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解密美国教育: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
司圆直(Steve Hansen)是一位心态年轻的美国大叔,讲流利的普通话,京腔京韵,来北京差不多有10年时间了。大部分知道他的人都是通过一个叫“乡音苑”的网站,因为对中国语言非常感兴趣,司圆直和他的朋友柯祎蓝(Kellen Parker)在2009年创办了这个网站。
乡音苑是一个方言故事平台。记录中国种种方言和语言的创新项目,儿歌/童谣、个人经历、地方特色饮食、幽默故事、地方历史、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你也可以在网站看到一张中国的乡音地图。司圆直希望这个网站的宝贵资源用于民族志学的研究,而不是商业目的。而问道司圆直大叔最开始做这些的原因,他告诉大家是他在美国受教育得到最为宝贵的东西——兴趣。这也是司圆直做一切事情的内驱力。
司圆直出生在华盛顿州的一个小村庄,他说自己是个一个农村人,乡巴佬。上学期间,他曾经问自己的父亲,你觉得我应该读哪个大学。父亲告诉他,你得自己选择,自己想,因为这对你一辈子都有很大影响。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说,父亲给了司圆直比较多的选择。上大学大三才选择专业的司圆直,第一年、第二年差不多随便学哲学、学音乐,但大三的时候他选择了数学。对于这个急转弯,并没有人有太多异议,“对于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得到了充分的鼓励和自由。而在这个基础上,我的上进心也得到了培养,不是等待着老师的指示,是自己去发掘有兴趣的东西。”
美国教育特爱“浪费”时间,司圆直就是里面的“受害者”。小学在校时间是早上8点半到下午3点,放学后没什么作业,上高中才开始有家庭作业。司圆直花大量的时间运动,骑自行车,去河里钓鱼、抓河虾。这造成的影响是直到现在骑自行车都是司圆直一个很大的乐趣,他可以跟自行车当朋友。在中国,大家锻炼身体都有着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减肥、瘦身,身材更有型等等。锻炼本身并没有跟人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很少有人真地爱锻炼。但在国外锻炼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觉得锻炼是在浪费时间。司圆直说“学校对于创造性的培养没有墨守成规,没有过于明确的规范或者指导。”这让他的状态是放松的,有时间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东西。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司圆直没有成绩的压力,为了一个好的成绩,司圆直一直在努力。这个成绩的压力主要是自己给的,学校的成绩通常都是保密的,学生自己带成绩单回家。司圆直的父亲是小提琴家,母亲在大学工作,他们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儿子的成绩,因为在家里很少讨论他的成绩。“统考还是存在的,但是相对于其他教育系统并不那么得到重视”,司圆直说。在学习遇到问题时,老师会及时出手相救,进行必要的指导。司圆直有时候也会跟老师喝咖啡,到老师家做客,或者给老师写信来讨论问题如何解决。这种师生关系与中国比起来更随意和亲近。“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人数比较少,小学初中是小班教学,一个班差不多有25-30个人,高中有15-25个人,大学会有10-20个人一个班级,当然有时候也会达到100人一个班。”司圆直解释。
自称已经是大叔的司圆直,还在继续探索自己的生活,他会拉脱维亚语、西班牙语和韩语,并且始终对汉语的差异性有极大的兴趣。不过他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任教,主要讲企业家精神,同时经营一家小型咨询公司,生活在北京。
司圆直自己也很难表述清楚美国教育对于自己的影响,但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他一直心怀感激。现在当了老师,司圆直也会继续把自己教育经历里有趣有价值的部分传递给他的学生。
本文原载于茄葩,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