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坛李娜成长背后的故事
转练网球,从没看过球拍开始
李娜第一次走上网球场是在原来的汉口新华路体育场业余体校,这个地方现在升级为了汉口新华中心湖北省网校。当时李娜只有8岁不到,在读小学一年级。
发现李娜的是夏溪瑶教练,她当时在业余体校教网球。那时候,夏溪瑶一直在寻找1980-1982年龄段的网球苗子。夏溪瑶的网球训练场在中山公园,与李娜当时练羽毛球的场地只隔了一道墙。
李娜出生在一个有着体育传统的家庭,爷爷李龙立是汉口宝善街中学的体育老师,父亲李盛鹏从小打羽毛球,还曾进入过湖北省羽毛球队。不过,李盛鹏的运动生涯随着“文革”的结束画上句号,爷儿俩的体育梦想就寄托在了1982年出生的李娜身上。5岁半的李娜被送到新华路业余体校,在教练林书惠的指导下练习羽毛球。
有一天,夏溪瑶到羽毛球训练场找到林书慧,希望后者介绍几个能打网球的好苗子。当时,林书慧介绍了3个队员,而夏溪瑶第一眼就看中了李娜,“看上去这个孩子身体比较壮一点,虽然年龄不大,但练了两年羽毛球,肌肉比一般孩子好一点。”
当时夏溪瑶问李娜,“你叫什么名字?”李娜很大方地说,“我叫李娜。”
夏溪瑶随后让李娜在羽毛球场上左右移动一下,李娜的表现让夏溪瑶大喜过望,她立即问李娜,“愿不愿意打网球?”听到夏溪瑶的话,李娜心里犯了嘀咕:“什么是网球?”不过,出于对夏溪瑶的尊重,李娜并没有反问,只是点了点头。
其实在那个时候,李娜练网球和网球拍都没见过。
第二天,在父母的带领下,李娜一家和夏溪瑶见了一面。夏溪瑶给李娜的父母分析说,“羽毛球运动员的个子都比较细长,但李娜身材比较宽一点,她腿的肌肉也比较扎实,我想她打网球的前景可能好一点。”
训练网球,李娜认死理不回头
就这样,李娜在8岁不到的时候走上了无法回头的网球之路。
这是一个艰难的开始。
在启蒙教练夏溪瑶的手下,李娜是当时年龄最小的队员。夏溪瑶告诉李娜,“如果你想留下来,甚至晋升到重点班,你必须打败这些大姐姐。”
李娜卯足了劲。由于年纪小,训练又辛苦,不少孩子在训练时会找出各种理由偷偷懒。他们惯用的招数时训练的时候请假上厕所,或者是到场边磨磨蹭蹭地喝水,但李娜绝不会是其中之一。夏溪瑶说,李娜会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在训练之前做好,“她身上有股韧劲。”
打不好的时候,李娜会在一旁琢磨,看大姐姐打。无论是队内对抗,还是外出比赛,只要输了球,李娜都会不舒服。虽然心里难受,但她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是会在第二天的训练中暗暗发力。
从小,李娜身上的那股劲就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和同队的小伙伴玩捉迷藏,结果蒙着眼睛的李娜从二楼摔了下去。但是她回家后也不吱声,直到晚上妈妈给她洗脚时自己疼得叫了起来,才告以实情。
李艳萍很心疼,她决定不让李娜再去练球了。结果过了两天,李娜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央求爸爸带自己去体校,她当时说就是去场边上看看,绝对不打球。李盛鹏拗过不过李娜,带她去了。结果李娜一到网球场边就变了脸,把李盛鹏一个人赶回家,自己就呆在队里不走了。
有一次上午训练完,李娜被教练罚跑圈。李娜午饭都没吃就在那儿跑,一直跑到他们队友午睡起来她还在跑。整个过程中,没有人监督她是不是跑完了教练规定的圈数,但她就是这么一个认准死理不回头的人。
在业余体校期间,除了训练比赛用球之外,包括球拍、球衣都需要队员自己购买。此外,队员还需要支付每个月10块钱的训练费,如果进了重点班,由于要在体校吃住,训练费会上涨到40元每月。对于在长江金属制品厂和武汉长江轮船公司工作的李娜父母而言,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当时一个月的收入也只有100多元钱。
除了钱之外,全家人的精力也围绕着李娜转。在新华路业余体校,刚开始打球的初级班孩子都是“走训”。每天,李盛鹏骑自行车接送李娜,风雨无阻。有一年武汉下大雪冰封路面,自行车骑不了、公汽也停了摆,父女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3站路才赶到体育场,训练完,又一步一步走回家。
很快,李娜进了重点班,住进集体宿舍。接送的任务轻了,但照看女儿的任务更重。每天下班,李艳萍先回家把一家人的饭做好,然后骑车赶到体育场来,等女儿晚上七八点训练完,招呼她洗澡吃饭做作业,总要到晚上9点多才能安顿女儿睡下。
那时业余体校条件差,孩子们洗澡都用食堂蒸饭的陈水;宿舍就是大通间,住十几个人。夏天蚊子多,孩子们睡在厚厚的蚊帐里,仅靠两只破吊扇驱走暑气;冬天更难,天黑得早训练场没灯,为赶在天黑前尽量多练,训练到一半的李娜她们赶在5点半食堂开饭时,一手拿饭盒一手提开水瓶,飞奔到食堂,打回来的饭得先捂在被子里保温,等天黑透了训练结束时才能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