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原来是这样滋养的

2016-08-07 04:00:06父母学堂
一个意外的惊喜 最近,一个孩子在弹钢琴方面出现的变化,让我心生感慨。 这是一个7岁的女孩,妈妈找我咨询的主要问题是:胆子很小,特别不自信,对什么事情都没热情,在学校的时候神情木讷,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儿的时候总是处于劣势。早晨起床很拖延,平时特别黏妈妈,每二三十分钟就会哼哼唧唧的找妈妈安慰一下。

  

  一个意外的惊喜

  最近,一个孩子在弹钢琴方面出现的变化,让我心生感慨。

  这是一个7岁的女孩,妈妈找我咨询的主要问题是:胆子很小,特别不自信,对什么事情都没热情,在学校的时候神情木讷,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儿的时候总是处于劣势。早晨起床很拖延,平时特别黏妈妈,每二三十分钟就会哼哼唧唧的找妈妈安慰一下。

  弹钢琴的状态,本来不是咨询的重点。有一天妈妈的日志中写到一个小的细节,孩子跟妈妈说:“我不想练琴。”妈妈说:“你要是不练琴,我就把钢琴卖了。”我半开玩笑的说,“人家孩子只是表达了一下感觉,你这个威胁级别也太高了吧?”

  我们当时顺便讨论了面对孩子弹琴的基本原则: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用负面态度回应孩子。至于偶尔的拖延,最糟糕的结果也就是弹得不顺畅而已,因此,不必上纲上线。

  

  确定了这个基本原则,妈妈对待弹琴的事情也比较放松了,孩子不情愿的时候,就耐心地等一等,孩子发发牢骚宣泄一下情绪,最终也能完成任务。这段时间没再因为弹琴发生冲突。

  到现在为止,咨询进行了一个月零一个星期,这个咨询我重点做了四件事情,第一,调整妈妈的状态。第二,让妈妈学会从积极的角度解读孩子的行为。第三,准确地回应。第四,陪孩子玩一些小游戏。

  从第二周开始,孩子陆续有了一些变化,比如起床不再拖延,每二三十分钟黏妈妈一次的情况已经消失,情绪比较愉快,笑容也多了起来,玩具被小朋友拿走了,不再一味地向妈妈求援,而是自己有理有据地要回来。

  在咨询开始的一个月里,我们都没太关注弹琴这件事儿,孩子弹琴的态度很自然地起伏着,时而平静,时而消极。没想到的是,最近一周孩子弹琴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密集地出现了很多小进步,在这里撷取三个日志中的小故事,勾勒出这个改变的脉络。

  第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晚上,马上要睡觉了,孩子说,“我钢琴还没弹呢!”因为时间已经太晚了,妈妈就没有让她去弹,孩子自己说第二天补上。在弹琴这件事情上,第一次看到了孩子的主动性,我们都有点小小的吃惊。

  孩子忘了弹钢琴,妈妈也没提,其实很容易蒙混过关,但是,孩子自己主动提出来,并且安排第二天补上。一个孩子,如果面对困难的、不那么热爱的事情,也能选择不回避的态度,这种主动性,可以保障孩子有始有终地做事,这种态度是非常宝贵的。

  于是,我和妈妈讨论,她弹完以后,要给她一个积极的回应。

  怎么回应呢?恰好前几天孩子错过了动画片,说要第二天补上,爸爸曾经调侃过孩子一句:“没看动画片要补上,怎么没弹琴就不肯补上呢?”没想到,爸爸的话音刚落,孩子的进步就飘然而至。

  所以妈妈就用俏皮的语气调侃爸爸一句:“谁说我们没弹琴不肯补上呢?你看,今天咱家女儿就主动补上喽。”孩子听了这话很受用,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

  第二个小故事

  这件事情过了两天之后,妈妈对孩子说:“我给你商量个事儿,你是先弹钢琴再出去玩儿呢,还是出去玩了之后回来弹钢琴呢?”妈妈说她的话还没说完,孩子就说,“那我先弹”,然后就跑到钢琴前面去了。其实她练的是一首新学的、难度很高的曲子,前一天没有弹会,差点把她难为哭了。这一天孩子的状态很好,身体还摇摆着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很顺利地完成了。妈妈夸奖她说:“这么难的曲子你都弹会了,而且没有错音。”

  在这样的小事上,就涉及到怎样从积极的角度解读孩子的行为。如果从表面上看,孩子做的事情没什么出彩的啊,就是主动弹琴,而且弹得很认真。在很多父母的眼里,这都是孩子“应该”做的呀,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可是,如果理解了孩子做决定的过程,触碰到她的内在感觉,就会感受到孩子内心最积极的力量。

  而孩子明知道这天要继续弹那首几乎让她哭出来的曲子,依然选择先弹琴再出去玩,并且在困难的曲子中身体还左摇右摆、自得其乐。当一个孩子内心充满力量,她才敢于选择逆风飞扬。这种心理品质,虽然刚刚在这个孩子身上萌芽,但我非常看好这种倾向,一个孩子如果稳定地具有这种心理品质,绝对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一个孩子的内在感觉发生了如此令人兴奋的变化,而妈妈并没有感知到,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了孩子的外部表现——“这么难的曲子都弹会了,而且没有错音”。以我的咨询经验来看,当孩子的进步处于萌芽阶段,如果只重视孩子的外在表现,连续忽略孩子的内在感觉,这些积极的倾向没有被“看见”,那么,进步的链条往往会悄无声息地断裂

  

  因此,我和妈妈讨论,关于孩子选择先弹琴后玩、用很轻快的态度克服了困难这件事儿,怎样回应才能留住孩子的进步。我们至少筛选出如下五种说法:

  第一,孩子,妈妈发现你越来越有小小钢琴家的气质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钢琴家遇到困难的曲子,就像你现在这样,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学会它。

  第二,你们老师说了,像你这么大的孩子,通常要四五天才能把这首曲子弹会,可是,你用了两天就学会了,你也觉得自己很棒吧!

