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的童年和他童年的女儿
从“实话实说”到“小崔说事”,再到“电影传奇”。有人这样概括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形象: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缜密的思维和不动声色的引导,从容自信潇洒的风度,这就是新一代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最佳的诠释。
除了这些,崔永元还有他另外珍贵的一面,就是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工作间里有着这样一幅对联:“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真实和坦诚地做人,是崔永元一贯遵循的准则,这背后是父母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爱影响着他
这一生对崔永元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父母的爱。他把这爱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父爱就像日出,那样光明磊落,真挚情深;母爱就像月亮,那样温柔无私,慈爱无边。
崔永元1963年生于天津,3岁时,全家跟随父亲所在的工程兵部队迁往北京良乡,小时候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小崔的家庭很正规、很正统,父母对他的教育,印象最深的就是诚实。他们认为这是第一位的,不能说谎,不能骗人,不能去占人家的便宜。这些要求非常严格,直到现在,父母依然这样要求他。
他们家曾经养了一只大花猫,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吃过饭的他背着书包正准备去同学家做作业,发现他家的这只猫正洋洋得意地守着两条大黄花鱼准备用餐呢,他连忙把他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顺着脚印一查,原来黄花鱼是大花猫从屋后墙外的国营菜市场叼来的,二话不说,就带着黄花鱼和儿子直奔菜市场,说明情况后,把鱼钱付给了营业员。
记得有个邻居,脾气非常古怪。她今天和你很好,明天就可能骂你,还骂一些非常难听的话。甚至她儿子考试没考好而崔永元考好了,也会令她不满,乱骂一通。为此,母亲常常唉声叹气,但从来不会去和她争辩一句。通常是过了两三天以后,那个阿姨又来找她聊天,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母亲还经常做与人为善的事情。70年代初,他刚开始上学,父亲在团里做政委,部队上经常有家属来探亲,有时候没地方住,母亲就把他们接到家里来住,给他们做饭。弄得孩子们都有一种做好事的冲动感和神圣感,看见妈妈如此待人,他们也跟着学。妈妈把热汤面端过去了,他们就把自己珍藏下来准备自己吃的苹果献给客人。
父母的榜样,使他养成了善待他人、坦诚处世的好品德。但小崔也有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跟同事也会有矛盾,但他有一个原则,有话当面说出来,决不会在背后鼓捣。对你有意见,什么事儿看不掼,直接告诉你。
那时每次逢年过节学校都要组织文艺演出,节目丰富,独唱、合唱、表演、舞蹈一应俱全。
记得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参加了群舞《地道战》的排练,节目构思巧妙,二十多个学生手拉手在旋律中变换着队形,忽而是地道的墙壁,忽而是运动的民兵,通过手与胳膊的组合,还出现堡垒和洞口等等。由于表演难度过大,只好不断调换演员。最终他落选了,很是难过,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当父母知道情况后,拍着他的肩膀笑着安慰到:小小挫折算什么呢?并鼓励说今后有的是机会,其实,生活中坎坎坷坷的事情总会发生。最后经过努力,他出演了压轴节目的主角,在歌舞剧《野营路上》中扮演部队指导员。
当时他穿的是父亲借来的军装,尽管是小文艺兵的演出服,帽子还是太大,帽沿在头上转来转去,看上去虽然滑稽,但并不影响心潮澎湃,又急于展现的小小崔的发挥。戏的结尾是高潮,群众让战士吃甜瓜,战士不肯吃,互相推让,僵持不下时,他所扮演的指导员迈上台阶,和战士们一起唱起一首歌:军队和人民/鱼水不能分/发扬好传统/永远记在心……
演出格外成功,于是第二轮就到附近的部队、家属院巡回演出。到父亲所在的部队演出结束时,父亲作为政委走上台逐一和演员们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当然也握了“指导员”的手。在小崔的印象中,他们父子正式握手只有这么一次。父亲握他的手时,感觉到父亲的手好重也很暖和,并从父亲赞许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父爱,这爱是那样炽热,那样深沉……
小崔同志小时候也是个人来疯,那时侯曾学过小提琴,小提琴这东西太苦,他很不爱练,感觉每次练习硌得腮帮子直疼。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他肯定要抄起琴,到隔壁的房间去拉,希望客人能对他的琴技发表评论。后来真就有客人对他妈妈说了:呦,你儿子二胡拉得真好啊!
