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爸妈要慎用金钱激励
笔者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中单纯运用金钱作为手段指引孩子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很容易使孩子错误地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占有,把获得金钱作为自己生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种做法对孩子是十分有害的。
我们不妨看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挑选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把他们分成两个实验组:他对第一组的孩子许诺说:“如果你们画得好,老师就给你们奖品。”;对第二组的孩子说:“我很想看看你们的画,我喜欢你们画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起来。结果,第一组得到了奖品,第二组得到了具体的点评。
三个星期后发现,第一组的孩子绘画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愿意再画;而第二组的孩子则和以前一样喜欢绘画。后来,该心理学家又把这个实验在不同国度、不同兴趣组作过多次论证,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奖赏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让他们短时间内提高积极性,但它又有使人只对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失去兴趣的危险。孩子还小,尚未形成一个稳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用金钱奖励,让孩子觉得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奖赏,孩子将变得贪婪,逐渐发展成惟利是图,对感情变得淡薄,同时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靠奖赏激发起来的行为不可能持久。
诚然,孩子的某种良好行为与某项成绩的取得,应得到家长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但是,金钱奖励更多是一种外在的手段,而不是内在需求,奖励孩子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应该以精神方面的鼓励为主,必须慎用金钱奖励的方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性,不断提高自己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追求精神世界里的满足。而适时对孩子作积极的肯定,比如称赞、表扬、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让孩子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它能够使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断地迸发出来,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从而巩固孩子好的行为。
当然,精神奖励也要适度,并不意味着一味的放纵,因为过度的精神奖励会让人自我膨胀,导致孩子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任何努力了。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