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一定不要交给爷爷奶奶带
“教子要:爱之以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渔,观之以行。”关于教育孩子有着很多种方式,无论出于怎样的方法,歧途同归的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终其一日成为对于家庭、社会、国家而言德才兼备之人。 对于孩子的培养包括两大方面,其一自然是学校之中由老师教书育人,其二便是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家庭成员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最深、最早,家庭环境很大程度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而在家庭成员之中,尤以父母教育最为关键。因此方才有“子不教,父之过。 一、老人教育的弊端 纵观中国当代社会之中,人人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一日里早出晚归甚至于长年不着家,以至于与自己的孩子之间似乎分外陌生。尤其是对于常年外出务工者,一年到头来能够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由此便造成了部分孩子“有人生、有人养、无人教”的生活。而这些孩子绝大多数迫于无奈之下,只能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们教育一代人之后再度承担起了教育下一代人的重担。 相对于时代而言,其中有着太多的迫不得已。与他们的父母一般,孩子也是迫不得已的接受着爷爷奶奶跨越时代的教育。但是通常爷爷奶奶的教育是存在着很大弊端的,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也曾说,孩子一定不要交给爷爷奶奶带。 李玫瑾也从事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等工作,因此她的提醒是引人深思的,而如她所言隔代教育的代价严重者甚至与违法犯罪有着很深的关联。在李玫瑾的工作生涯之中,遇到过许许多多因为隔代教育而导致孩子一生受到影响,造成了一系列心理疾病,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例子。 “隔代亲”是多数爷爷奶奶与孙子之间的感情特征。对于爷爷奶奶来说,他们已经将自己的孩子含辛茹苦的培养成人,可以说人一生的功与过都已成定局。 因而在孙子的教育上或多或少会有些掉以轻心,或者照搬已经过时的对于儿女的教育方式。但是与此同时,当孙子犯错之时他们通常不会像对待儿女一般苛刻,甚至于纵容、溺爱。 “等长大了就好了。”往往在察觉到了孙子缺点之时,他们选择了坐视不管,毕竟儿女出门在外,留下孩子孤身一人跟随他们生活,在亲情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份怜爱。 除此之外,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念及昔日对于儿女的教育操碎了心,但是儿女依旧存在着某些缺点直到长大之后才作出改正,因此他们便断定彼时“亡羊补牢”尚且不晚。 由此孙子养成了蛮横任性、叛逆无礼的习惯,这些缺点日复一日蚕食着孩子的灵魂,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行为并无约束,甚至于肆意妄为,久而久之也就走上了违反犯罪之路。 即便没有这般严重,通常也会养成一堆的坏毛病以及造成诸多的心理问题。而且即便是爷爷奶奶在教育之上没有纵容,但是孩子的教育依旧是缺失的。 他们通常会因此而抱怨,认为自己爷爷奶奶没有教育自己的资格或者自己是一个被人遗弃的可怜人诸如此类的想法,这些想法依旧会让他们逐渐发生心理病变,严重者将自己所有的遭遇归咎于父母、爷爷奶奶甚至于衍生出反社会、反人类的心理。 通常父母将孩子寄养于爷爷奶奶家中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在两人得到教育孩子的条件之时,就会将孩子接回去自行教育。然而一切会有所好转吗? 如果当时孩子尚且年幼无知,那么用心去感化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依旧可以扭转。而若是孩子年龄稍大,已经生出叛逆之心时,那么这个孩子的一生已经无从弥补了。 而经由将孩子寄养这段经历的父母,在接回孩子之后与孩子通常是非常陌生的,尤其是自幼便在爷爷奶奶家中居住的,双方之间已经建立了某种隔阂。而破除这层隔阂的方式稍有不当便会引起孩子的反扑,彼时不仅不会认可自己的父母,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关于此后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着两种方式。一、延续以往爷爷奶奶的溺爱教育,以忍让的方式换取孩子的认同感。二、进行严苛教育将孩子的缺点扼杀在摇篮。 对于第一种教育方式,通常是因父母因为此前的经历而感到愧疚,选择从物质上、生活上弥补孩子,因此对于孩子的所有要求事无巨细一并答应。那么这种做法的确可以快速的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从而无声破除那道隔阂。 但是任何父母注定都不甘心让孩子一身缺点的,因此在关系初步融洽之后,父母俨然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他们试图重拾起对于孩子的教育。 对此,年龄幼小的孩子他们无从反抗,只能因此而屈服,但是心理上的抗拒与损伤是在所难免的,不过终归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扭转孩子的心性。而对于那些已经生出叛逆心理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吃这一套,反抗是必然的。 而此时的父母通常已经发现,关于孩子的教育自己已经无法插手其中了。无论是纵容抑或者在父母孩子之间激化更大的矛盾,似乎都非常容易导致孩子的偏激心理,令他走向一条不归之路。 而在李玫瑾遇到的诸多案例之中,似这般教育孩子已经为时过晚的例子最为常见,甚至于曾有人杀了自己一家六口之后被警方抓获,问及犯罪动机之时只有简简单单两句话,“父母管教太严,妻子争强好胜。” 而他所谓的关键太严,便与年幼之时爷爷奶奶教育,后来回到父母家中的经历不无关联。那么,由此便验证了李玫瑾“孩子一定不要交给爷爷奶奶带”这句话的出发点以及重要性。 三、父爱、母爱在孩子成长之中缺一不可 那么综上所述,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埋下违法犯罪种子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教育方式的差别之上,这些往往是次要的。 绝大多数的教育方式都有可能诞生出优秀的孩子,究其本质其间差别在于连续过程当中父母赋予孩子的爱又有几分?当然这份爱并不是溺爱,而是如山似水的父爱母爱。 对于无法与父母相伴的孩子,我们通常后投以可怜的目光,因为我们清楚这些孩子在生活之中往往要遭受太多的不公与同龄人的欺负。 在任何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父爱母爱都是不可或缺的。通常父亲教会一个孩子怎样成为一个男人,而母亲则是令一个孩子心怀怜悯。这是旁人所无法给予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回过头来是否可恨之人亦有其可怜之处呢?纵观当代不计其数的犯罪事件当中,从杀人越货到鸡鸣狗盗,其中绝大部分犯罪分子的成长过程之中父爱母爱是匮乏或残缺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没有人告诉他们怎样做是应该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他们自童年开始便是心灵残缺,没有树立合法的道德观念,因此为日后的犯罪埋下伏笔。往往犯罪分子的观念扭曲是由自身经历所造成的,而其中绝大部分与童年经历有关。 不过对于生活在当代的人而言,父母、家庭等诸多经历固然重要,亦或许部分人年过半百依旧为此耿耿于怀,有的人童年治愈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去安抚童年。 但是一个人成为怎样的人,最大的主导权永远在自己的手中,唯有自己才能决定未来的走向。面对命运的不公,不要抱怨、不要心怀怨恨,要时时刻刻谨记“事在人为”。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过去,但是我们有能力去改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