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沛公脱身非侥幸,只缘做足暗工夫

2015-08-31 18:36:59中学教育
《鸿门宴》是一篇比较长的文言文,虽然司马迁的文笔生动,但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些困难,所以充分发掘这篇文章的亮点让学生有更多收益就显得尤为重要。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从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来说的,以往语文课的教学大多集中在文学性方面,比如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

  

  《鸿门宴》是一篇比较长的文言文,虽然司马迁的文笔生动,但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些困难,所以充分发掘这篇文章的亮点让学生有更多收益就显得尤为重要。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从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来说的,以往语文课的教学大多集中在文学性方面,比如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性格,详略得当的叙述、张弛有度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等。然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段文字的史学价值在哪里?如果从史学的“人事的经验”上看,到底能获得一些什么样启示?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重新审视了一下这篇文字。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不忍”,从文章外,也可知道项羽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但问题是,如果我们抛开后果之后,我们能从文章中看到什么呢?从项羽身上,我们很难找到答案,因为除了项羽的性格上的弱点之外,在项羽身上找不到一些有益的人事经验——虽然项羽的失败也是一种反面的教材,但毕竟不是正面的经验。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了一下刘邦的表现。

  刘邦在这一段历史中,表现得比较软弱,甚至有些狼狈,有些评论家认为司马迁是在“揭刘邦的短”。其实,在这一段的描述中,司马迁虽然是在《项羽本纪》中来写项羽的失误的,但从刘邦的应对过程中,我们还是能学到一些人事的经验的——尤其是处于“弱势”情况下如何化解危机并转危为安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沛公的处事原则

  一、遇事询问,不专断。以对自己有利为前提,善于听取并吸纳别人的意见。在文中有两处,一是听取张良的建议,一是在逃跑之前听取樊哙的意见。

  二、谙熟于人情世故。人际关系往往是战争中被人们忽视的,而刘邦却非常懂得怎样打好“感情牌”,询问项伯的年龄,是为了制定后面的策略,而一句“我得兄事之”,不单表明对项伯的尊重,也体现了与张良关系的亲近。而后面先与项伯联姻,再让项伯传话的做法 ,一来可以先消除项伯的戒心,二来通过“亲家”的关系使得项伯在传达信息时更会为自己出力。而后来,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翼蔽沛公”的行为更充分显示了这个“拉拢”策略的成功

  三、精心细致的准备。在这故事中,司马迁并没有谈到刘邦的准备,但我们从刘邦阵营的一些行为中也可以看到,刘邦在来项羽大营之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这些准备有:

  1、礼物。玉壁、玉斗,这是社交的礼仪,虽然此行的目的是消除项羽的杀心,但刘邦并没有因为祸将及身而乱了阵脚。

  2、随从。“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为什么只带“百余骑”?按说,刘邦当时的军队有十万人,能带的人应该改很多,而且这次出访是很凶险的,为什么只带“百余骑”而不多带一些人呢?我想,刘邦也一定考虑过此行的凶险,但也考虑到了多带人来的弊端——容易让项羽起疑心:既然你沛公没有背叛之心,为什么带那么多人来保护你的安全?这样一来,人绝对不能多带。那能不能不带人或少带人呢?也不行,那样的话,如果一旦双方翻脸,那么刘邦就真的不安全了。所以,“百余骑”虽然不多,但移动迅速,足以形成一个保护队形,即便正面交锋也能抵挡一阵子,而这一阵子足够沛公撤退了。更何况,刘邦阵营中的几员大将也已经乔装为护卫跟随而来,这样一来刘邦的安保工作可以说是准备充分了。

  3、言辞。在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刘邦方面进行了几方面的考虑。第一方面,表现在言辞的谦卑上。在这方面,刘邦充分揣摩了项羽的自大的心理,见到项羽后连续三次以“臣”自称,表明自己对项羽的尊敬和没有丝毫的敌意,消除项羽的戒心。第二方面,言说内容的一致性。我们从樊哙闯帐之后的言辞中,可以看到樊哙所说的关键语句“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都是刘邦对项伯说过的话,这当然不是刘邦的真心话,但为什么樊哙和刘邦的说辞一致?只能是在来项羽大营来之前,刘邦阵营已经通报了情况,统一了口径。第三方面,言语的陷阱。在言辞交谈中,刘邦和樊哙先后给项羽设置了两个陷阱,第一个是“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挑拨离间的是小人,您相信小人的话,那么您也比小人好不了多少。这样一来,心高气傲的项羽马上把曹无伤供出来以表示自己的立场。第二个是“此亡秦之续”,这就把项羽和暴虐的秦王放到了一起,使得项羽不得不选择不责备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的事情。

  4、善后。在逃脱路线上,刘邦选择的是一条节省一半路程的小路。这条小路绝对不是到了项羽大营之后才发现的,也就是说,这条路线是来项羽大营之前已经制定好的逃脱路线。另外,刘邦“脱身独骑”只带四员步行的大将,既可轻装上阵,又可不引人注意。留下张良辞谢时,还能考虑到自己平安之后,再让张良进帐,这些做法都可以看出刘邦考虑的细密之处。

  四、果断。“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没有丝毫迟疑,不容丝毫辩驳,这个的做法肃清了内奸,整肃了军纪,对增强一只军队的凝聚力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从上面的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处于劣势的一方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和策略,怎样才能在弱势的情况下保全自己?刘邦的做法其实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尽量整合已方的各种资源,研究对手的弱点,分化敌方的势力,制定周详的计划……如果联系后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的话,刘邦最后的胜利,绝不是侥幸成功的。虽然有很多人对刘邦的评价只盯在他的出身低微上,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最终成功了,而他在一直处于劣势中的作为为后人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毕竟,劣势自保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