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关于诗歌鉴赏教学的答问

2015-09-16 08:51:46中学教育
1.你教诗歌鉴赏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答:我教诗歌的终极目的是没有的。因为教育本身不是一个能够达到终极目标的行为,具体到诗歌的鉴赏则更无法谈到终极的阐释。虽然说没有终极目的,但教学目的是有的就是设想中的“注重辨别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的不同”。 2.如此教学是否可以达到你的鉴赏目的? 答:因为目的

  

  1.你教诗歌鉴赏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答:我教诗歌的终极目的是没有的。因为教育本身不是一个能够达到终极目标的行为,具体到诗歌的鉴赏则更无法谈到终极的阐释。虽然说没有终极目的,但教学目的是有的就是设想中的“注重辨别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的不同”。

  2.如此教学是否可以达到你的鉴赏目的?

  答:因为目的是“注重辨别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的不同”所以并没有强调某一篇诗文的精鉴精赏,因为那样的鉴赏只是针对某一篇目有用,对指导学生“如何”读诗,“如何”写诗没有丝毫的作用,因为最后基本要统一到教参或固定的阐释,而在我看来这其实剥夺学生的自我感受过程。学生只要知道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可以了。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具备娴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以感悟为主的鉴赏,你以结构化组织,是否可以让学生接受你的理性协调?

  答:感悟是一个行为,但感悟也是有基础有准备的行为,这种结构组织的剖析,其实就是要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行为背后其实含有非常复杂的接受过程。

  4.趣味只能是培养,如果你让他们提并且让他们玩味,似乎是在要求他们交作业,他们玩给你的答复是否会是真实的"内心写照"呢?

  答:我的要求是“列举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诗词并由此品味、审视自己的趣味”这个行为并不是一个作业,也不可能收上来令人满意的作业。因为现在学生还不具备鉴赏的能力,所以提这个要求只是在提示学生应该关注和培养属于自己的“诗词趣味”而已。这时候,学生的回答会千差万别,有好的可以鼓励,有不好的可以纠正,如我的学生在回答时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两句熟。我提醒他要深入理解,仔细“品味”才能够说是属于自己的“趣味”。

  5.你能写出"共鸣"两字,很大程度并非因为心灵如何与作者相通,而是因为学问功底好,读得出作者的味道.学生这方面功底基本为0,那样要如何人让学生们如何感受得到作者的意图?这里"共鸣"应该是鉴赏的一个主要环节.要如何把握?

  答:共鸣固然有一部分来源于理性的阅读,但更多的是依据诗歌本身所透漏的信息。诗歌其实一大部分还是属于直觉的,那么作为文字的诗歌怎样和读者沟通呢?要通过文字。怎样通过文字?要通过带有诗人情感的文字。这种文字是直接呈现给所有人的。个人因为经历的不同所以会有共鸣上的差异,这不能够要求学生达到某一标准,而应该允许在理解程度上的不同。具体的做法不过是“源感析文,律感以则”而已。

  6.对于文本的阅读和认识,一般有几种,至少有这么两种:一种是作者本身的理解,一种是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鉴赏属于少字多想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大面思维辐射,且"共鸣"后面还有一系列"认知","理解"等过程,你要如何把握住让学生觉得可能没有方向的方向?

  答:这方面其实应该遵守“由文本出发,以文本结束”的原则,其他的各种流派的纷争是学术上,而不是生活中的。在生活中,我们接触一个文本,通过“知”“解”“体”到最后的“用”根本不用考虑到底符合哪一个流派的解读习惯,这里面可能用错,也允许用错,更不可能避免用错,只要做到“错有错的理,对有对的据”就可以了。

  附:

  诗歌的创作与鉴赏

  课前梳理:

  考虑到教学连贯性的要求,用这节课的内容替代了“表达交流”里面的第一个写作内容《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诗歌创作同样是需要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

  教学设想:

  让学生尝试创作,注重辨别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的不同,进一步使用本单元学到的一些方法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在学新诗之前同学生探讨几个问题

  1、请大家举出和“诗”有关的词语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的概念的理解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

  严羽:“诗者,吟咏性情也。”

  白居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高尔基:“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

  诗,是一种能集中地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抒发复杂的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

  3、一首诗里主要包括什么内容(我们鉴赏诗中的什么)

  “真、善、美”真是第一步,善是社会共同意识的取向,美是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一首诗只有具备了美的特征才可能流传于世。

  诗主要靠抒情的力量来感染人、打动人。但也还需要其他的方面来辅助。袁枚:“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

  二、由学生列举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诗词并由此品味、审视自己的趣味。

  三、诗人创作的过程

  

  四、读者感受的过程

  

  强调因为读者的知识与经历不同,可能会对原诗的解读出现偏差,这个时候就应该进一步研究诗人的生平和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了。

  六、利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当堂创作一首诗

  七、自评或或互评(利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