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之王成龙的成长故事(3)
削发拜师肯吃苦 一门高出“七小福”(上)
成龙的老师于占元老先生是个很特别、也很有意思的人物。
他在内地学的是京剧武生,但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京剧界群星灿烂、俊彦济济的全盛期,他并不是声名响亮的角色。即便在来港后,成了当地戏院中的名牌武生,在业务上也并无多少特别的成就。但他长于育才。在藏龙卧虎的京剧界摸爬滚打过,身手自是不凡,再加上他独具一双慧眼,教学颇有心得,纲纪严明,因而开班授徒硕果累累,日后名声大噪 ,老来愈红。
他女儿于素秋,曾经红遍香江,是“粤语残片”时代的首席武打女星。于素秋姿容靓丽,更兼少时扎实的童子功,举手投足,英姿飒爽,别具风韵。
后来洪金宝、成龙这批弟子,也就是号称“七小福”的,更是登峰造极的风流人物,名声显赫,红得发紫。于老先生也就成了育才的园丁、识马的伯乐了。
于占元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型的。基础扎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管束严格,旧戏班的“师徒如父子”那一套依然生效。动作不合格,非打即骂,严加处罚,毫不含糊。这是京剧界的传统了。大而言之,是一切师徒相授的手艺人的传统。中国人备受艰苦的自然环境、严酷的生存状态的磨砺,深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再者,以中国人洞彻世相人心的智慧,亦深知人性之顽劣。人性天然趋利避害、舍难求易,无严酷之高压,何能耐得寂寞、苦痛,求技艺之炉火纯青?因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仅是千古佳句,亦是人人认同的至理。中国人的思维直观、朴素,却惊人地逼近真理,他们坚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学戏而终能成为一个名角,吃的苦、受的罪恐怕都难以尽数。学武生的更甚,受皮肉之苦几乎就是必做的功课。
成龙旁听不几天,就发现自己“不像别人一样笨”的说法实在不知天高地厚。他虽身手敏捷、力大过人,在孩子群里称王称霸,但习武练功却是一窍不通。
每天早晨起来,大家压腿、拿大顶、劈叉,基本的动作从头遛一遍,稍有差池,便难逃师傅的法眼。成龙依葫芦画瓢,再加上师傅的指点,大致有了个模样,若要中规中矩,当然还有一段距离。成龙有时还免不了贪玩偷懒耍滑,碰到这种时候,师傅的小教鞭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啪啪”地直落下来。但他咬着牙不肯服输。他天性好强,也不喜欢坐着读书。再说啦,虽也挨打受骂,但他知道师傅喜欢他,他练得不算差。
成龙淘气顽皮,人却很伶俐。他已捉摸出来,真笨、学不好的弟子,师傅还懒得去骂他们,反而客客气气地让他们父母把他们领走,而做得好的学生,师傅反而总是绷着一张脸,指责这不行那不对。
成龙还不懂“严是爱”的道理,但成功永远具有着最强的诱惑力!读书,还回去读一年级,或者跟父母去澳洲学那种鸡肠字(洋文),罢了,罢了,一提起头就大了。
无论是天性还是能力,成龙都执迷不悔地选择了戏班,跟定了他的师傅。
在成龙“试读”期间,父亲从澳洲回港来看他。
父亲带他出去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他在无意中发现,儿子的手臂有不少伤痕。撩开儿子的衣服,背脊和双腿上更是布满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问他这是怎么搞的,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有的是练功碰的,有的是师傅打的。”
父亲心疼了,他揽住儿子的小肩膀,情真意切地说:“儿子,跟爸爸回去好好读书吧,不要再练武了。”儿子却毫不领情,他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不!”不管他父亲怎么劝,就是执意不肯。不但不肯,成龙还进一步要求父亲:“这次该给我剃头拜师了吧?你说过的,让我试一段时间,现在我不怕,我也能练好功夫,不信你去问师傅!”成龙父亲当晚便备好礼物,郑重地来到于占元师傅的家中。这是他回香港必做的功课。他们夫妇将孩子托付给了于占元师傅,于师傅一身兼为师与为父二职,自然理当重谢。
成龙父亲向于先生寒暄、致谢,于占元不怒而威地摆手、推辞,表示不用客气。之后,成龙父亲的话题从上午的想带走儿子变成了对儿子学艺前程的探究。
“于先生,你看这孩子能学好武生吗?”
平时从无满意之辞的于占元却眉开眼笑地称赞道:“这孩子行,身手敏捷灵活,脑子好用,一点就通,天生一块好武生的材料!”
成龙父亲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又试探地问:“港生这孩子就迷这一行,他想正式拜师学艺,你看能行不?”
“好,他有这心就行,就得喜欢这行才能有出息。有道是‘不病魔不成活儿’嘛!该给他剃头拜师了!”于占元说起本行,兴致颇高。
既得于占元的大力赞同,成龙的父亲便与他择定了良辰吉日,给成龙行拜师礼。于是,近8岁的成龙,便在择定的日期里,按照梨园的规矩,剃掉了头发,给师傅跪下,毕恭毕敬地磕了3个响头,行了拜师礼,算是正式拜师学艺了。
多时心愿一日了,成龙很高兴,胳膊撑地,一气打了十几个跟头。他又拉着父亲带他去照张相留作纪念,父亲答应了。成龙照了一张光头的拜师像。相片上的成龙大器、刚毅,他严肃地目视前方,显出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老成。
相关信息:功夫之王成龙的成长故事(2)
功夫之王成龙的成长故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