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为孩子“计划”人生?(好文推荐)
一位自己曾在高考中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的年轻爸爸告诉我,他为2岁8个月的女儿设计了这样一份远大教育计划:小学6年让孩子跳两次级,用4年完成。而初中、高中6年正常进行。大学一定要上北大、清华之类的学校。考不上,再考。毕业后,到美国读书。他认为,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得吃苦读书,不会有快乐的教育的。认为孩子小时候吃的苦,是为了将来更大的幸福、快乐。
我 们的教育目标不可避免地与人生目标密切相关,父母为孩子设计的教育计划,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孩子的人生计划。许多中国父母会把为孩子设计人生当作自己义不 容辞的责任,我们设计的多是让孩子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读哪所学校,从事什么工作,找个什么样的爱人,在哪里安家,等等。可是,人生中总有许多我们计划不 了的事件发生,往往那些不在计划之中的事情才最有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在为孩子设计教育计划之前,这位父亲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他说:“正是我对自己20多年受教育的反思,才会有现在的计划。这个计划并不是凭空想象的,都是有根据的。”
他的根据主要是自己的教训: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考上大学后就失去了人生目标;毕业后选择去做海员是个“错误”。没有考上清华大学是让他深为遗憾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他认为这是导致他后来的人生失去目标、做出“错误”职业选择的重要原因。
所以,他希望女儿不要重蹈覆辙,能够获得人生的幸福和成功,为此他要尽百分百的努力。他说:我所做的只不过把平时休息的时间拿出一些用来学习,这对于家长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因为要持之以恒。其实,好多家长说得冠冕堂皇,只不过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学校罢了。在你该承担教育责任的时候却自己玩乐,这样在孩子长大后就会有苦果子吃了。
这位爸爸说的话不无道理,愿意为孩子的成长如此用心的父亲并不多见,放弃或滥用教育责任的父母也大有人在。我认为,如果这位爸爸充分考虑到了自己教育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并且有积极应对和坦然接受的思想准备,如果他发自内心疼爱和尊重自己的女儿,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女儿的发展状况和承受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我们就没有理由反对他。
而且,如果他为女儿定下高远的教育目标,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基调,而并不是为了满足作为父亲的虚荣和了却自己的遗憾,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指责他为女儿做出的人生计划。
如果他能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或一个容器,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好的教育成功的概率更大,那么,他当然有权利和女儿一起做出尝试。
不过,教育不是万能的,不是只要设定明确目标、付出足够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和生活背景都是极其复杂的,因此注定了生活中的教育现象也是复杂的。
我曾困惑于为什么有的父母看上去从不为孩子学业操心,自己也随遇而安,而孩子的学业却格外优秀;为什么有的父母自己拥有很好的学历、很好的人品,可就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许多优秀人才出自贫寒的家庭,父母都没有多少文化,也不懂得什么教育规律;为什么看上去似乎都是宠爱孩子的家庭,有的孩子长大后独立自强,有的孩子却成了“寄生虫”?
我的导师北师大陈建翔博士的“量子教育学”理论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认为:“人所受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人的发展所涉及的因果联系复杂到无法测定, 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永远是不完全的。同时, 人并不是完全可以被教育的, 总有教育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教育的成功是一种概率。好的教育成功的概率高些,差的教育成功的概率低些,如此而已。”追求唯一确定的结果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很可能要失望的,因为总是会有一些例外发生。我们不可能洞悉所有教育现象背后的因果,只有对生命保持一份敬畏与谦卑,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接纳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
现实中,目标过于僵化,期待过高,往往正是一些教育失败的根源;而目标灵活宽松、心态平和积极,却有可能造就儿女的健康成长。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孩子最终能够获得什么成绩,而在于教会孩子无论得失都可以从容面对,不断成长。
为孩子的人生定向和定调
所有父母都期待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为孩子做出的安排是否正确并没有绝对标准,任何目标计划都是有所取舍,所有的结果也是有得有失,而得失本身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而生,有好必有坏,有善必有恶,有得必有失,这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相。
只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分别心”和“贪心”,才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因为我们只想得不想舍,什么也不愿意错过,或者根本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才会纠结难安。信念坚定的人一定不会汲汲于得失取舍,他们知道在自己选择某些可能性的同时,必定也放弃了另外一些可能,并且愿意坦然接受和承担所有后果,相信自己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只是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对得与失的取舍不同,结果自然也大相径庭。所以,父母自身的人生信念是在制定教育目标时最重要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成败的机率。
那么,我们为人父母者到底能做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呢?
无论父母有没有为孩子设定教育目标和计划,生命中的确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我们能确定的事情十分有限,但是在这些有限的事情中,我以为父母可以做的便是为孩子的人生定向和定调。
所谓定向,并非给孩子指明一条具体的发展道路,而是要引导孩子探索和发现属于他自己的美好人生,鼓励他们强健体魄、充实头脑、完善心灵,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这是人生的大方向。不必过于担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走弯路,会受打击,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所谓定调,就是要注重保护孩子善良快乐的天性,培养孩子平和积极的心态,在生命的任何境遇里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心灵和脚步的方向,这样就可以在春风得意时少些膨胀骄躁,遭遇困境时少些怨天尤人。生命本身就是一份礼物,它带着帮助我们成长的使命而来,无论在生命中经历怎样的时刻,不妨深怀一份珍惜和感恩,因为所有的得失成败,幸与不幸总会带给我们学习成长的机会,相信爱,相信美好,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更多享受爱和美好的可能。
如果有了这样的定向、定调,我们尽管为孩子计划,尽管为孩子憧憬,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应该向更积极的方向努力;有了这样的人生方向和基调,所有的得失成败才可能成为最好的安排。
(本文刊载于《妈妈宝宝》2012年第8期,原题为《人生该不该计划》,作者:心理咨询师刘莹)
- 上一篇
原来男孩最佳入园年龄不是3岁,小学也不是6岁!
获取更多资源和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陪伴成长”(ID:ziranyangyu) 正文如下 最近遇到一家长,说起自己家的孩子非常发愁,她说自己的小男孩已经就读小学二年级,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因为成绩差、上课喜欢看窗外、还打扰旁边上课的同学而被老师安排到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他被同学公认为班
- 下一篇
为什么说我们更“ 擅长”摧毁一个孩子?
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