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告诉孩子“不要轻易许诺。”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但是诚实守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父母可以把诚实守信化为一些具体行为告诉孩子,让孩子真正理解什么样的行为叫诚实守信,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不失信于他人。
曾有人这么说:“话没出口你是它的主人;话一出口,它就是你的主人。”也就是说在你的头脑中你如何想是自己的事情,你不需要对此负什么责任,但是当你的话一旦说出口,你就要为它负责。这也是一个负责人的人对自己言语应有的态度。所以在生活中,不要轻易许诺。
一个商人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你今后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记住两点:守信和聪明。”
“什么叫守信呢?”儿子问。
“守信就是如果你与别人签订了一份合同之后,你才发现这份合同可能会导致你倾家荡产,你仍然要照约履行。”
“什么叫聪明呢?”
“聪明就是不要签订这份合同!”
这位父亲说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人要说话算数,与人有了约定后,不能因为发现自己会吃亏就不遵守约定;但是如果总是这样,自己的利益可能就要受到影响,生活也会很悲惨,所以在许诺之前,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在与别人约定之前要认真思考,不要轻易承诺什么,尽量避免因为守信而让自己受损失的事件发生。
《春秋·礼记·表记》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不轻易许诺的道理:“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也就是说对他人许诺而又不付诸实现,可能会引起对方怨恨或加灾害于轻易许诺者本身的结果。所以君子宁可别人对自己有埋怨或怨恨,也不轻率许诺。
父母要告诉孩子,在答应别人的请求之前,要认真考虑下面的问题:
要对事情有所了解。
比如要了解这件事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资源,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件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够真正做到守信。否则,不仅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不能给自己的信誉加分,还可能会害人害己。
要让孩子明白做成一件事情需要一些条件,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每个人并不是万能的,有一些事情我们是做不到的,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仅仅凭着想当然就做出承诺,那我们在一开始就是对这件事情不负责任,是对自己的诺言不负责任。
不要断然拒绝,也不要满口答应。
如果自己对能否完成这件事情没有把握,但是他人又特别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可以把话说得活一点,比如“我试试看吧”“也许我可以做得到”“我先了解一下”“这件事做起来有些困难,但是我可以试试看能不能帮上你的忙”。
说这样的话,也许有人会觉得是不是太不义气了,没有那种“没问题,这件事包在我身上”听着痛快。但是,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没有充分的把握,自己又大包大揽,我们传达给他人的信息是“我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件事情”。于是他就不再为这件事情去想别的办法,也没有去做这件事做不成的心理准备。
如果这件事没有做成,朋友就会有两方面的损失,一是耽误了他的事,让他失去了做其他努力的机会。因为如果我们传达给他的是不确定的信息,他还可能去做其他的努力,也许东方不亮西方亮,他在别人那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他会有强烈的心理失落感。如果这件事情确实比较难,如果我们没有给他肯定的信息,他就会有事情做不成要怎样做的心理准备。现在满怀的希望一下子落了空,那种心理的落差一定是很大的,对许诺人的抱怨情绪也会加剧。
本文摘自孙云晓、刘秀英著作《培养负责好习惯》,父母可以到当当网购买。
欢迎关注孙云晓微信(syxedu)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