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我对于抽动症的一些认识

2016-07-13 16:00:06父母学堂
6月8日,在一个抽动症的QQ群进行了一次讲座,有八个以上的QQ群进行了转播,现在把主要讲座内容贴在这里,希望对更多的人有所帮助。 首先声明,这些认识是我根据自身体验和家长咨询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属于开创性的研究,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全新的认识,与绝大多数医院的专家的看法绝然不同,请大家自己来鉴别

  6月8日,在一个抽动症的QQ群进行了一次讲座,有八个以上的QQ群进行了转播,现在把主要讲座内容贴在这里,希望对更多的人有所帮助。

  首先声明,这些认识是我根据自身体验和家长咨询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属于开创性的研究,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全新的认识,与绝大多数医院的专家的看法绝然不同,请大家自己来鉴别、实践。

  最近,应QQ好友Apple邀请,我加入了两个抽动症群,我很少发言,但是常常看看大家的发言。发现大家对于抽动症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所以,就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争取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能通过这一个小时的交流,给这么多家长一些启示,善莫大焉!

  一、抽动症的本质是什么?

  我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有过抽动症,四肢、肚子、屁股、头皮、脖子、下巴等地方都曾经动过,持续了几年的时间。所以,对于抽动症有切身的体会。

  我认为,抽动其实是对于内心紧张、焦虑,身体的不舒服、头脑疲劳的一种习惯性宣泄。本质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包括咱们常见的喉咙发声、眨眼睛。你会发现孩子放松、舒服、平静的时候,这些动作很少,相反,紧张、焦虑、疲劳、瞌睡、生病的时候动作就较多。

  所以,抽动的动作本身是好事,做这些动作之后,人其实瞬间是舒服的,缓解了原来内心和身体的不舒服的感觉。

  抽动动作的普遍特点都是先紧张一下,再松开。这些动作的原理和心理自我调节中可以用到的“肌肉放松法”是类似的。都是通过主动紧张,自然获得放松的感觉。

  比如腹部肌肉放松法:尽量收紧腹部,好像别人向你腹部打来一拳,你在收腹躲避,保持收腹10秒钟,然后放松。

  这和腹部的抽动是相似的,两者主要的区别是肌肉放松法紧张的时间是10秒钟,而且是主动紧张,此时内心是平静的。而抽动是不自觉地短暂紧张,内心可能是紧张焦虑或者感觉不舒服的。二者都是通过肌肉紧张之后,自然获得放松。所以,抽动症儿童通过这种抽动的动作,能够自然缓解内心的紧张焦虑或者不舒服感。

  所以抽动动作本身是一件好事,是对内部紧张焦虑和不舒服感的自然宣泄。

  抽动是孩子的一种应对紧张焦虑的自然、本能的反应,只不过看起来奇怪罢了。

  这个和强迫不一样。强迫,孩子内心是纠结的。而抽动,孩子是无意识的,做的时候是不痛苦的,反而是舒服的。你看着孩子好像很难受的样子,其实他内心里并不觉得难受,是舒服。

  只不过动作如果太频繁,比如鼓肚子次数太多,自然会肌肉疲劳,有些不舒服。

  这种动作是不由自主的,不是孩子想控制就能控制的,所以,千万不要禁止孩子这样做,一是没有用,而是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反而加重抽动。

  总结一下:抽动其实是对于内心紧张、焦虑,身体的不舒服、头脑疲劳的一种习惯性宣泄,只是一种习惯性动作。是最轻微的心理问题。可以说不是病,不是生理疾病。

  二、抽动症的成因是什么

  抽动动作最初大部分是来自于内心的紧张焦虑,部分是因为身体的不舒服,比如眼睛不舒服会引发眨眼。但是形成之后,形成不由自主的习惯,在紧张焦虑或者身体不舒服、瞌睡、疲劳的时候动作都会明显。

  内心的紧张焦虑的来源又分两部分,一是外界,包括家长的压抑的教育方式,幼儿园、小学老师的严厉,学业压力大。一是来自于孩子的性格:追求完美、争强好胜、敏感脆弱、不自信的性格。

  所以,这两部分其实是我博文的重点。我主要是研究家庭教育的,我博文的重点就是告诉家长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类性格。

