 间对孩子的烦恼加以引导和化解。

  ④每个人身上都有弱点,父母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 和体谅孩子。自卑的产生往往是有原因的,父母要引导孩子明白弱点并不可怕, 因为人人都有弱点,只要敢于正视弱点,努力克服弱点,自己就会慢慢强大起来。

  

  本文摘自孙云晓、张纯颖著作《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家教难题问答》,需要的父母可以到当当网购买。

  

  欢迎关注孙云晓微信(syxedu)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