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难迈的坎--习得性无助,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和解救良药
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当一个人遭遇失败与挫折,痛苦和不幸的时候,意志不够坚强的人很容易产生这种心理。这些人常常会说:"我没希望了""我就破罐子破摔了""我听天由命吧"……
01 案例分析
在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坐姿端正,盯着黑板,看似非常认真,但是眼神却很暗淡。一提问,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走神。没有答出问题,他们很失落,默默做下去,绝望的表情让人看了很心疼。
恬恬就是这样的孩子。小女孩今年4年级了,本应自信闪耀,青春活泼的年纪,她却总给人自卑羞怯的感觉。她朋友很少,也不喜欢社交,和别人说话,会一直低着头,声音细小微弱。每到周末,她都是在家温习。但是任课老师却反映,她的学习很被动,所以,学习成绩并不好。班主任决定找个机会和恬恬聊一聊。
有一天,放学后,班主任去检查教室门窗,意外发现恬恬一个人坐在偌大的教室里,捧着下午发下来的数学试卷,低声哭泣。泪滴不小心落到试卷上,她慌忙拿出纸巾来擦拭。一抬头,看见老师进来,急忙收拾书包。班主任轻声询问恬恬没有回家的原因。
恬恬告诉老师,自己很害怕回家,妈妈看到数学成绩肯定会很生气。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笨,学习成绩一直这么差。她真的不想学习了。和恬恬交谈后,班主任了解到恬恬之所以学习没有积极性,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和恬恬妈妈对她的打击有很大关系。
恬恬妈妈曾不止一次当着恬恬的面,抱怨训斥她,怎么这么笨,学习成绩一直这么差,没有一点进步,根本不是学习的料。恬恬曾经也想向妈妈证明自己,开始更加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却一直没有提高。她很失望难过,感觉自己真的很差,再努力也没有用。
学习失去了积极主动性,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妈妈的态度也越来越恶劣,恬恬也更加自卑。如果是孩子产生了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的不当教育造成的。
像恬恬妈妈一样总是打击孩子信心的家长并不少见,或许他们的本意是想激发孩子的斗志,但是盲目地与别人相比却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给孩子传达了一个信息:即使你再努力也总是一个失败者!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虽然看到孩子成绩有所提高,但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便往往无视孩子的努力,给孩子浇冷水。
有的父母总担心表扬孩子会造成他的骄傲,便总用批评的语气。于是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变得茫然,进而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废物。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因为孩子小小的过错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打骂。也有的家长习惯于用食指和孩子说话,他们完全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没有考虑孩子的个人感受,认为孩子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才。其实不然,孩子常常会在你"人为"制造的逆境中沉沦、绝望,最后毫无斗志。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以前没有做好,就认为孩子一直不会做好,进而凭自己一种主观的判断认为孩子永无出头之日,对孩子不抱希望。对孩子做的事情熟视无睹,既不批评,也不肯定。长此以往,孩子的行为没有了标准,他就会变得麻木,对世上的一切都没有了兴趣。
02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效应
孩子一旦产生了这种消极的信念,就会丧失行动的动力。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习得性无助"很生动地说明了长期遭受失败感而产生的消极后果。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这个实验的对象是一只饥饿的小狗,实验地点是安装有两块木板的实验室。
第一天,木板被设置成按A板可得到肉丸子,按B板会被电击。小狗很偶然地按动了A板,结果得到了一个肉丸子;又很偶然地按动了B板,结果被电击了一下。多次尝试之后,小狗终于知道了只有按A板才可以得到吃的。
第二天,A和B两块按板的功能调换了。小狗刚开始当然是不断地按A板,可是每次都得到了电击,它于是尝试按一下B板,咦,居然得到了肉丸子。多次尝试之后,它终于懂得了只有按B板才可以得到吃的。
第三天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无论按A板还是B板,都会被电击,不再有肉丸子。小狗在很努力地尝试了若干次后,终于学"乖"了,趴在地上不肯按任何一块木板。
第四天,两块木板的功能又被调整过来——随便按哪一块板都能得到吃的。但当饥饿的小狗再次进入实验室后,实验者等了又等,学"乖"了的小狗却不再做任何尝试了,甚至把肉丸子放到它的脚边,它都懒得去碰。
这个实验叫做"习得性无助"。"无助"指的是小狗什么都不愿意尝试的状态,但这种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实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像第三天那样,对小狗所做的任何尝试均报以电击,而没有任何肉丸子的话,小狗就不知道什么才是被鼓励的行为,因而变得无所适从,并从根本上失去自信。
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让人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力求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孩子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习得性无助很有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被种植到心里。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到处探索的:他一睁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就像那只尝试着的小狗一样,出很多错。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地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03应该如何做,让孩子避免染上习得性无助的心魔