  至于,有时抽动会伴随着强迫和焦虑,也是因为这种性格类型,容易造成强迫和焦虑。当然,如果抽动的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式,那么就不用担心会演化出强迫和焦虑。而且,孩子的性格问题相对来说容易转变,强迫或焦虑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三、如何防止抽动越来越严重

  有的时候,抽动会越来越严重。

  这是有原因的,针对原因去去除根源,就不会越来越重,而是越来越好。

  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有问题,随着孩子的长大,也开始反抗,矛盾增多,所以紧张焦虑越来越多。

  解决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改变教育方式,顺乎孩子的心理。

  原因之二:孩子的性格问题越来越根深蒂固,学业压力越来越大。

  解决办法:及时改变孩子的性格。我有不少相关的博文

  原因之三:别人的异样的眼光,自己也在意抽动。

  所以,少带着孩子全国各地的医院跑,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病;也对孩子说,这只是一个不好的习惯,有人爱放屁、吐痰,我们就是有这个不好的动作而已,淡化他们的认识。

  四、出现抽动症其实是好事

  有的孩子出现了抽动的症状,父母吓坏了,快要崩溃了。其实抽动症本身是没什么的,但是暴露了孩子性格的问题、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如果父母能因此而反省自己,找到合理的方法去改变孩子,改变自己,那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大大的好事,所谓因祸得福。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吃药,那就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改变了,没什么益处,祸没有带来福

  五、关于吃药。

  西药大都是精神类的药物,是直接作用于情绪的。因为抽动症的本质是对紧张焦虑的习惯性宣泄,所以,药物可能直接缓解紧张焦虑,所以当时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药物不会改变根本——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性格,而且西药通常有副作用,所以,不建议服用西药。

  中药有时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因为抽动症形成之后,不但紧张焦虑时会有症状,在身体不舒服、困、累、生病等情况下症状也会更加明显,因为抽动动作会缓解身体的不舒服感。所以,服用中药调理身体,身体舒服了,抽动的症状也会减轻一些。但是,同样,中药也不会改变根本,只是副作用会少些。

  另外,有的中医也认识到抽动症与情绪相关,中医的解释是与肝火有关,所以,就有些针对肝的中药。周三晚上央视4套《中华医药》的专家也是这个观点。但是如果教育方式和性格不改变,靠吃药改变情绪是不长久的。

  所以,我不建议用药。其实不但是我,活跃在百度抽动症吧的另外两位名人:天人气和、海夫人都不建议用药,我们三个都提倡心理治疗。只不过实现的方式各不相同。

  六、宽松和严格的平衡

  孩子有了抽动症之后,现在大家都知道要对孩子宽松一些。所以,很多家长走向了另一面,以前对孩子很严格,结果造成了孩子的抽动,现在不敢管了,或者不知道如何管了,又任由孩子发展。但是现实又不允许如此。比如,孩子想看电视,说好看了半个小时就停下,但是孩子到时间不停,又不敢管孩子,结果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孩子如果在幼儿园,可能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在小学之后,由于晚上的时间是一定的,都用来看电视,做作业的时间肯定不够用,结果会因为作业完不成而着急,担心老师的批评。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学得困难,会造成新的压力,其实这种宽松的结果最终是是不利于抽动症的解决的。

  再比如买东西的问题,得了抽动症之后,家长不敢拒绝孩子的要求,结果孩子没有节制,要求越来越多,最终孩子还会让家长忍无可忍,结果发生冲突。所以,不敢拒绝要求,最终并不会使孩子平和、舒服。

  孩子之所以得抽动症,与家长太严有关。但是太宽松,又会酿成新的问题。所以,还是要严格和宽松的中庸为好,也要学会让孩子能够欣然接受的管教方式。

  作者介绍

  维尼老师(胡春光),畅销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现居青岛。

  潜心从事心理学研究二十余年,目前专注于家庭教育心理领域的研究,专业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有效案例。所著《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心理学功底深厚,接地气,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位列当当2014亲子家教类新书排行榜第一名,2015当当亲子家教好书榜第五名。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当当,淘宝,京东,亚马逊有售

  长期咨询及学校等讲座邀请,请联系QQ:435445642 (加好友时请注明来意)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维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