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年话】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写给2015年的在线教育
有一段话,虽然忘了出自何处,但印象颇深:互联网最大的力量,在于削低原有利益集团的“寻租”经济。凡是依靠房地产或制度保护低效运行的领域,凡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供给存在尖锐矛盾的行业,都可能或将要被互联网颠覆。
所以,在线金融兴起的背后,是高层都无法忍受的传统金融业的低效率。所以,各种打车软件兴起,更源于利益集团把持下需求与供给的巨大落差。领导人推荐的书——《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有一段话,(又)记不清原文了,大概意思是:得到一点儿“公平”的人儿们,越来越不能忍受那些还剩下的不公平。
教育的不公平,是目前最大的不公平之一,或许没有之二。教育产品与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最大的矛盾之一,也可能没有之二。互联网基因注入教育,必然又必须的方向,从这些不公平入手,从这些巨大的落差入手,从中国教育的“不能忍”入手,才可以产生伟大的公司,也才以促进的这个国家的教育进步。
中国教育的“不能忍”太多太多。
中国父母,不能忍受他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虽然不明白为什么公立校居然有重点校与普通校之分?但他们不能忍受他们的孩子只在乡村的小学上学,也不能忍受他们的孩子只能进入镇上的中学,他们更不愿意忍受他们的孩子考的比别的孩子分数高却上不了大学。他们原来没有钱,只能忍了。现在他们有钱了,却发现没有户籍,他们还需要再忍。
老师们一样困惑。北京学校大多的老师,收入水平只有五六千,这些教师,提供着比易到还贴心的服务,拿着比开出租车还少的钱。但是在生态链的另一端,家长们拿着甚至可以买辆车的钱,怀着比寒风中候车乘客还热切的心。
这中间,是什么样的“出租车公司”在阻隔?又需要什么样的“快的”与“滴滴”来打破这些阻隔?
没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的孩子“排排坐”在教室,课桌锁着他们的小手,且需声情并貌朗读着乏味的文章。他们不愿意忍受孩子作业到很晚,不愿意忍受孩子用六年的时间在题海之中鏖战,他们不接受他们的孩子失去快乐与自信,他们不接受自己孩子进入一所只有一种教材的大学。
中国的大学生们,也开始无法忍受依赖点名维持的课堂。他们开始思索为什么大学毕业后依旧茫然无知?为什么到了实践中才知道大学所学已经陈旧无用。一位老师说过:按人才的能力增加值计算,清华北大是教育效率最低的学校之一,他们将世界一流的学生坦然地教育成了二流的人才。
某人说过一句话:中国的在线教育,发展不起来,因为还没有美国的成功对象可以抄。我却说,中国的在线教育,不可能学习美国,因为我们的教育问题与他们完全不同。中国在线教育,只会搬抄美国模式的创业者,只能走向失落。年近万亿的课外辅导市场,传统线下便已经拼杀至老师薪酬计价的状态,在线教育还能有多大的作为?况且那万亿的市场,只是教育大海畔的一个小湖。
只有面朝大海,才能春暖花开。
所以,在线教育需要架设一座桥梁,一座城市与乡镇的桥梁,一座在优质教育资源与更多学生之间的桥梁。我们需要一个名师平台,让考托福雅思的学生不必再跑到北京上海来上课,我们需要一个在线支持平台,让希望小学的学生能够每天看到支教老师的笑容。我们更需要一个地方,让教育资源不再依据出身地位来分配,让优秀教师不再成为名校的私家教师,让老师的收入匹配他们的辛苦。
所以,在线教育需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资源。2-8岁,孩子可以从语言敏感期便与各种肤色的老师一起看动画片,与其他国家小朋友一起讲故事。8-18岁,他们可以提前熟悉国外课堂,将语言应试培训变成日常的综合能力培养。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都需要接受眼界更为开放的教育。如果说大学的MOOC让中国的大学老师在他们的学生面前显著差距,那我们更需要一个K12阶段的MOOC平台让家长与老师明了什么是非应试教育。
教材可以被锁定,但求知的心不会。所以,中国的大学生需要一个专业的教材推荐与讨论平台,需要一个面向学术的讨论社区。即使我们的大学生有百分之九十是在混文凭,那也有200万学子在认真地求知。他们有自学能力,他们需要一个比豆瓣知乎更加学术化的社区。
也许你无法忍受北大清华的“毁人不倦”,那你可以开一所新型的大学,每年招100名高考分数达到清华北大的学生,面试通过后给他们安排美国优秀院校上学的机会,然后送他们每人5万美金,年利率10%。毕业后五年内归还,再给他们申请人生保险,如果你熟悉金融,可以将这些“资产”证券化打包进入证券市场......这是多好的稳赚不赔的生意啊!
我们还需要一个教师的COP社区,解决师资水平的巨大落差.......
中国的教育还需要太多太多的东西,中国的在线教育有太多太多的大事情可做。预祝这2015年的在线教育,心许着有些新气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必效陶犬瓦鸡约几个炮,有一些清泉花树行些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