习得性无助与养育者的养育风格和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联性。
如果孩子长期生长于一个受到控制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会更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很多家庭会以保护之名,行控制之实。
权威型的家长,会对孩子说太多"你不可以"。不能看电视,不能和异性交往,不能出去玩耍,不能写作业时吃东西,不能挑食,不能学习时偷懒,不能拒绝回答问题,不能锁门。
当反抗带来了更严厉的指责和惩罚,孩子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封闭自我,对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好奇心,不愿尝试,也失去了积极性。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成功或是失败,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影响。孩子失败时,如果归因于孩子的品质或是能力,会让孩子有挫败感,自卑,感觉问题无法解决,自己也无力改变。长期忍受语言暴力的孩子,他的自尊和自信都会比较低。在面对挫折时,会更容易放弃。
那么,对有习得性无助状态的孩子,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心理学家提出以下几条措施,可有效改变这种状态。
1 积极鼓励孩子的对外探索
当孩子尝试的时候,只要不是极端危险的和损害别人的,就不要横加指责或制止,而应该对孩子敢于尝试的行为予以鼓励和帮助。积极的评价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自我效能感因此提高;负面的评价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可能因此而破罐破摔。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孩子长期受到这些话的影响,在心理上形成了正面或负面的自我评价,久而久之,就会固化成他们的行为特点。
2 放手让孩子去勇敢尝试
当你在厨房洗碗,孩子总跃跃欲试时,请别对他说:"不行!你太小,洗不了!"而是给他一个盆,放里面一个碗,让他洗个够;当不会扫地的孩子总来抢你的扫把时,别简单地拒绝:"去去去!越帮越忙!"而是给他一个小扫把,让他扫个够,即使他真的把地扫得一团糟,也不必太计较,在赞扬了他:"真能干,会帮妈妈扫地了!"之后,再悄悄地把脏地收拾干净;孩子要吃大蒜、辣椒,不用担心他被辣着,在经过尝试后他自然会选择以后还要不要吃;孩子去摸菠萝,用不着告诉他上面有刺,只是在他大喊疼痛的时候对他说:"你真棒,发现了菠萝会刺手"。
3 失败后要给予及时的安慰和支持
除了对孩子的评价内容要积极外,还要注意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安慰和支持。
孩子第一次给爸爸洗衣服,以为开水会把衣服里的细菌都杀死,结果好好的衣服被烫得缩了水。这时候对着沮丧的孩子你应该说:"没关系,这回你肯定知道不能用那么热的水洗衣服了,长了一个经验。"孩子试着自己折飞机,却没办法让飞机飞起来,你可以建议说:"把头弄尖一点试试。"切忌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挖苦他,那会熄灭他的探索热情;也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那会使他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另外,还要教孩子学会自我鼓励、自我暗示。比如,让孩子给自己写一些激励语,如"亲爱的,你能做到!""如果你坚持,一定能学习好!"等,并贴在随处可见的地方,如床头、书桌前或文具盒里。当他们学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些话语会随时随地发挥作用。
4 对孩子的尝试予以进一步的启发和建议
例如孩子出于好奇把小闹钟给拆了,先别着急责备他,而是问问他,你想知道什么?可不可以试着自己再把闹钟装上?孩子看动画片入迷了,与其为此而发愁,不如在网上下载一个动画片,一起给动画片配音玩。要是孩子哪一天说"我可不可以不吃饭?"完全可以让他试一次看看!当然,如果确实是绝对不可以试的事情,必须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告诉他:"绝对不行。"比如孩子问:"我可不可以在爸爸睡觉的时候,把鞭炮放在爸爸的耳朵边点着吓他一跳?"
如果您的孩子缺少自信,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对他进行"电击"——不再动辄对他所做的事情指责、挑毛病,而是适当多给些"肉丸子"——只要他做就给予鼓励。鼓励是自信的酵母,夸奖是自信的前提,自信是信心的基础。
夸奖不仅仅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才会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对于"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克服困难、减少自卑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通过见证他们的成长,我深刻地意识到,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
我见过一开始单凭聪明,学习还过得去,但是因为懒散,没有好习惯,成绩越来越差的孩子;也见过一开始成绩不够拔尖,但是因为有毅力、耐心和好的学习习惯,冲过瓶颈期,越学越有自信,成绩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估的孩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而习惯培养的主阵地在家庭,无论自己的孩子聪明与否,家长都应该培养孩子凡事不要投机取巧,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意识和习惯。
而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正是培养这种意识和习惯的好契机。
家长应该想办法陪孩子冲过去,而不是态度摇摆、怨天尤人或撒手不管。
此时,你的态度正非常微妙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你的做法给孩子做出了"行"的榜样。那些已经养成了懒散习惯的孩子,也并非无药可救。
但是,凭孩子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战胜这长久以来形成的坏习气。他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和帮助,还需要家长的理解和耐心。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觉醒,投入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