小的时候身体弱,打架的时候老不占上风,所以只能过嘴瘾,喜欢打嘴架,但这里有个度。比如跟他们班一个经常欺负人的同学打嘴架,在他用嘴赢了这个同学之后,对方肯定是会动手的。所以这里还有个度,既要占了上风,还不能让人家太下不来台。
上学的时候搞集体活动,他经常献计献策,出过很多好主意,结果功劳最后总要落到别人头上。等他们实在不好意思了,也会说是集体创作。弄得他特郁闷,就不愿意出主意了。但下一次搞活动,别人出了很多烂糟主意,逼得他不得不把他的主意再拿出来,就是这样,老有一种知识产权被侵害的感觉。
好在现如今小崔同志终于熬到能利用他的脑子和那张嘴坐上了主持人这张椅子,而且做得还有声有色。
他把爱给予女儿
崔永元说他的女儿很可爱,也很乖、很懂事,一点也不吵,也从来不无理取闹。他在电视台工作很忙,压力很大,只有到了家里才感到轻松一点。和女儿在一起是他最开心的事情,只是这个愿望常常无法实现。因为工作的缘故,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很晚才回家。有时下班后还要和工作上的朋友约会,回家就更晚,但是孩子是需要大人花时间多陪陪、多交流的,为了能和女儿有更多的时间相处、沟通,他规定自己每逢双休日一定要抽出一天的时间陪女儿。带她去划船、爬山、吃快餐,只要是她喜欢的事情,就尽量满足,让她开心。
虽然出了名,崔永元曾说自己就是普通人一个,平时该干嘛还照旧干嘛,照样穿着大裤衩子,抱着闺女在大街上转悠。但是很显然这样的状态现在的他已做不到,一是女儿长大了,再就是他的工作太忙了。
在崔永元最忙的一段时间里,他半个月几乎每天的9:00—23:00都在办公室。他坦言感觉很痛苦,每天都觉得很累,但是又不能休息。他说,“我女儿每天都给我打电话,问我几点回去,因为我现在就和女儿一周见一次。每天我下班回家她已经睡觉了,我起床的时候她已经上学了,所以周末要是有时间,我会尽量陪陪孩子。”
他这个人一般不会轻易承诺,而一旦作出承诺就不会轻易改变。工作再忙如果答应星期六陪女儿出去玩,就一定努力做到,不得不违约时,就会对女儿说明情况,请求她原谅,表示下次会加倍地补偿她。女儿非常通情达理,他觉得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是朋友关系,相互体谅最重要。
小崔说女儿比他聪明。她喜欢画画,比他画得好、画得有思想。她画画从来不看画册,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常常会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经典”之作。他评价女儿的时候一般都持肯定态度。什么“长脑袋的桌子”“四条胳膊的人”,只要她能解释,能自圆其说,他都认可。他尊重女儿的意愿,也从来不去干涉她,或对她的画画技巧有什么高标准、严要求。我觉得要让孩子学好一种本领,首先要让她喜欢,要让她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是最重要的。”
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小崔同志和爱人的意见和做法是一致的,基本上没发生什么矛盾,因为他俩受的教育差不多,从事的工作差不多,在教育女儿方面当然也就差不多。总的来说,他认为教育女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有时候,女儿画画,他坐在沙发上看书、看报纸,家里很安静,很温馨。女儿画完画,画笔、画纸扔了一地,又去拿其它的玩具出来玩,他不会对她大喊大叫,只是用眼睛朝她望,一般情况下,女儿都能领会他的意思,乖乖地去收拾自己的画具。有时候她也会磨磨蹭蹭地不想收,他就索性帮她收,并要求女儿和他一起收,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
女儿最爱看《樱桃小丸子》了,爸爸曾给她推荐了《中国电影动画精选》,里面的《小蝌蚪》《三个和尚》《草原英雄小姐妹》,她都很喜欢,看了十几遍。其实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收视兴奋点,她看《哪吒闹海》时,简直就和里面的主角同呼吸共命运,因为孩子是很有包容心的。小崔认为现在有些媒介在破坏孩子们的包容心。他们说现在的文化是多元的,要给人们更多选择的权利。可是现在传统文化已经很少了,游戏节目比比皆是,还有何选择呢?传统文化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主持“实话实说”那阵子,他说:有女儿在场,自己主持不了节目。因为她对爸爸的节目没兴趣,她觉得《大风车》才叫电视节目,其他都不是。
在崔永元的录音间里摆着部老式电影放映机———这是小崔的珍藏,镜头经过他的改造后,就可以放映宽银幕故事片了。他曾经想用这部老电影机给女儿放自己钟爱的老电影,但女儿不爱看,小崔对闺女说:“你看了爸爸才高兴。”连哄带骗地,女儿才勉强看两本,他对自己的《电影传奇》特别钟情,也希望女儿喜欢,但是女儿显然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至今小崔一说到这事就显得很郁闷。
他不会刻意为女儿安排什么,他希望她能走自己想走的路。将来固然重要,但成长的过程和成长的快乐更重要,对女儿他永远只有最低要求,那就是健康、快乐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