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几个误区和常见的纵容心理
2014-11-05 09:31:24家教故事
其实不管是哪位家长,都深知溺爱孩子的害处多多。但现实生活中,面对宝贝疙瘩又有几人不会自动滑入溺爱泥潭?现在家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身不由己地溺爱孩子,大多出于以下
其实不管是哪位家长,都深知溺爱孩子的害处多多。但现实生活中,面对宝贝疙瘩又有几人不会自动滑入溺爱泥潭?现在家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身不由己地溺爱孩子,大多出于以下几种心理。 1、不让孩子受屈。虽然家长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和别人比玩、比穿、比吃,但如果看到别的孩子有了新玩意而自己的孩子没有,眼巴巴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露出可怜样,心里总还是不舒服。可能孩子倒没觉得什么,家长自己却似乎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有的家长担心对孩子过于苛刻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会造成影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很多时候总会违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可以“入流”。岂不知,让孩子适当受屈,倒是对孩子心智成长的极好历练,承受挫折的能力或许无意中会得到增强。 2、情不够钱来凑。现在不少家长为养家工作都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每每回到家见到孩子时,感觉疼还疼不够,更不愿意因为孩子提出的“小事”而弄得孩子不高兴。特别是一些在外地工作的家长,一周或几周回家一趟,更是对孩子充满愧疚,总是想通过满足孩子特殊要求而加以弥补。有的甚至不用孩子说,自己倒主动“讨好”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摸出了门道,很会在“心虚”的父母面前卖乖讨巧择机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心愿。岂不知,如果让孩子感到父母只是他的提款机,那感情真的是出大问题了。亲情还得用情补,钱是买不来的。 3、会花钱是能力。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他们并不在乎孩子平时花的那点钱,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他们不认为孩子乱花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反而觉得那是一种特殊的、从小就应该着力培养的能力,是有“财商”的表现。在这种观念左右下,往往是父母在社会上是大款,孩子是学校里也是大款,花钱大方得很。岂不知,这种无节制的花钱习惯,只会培养孩子严重的依赖心理。让他们感到什么事都不用自己操心,只要张嘴父母就会全部包办。长大以后,除了会花别人的钱,其他什么也不会。 4、欲望可以控制。有的家长认为,反正钱在自己手里攥着,想给就给,想不给孩子也没办法,孩子的欲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这种想法相当错误。孩子的欲望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一旦膨胀后就可能出现大问题。他们在家长那里得不到满足后,会试图自己想主意去实现目标。举个例子,有个小学生,他的一个玩伴的悠悠球坏了,想要一个新的,要了几次他父母都没给再买。你猜怎么着?他竟然怂恿这名同学到他父母的钱包里偷钱“借”给他。欲望如洪水,不及时疏导泄洪,等蓄满了再堵非垮堤不可。 5、激励需要刺激。如果孩子学习好,对他们进行物质奖励,是很多家长乐意采用的激励办法。这种办法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把孩子的学习和金钱过于紧密地结合起来,那就有问题。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在物质方面要求过份一点也就无所谓了,就当对孩子的奖励。但学习好,不等于不需要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因学习好而娇惯孩子,如同用糖水浇甘蔗,不但育不出更甜的好甘蔗,反而会烂根而夭折。学习好的孩子,更应该严格要求,让他们更全面地发展。 当然,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无可非议。但千万要有节制,在提供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不可忽视培养孩子好的生活方式。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由青涩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这时,家长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对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笔者了解到,当前我国中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如今的家长忙于打理自己的事业,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加班上。相对的,就减少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别提对孩子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指导与安慰,只是在物质上极力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处于转型期的中学生变得孤僻、不合群,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形成。 误区二:重教而不会教 喜欢独立思考,是当代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智力活动的转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对很多问题他们不再像少儿时期那样对家长、老师的观点盲目信从,而是喜欢怀疑,愿意争论,追求认识自主;他们不仅不再信赖过去心目中的权威,而且对权威的观点进行挑战,提出不同见解;他们常常执拗地以怀疑、批判的态度对待世俗的行为准则。然而,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误区三: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 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如强行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不知道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只一味地要求孩子要拿到多高的分数、考上多好的大学……结果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