  第三,你看,这么难的曲子,弹的时候好想哭,但是,当你弹会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想笑呢?完成一件困难的事情,多有成就感啊,多亏你坚持了吧!

  第四,你能学会这么复杂的曲子,以后每个人过生日的时候,我们都想邀请你弹奏一首你最拿手的曲子,你愿意接受我的邀请吗?

  第五,如果我是这首曲子,我一定回想,拜托,我是一首很难的曲子好不好,我曾经打败过许多小朋友,没想到今天居然被这个小女孩给打败了,而且她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哎。

  ……

  第三个小故事

  在接下来的这一天,吃完晚饭孩子问妈妈几点了,妈妈说七点二十了。孩子说:“哎呀,早知道我先弹琴了,这样我就可以在外面多玩一会儿”。妈妈把钢琴打开,弹了几下,孩子就跑过来,自己开始弹琴,而且要求伴奏,还在那摇晃着说,“妈妈,你听我这次一个错音也没有吧?”然后妈妈顺势把之前讨论的一句话说给孩子:“这首曲子跟妈妈说了,她以前不知道打败了多少小朋友呢,今天居然被你给征服了,在最难的地方也没有把你给打倒。”

  孩子的妈妈说,这句话真的太管用了,孩子听了这句话都乐得不行了,接下来弹另一首曲子,当孩子出错的时候,妈妈说:“嗯,你看,这首曲子的小伙伴被你打败了,所以,这首曲子特别想把你给打败了”。孩子说:“哼,走着瞧,想打败我门儿都没有”。妈妈说,孩子当时的样子别提多可爱了,状态好的时候效率也特别高,弹了两三遍就把这首曲子也弹会了。

  有好的感觉,才会更主动

  孩子弹钢琴这件事情,我们不曾重点耕耘,这些进步算是意外的惊喜。说来很奇怪,这几天我总是忍不住揣摩这些琐碎的细节,这个过程实在耐人寻味。

  如果仅仅从前文描述的几个弹琴片段来看,你也许会觉得这个进步特别容易,而且似乎看不到妈妈的作为,仿佛这些进步都是自己冒出来的。

  事实上,妈妈这一个月所有的作为,如果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用积极的态度滋养孩子的内在感觉

  

  前文已经说了,孩子刚说一句“我不想弹琴”,妈妈就威胁孩子要把钢琴卖了,在以往的相处中,妈妈一直用消极的、防御的、不信任的态度在对待孩子。

  在咨询开始的一个月中,我所做的一切——调整妈妈的状态,让妈妈学会从积极的角度解读孩子的行为,准确地回应,陪孩子玩一些小游戏,其实都是在扭转妈妈的回应姿态,从消极到积极。

  在一个月当中,孩子得到的回应,90%以上都是积极的,这种好的感觉在默默地滋养着孩子,她内在的力量也在悄悄地积聚着,而弹琴的积极行为,正是被这种力量所推动的。

  从整个过程来看,前面一个月,孩子其他方面有明显进步,但是弹钢琴一直都是起起伏伏。这也是我咨询中反复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就算方法对路,也不意味着立竿见影。父母改变之后,往往要经历一段令人煎熬的等待,许多父母往往无法忍受这种感觉,要么放弃,要么给孩子施加压力。每当家长为此感到焦虑的时候,我都会善意地提醒:自己有要求,对孩子没期待。尊重孩子的节奏,那种水到渠成的进步,才是最稳固的

  而在一件小事上,绞尽脑汁地想着各种回应方法,通常被认为是“技巧”,仿佛我们是在用各种技巧控制孩子,其实,我们远远低估了孩子的感知能力。单纯的技巧,很容易被孩子识破,很多时候,当父母煞有介事地照搬某个技巧的时候,孩子其实在冷眼旁观,“欣赏”着父母的笨拙与僵化。

  这些细致的回应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们带领孩子深入地、积极地触碰了当下的感觉。就比如弹琴这件事情吧,最表层的感知,就是完成了弹琴的任务,而且没有错音,这样的感觉是非常寡淡的,孩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对自己做的事情“无感”。

  而我们最终想出的那些回应方法,都从不同的角度触碰到了弹琴的积极感觉。比如,纵观战胜困难的整个过程,体会那种艰难和喜悦交织在一起的感觉;设想为家人生日演奏乐曲,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祝福的那种美好的感觉;把乐曲拟人化,与这首曲子调皮地互动,也会带给孩子非常有趣的感觉。

  通常,好在的感觉产生动力,坏的感觉产生阻力。一个孩子,如果他完成一个任务,同时能深入地触碰到与这件事情有关的积极感觉,那么,下次他遇到这件事情的瞬间,就会提取出正面的、美好的感觉,这是孩子主动做一件事情的真正动力所在。

  ★★★★★★★★★★★★★★★★★★★

  想了解最新的幼儿入园、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教育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成都教育(微信号:chendujiaoyu)。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