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课外资讯 > 国内热点

国内热点

你的职场有没有遭遇“内卷”?

2020-11-09 06:15:05国内热点
□新时报记者 徐敏
近期,内卷这个词忽然火了起来,它频繁出现在职场青年人和大学生的口中。内卷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经演变如今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形象地说,就是在某些特殊局面中,尽管每个局内人都很努力争取自身利益,但越努力却带来了越多无谓的损耗,整体利益并没有相应提升。该用法在职场中比较火,很多青年人用内卷来指代激烈、过度的内部竞争。内卷的流行也让人们再次思考“勤能补拙”的勤奋文化,是否也应量力而行。
遭遇内卷化的职场和白领们
经常关注一

□新时报记者 徐敏

近期,内卷这个词忽然火了起来,它频繁出现在职场青年人和大学生的口中。内卷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经演变如今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形象地说,就是在某些特殊局面中,尽管每个局内人都很努力争取自身利益,但越努力却带来了越多无谓的损耗,整体利益并没有相应提升。该用法在职场中比较火,很多青年人用内卷来指代激烈、过度的内部竞争。内卷的流行也让人们再次思考“勤能补拙”的勤奋文化,是否也应量力而行。

遭遇内卷化的职场和白领们

经常关注一些微博职场热门话题的人们,可能看到过网友“内卷化”的吐槽。比如某发达省份一所中学招聘教师,投递简历者多数是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硕士博士,于是评论中出现了这样的说法:“超级内卷”“这也太卷了”“名校硕博卷在高校也就算了,都卷到中学去了”。

“内卷”是近期在网络上十分流行的一个词,比较学术化的解释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通俗来说,可以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上文中提到的“中学招聘”的事例就是如此,在常人看来,名校硕博应聘中学老师还需经过非常激烈化竞争,是一种资源浪费的非正常竞争现象。

以中青年人为主的职场上,竞争日趋激烈,“内卷化”逐渐蔓延在很多行业,并且越来越严重——至少比起十年前是如此。举例来说,一家收益相

对稳定的公司,多名员工按照公司惯例每天工作八小时。后来,一名充满热情和干劲的年轻人加入公司,自愿每天加班一小时,事实上也没有拿到更高的薪水。这名年轻人打破了员工既有的工作模式,以至于其他人为了表现不至于太差也开始加班,然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一段时间以后,公司所有人都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工作时间,却没有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个人薪资水平也没有提升。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努力和加班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而没有其他选择的“社畜”们却只能如此。这种风气蔓延在各行各业,对于很多职场白领来说,想潇洒地喊出“努力到此为止,我要下班了”不太容易实现。所以,“内卷化”在越来越多的职场青年中得到了共鸣。

这种现象很容易让人想到曾经很火的一家培训机构的宣传语:“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对手。”让你拼命学习的不是选拔性考试,而是其他愿意学习的人。经济学家薛兆丰早先也发表过一句残酷的金句: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农民工社会交往内卷化,少数民族文学内卷化,校长培训课程内卷化,基层工作内卷化……似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这种内部毫无意义的竞争现象。

知乎上也有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其解释得更加通俗,内卷可以理解为“无法实现质变的无休止的量变”。从学术到大众的出圈现象

近几个月以来,“内卷”这个词越来越出圈。如果追溯其源头,内卷并不是一个新词,最早是人类学家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增长,只是在一个层次上自我重复的概念发明。印度裔汉学家杜赞奇认为,清朝中晚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廉价劳动力过剩,却没有带动技术革新,使得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就是社会学中内卷的典型案例。

内卷这个词更广为所知,是源于出现在农业中的一个现象。1963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曾经在爪哇岛生活过一段时间,他潜心研究当地居民的生活,并出版了《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过程》一书。当时,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水稻种植分布在爪哇和巴厘,这里生活着印尼75%的人口。因荷兰统治者的外部压力和人口增长导致的内部压力,当地的农业生产只能不断加强水稻种植,增加种植人口的数量。结果是水稻生产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也并没有带来更高的获得价值。

格尔茨的观点是,印度尼西亚多年来水稻的强化生产并非因为技术或者政治变革,而是人口和社会的复杂性。说得更通俗一些,这种现象长期停留在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既无法突破也无法摆脱。后来,这一概念逐渐出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学术研究领域。在中国,内卷化这个名词早在2010年前后就开始出现在学术研究中,而在大众特别是职场青年中逐渐开始广泛应用,则是近一两年,特别是2020年以来的事情。

其实,即便是这个概念近期才开始明确起来,实际上这种现象也早已有之。有媒体举了多年前央视记者在陕北采访一名放羊娃的故事,他人生的轨迹大致是“放羊—卖钱—娶媳妇—生孩子—放羊”的循环。这个例子虽然不似职场上的内卷化那般令人无奈,也算是一个通俗化解释这个名词的案例。

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吐槽内卷化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如今,内卷化远不是温吞的从放羊到放羊的循环,而是“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今日疯狂,明日辉煌”这样的口号背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与此同时,探讨内卷化话题的文章也开始出现在大众媒体上,这些话题讨论内卷化的由来,各个行业出现内卷化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内卷到底有没有一些人强调的那么严重等等。由此,这个词也越来越出圈。

无需为内卷化过度焦虑

有悲观一点的学者看来,现在很多人的一生无不处在一个内卷化的环境中。幼儿园的孩子就要比别的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更出色,很多中小学生成绩接近满分也并不出类拔萃,优质大学的录取分数更是水涨船高,至于社会上公认的好工作,门槛更是比多年前高了很多。这样造成的怪圈就是,很多本来就很优秀的人在同类中无法脱颖而出,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变得更优秀,才能达到既往的目标或结果。

这不免让人想到在IT等行业中经常被吐槽的“加班文化”。其实这种文化并非科技时代的新兴产物,而是由来已久。中国自古以来有“勤能补拙”的说法,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蒙捷列夫也说过:“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可见延长工作时间在中外都是普遍认同的工作态度。这原本是少数勤勉者能够脱颖而出的努力方式,只是当这种方式不得已普及至几乎所有圈层时,便失去了它原应有的价值——每个人都得100分时,某个人的100分便失去了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冯皓辰在一篇关于内卷化的文章中谈到,内卷化所映射出的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成为一种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比如,很多行业对内卷化的分析并不科学;用这个词来解释过多的行业不良现象也导致了人们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化。“对内卷化的关注始于人们对于这一概念所映射的过度劳动与竞争加剧处境的共鸣,但远不应止于愤懑情绪的简单发泄。”冯皓辰如此分析。

壹心娱乐创始合伙人杨天真曾因一句“为什么不能为了工作牺牲身体”引发热议后,她发文澄清:“我选择,我牺牲,我承受。这是生命力流淌的孤勇与偏执,不以此要求任何人,也不建议模仿。”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拼命工作很精彩,而对有些人来说,工作之外的高质量精神生活才是更值得追求的。从这个角度看,无需为内卷化过度焦虑。生命原本不必整齐划一,不必全都是一副人生赢家的模样。

原标题:你的职场有没有遭遇“内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