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名老城管眼中的市容之变
新华社厦门11月10日电题:厦门一名老城管眼中的市容之变
新华社记者闫红心 颜之宏
“1985年,厦门岛内建房、修路等大小工地有1000多个,大量土方车把道路变成泥路,雨天一路泥,晴天满天灰,车辆、工地噪音大,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投诉。”原厦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徐火营回忆道。
徐火营1985年进入当时的厦门市城市建设监察大队工作,2008年退休。从基层工作人员到局长,他参与了特区设立后一系列市容市貌整治工作,见证了厦门从一名“后进生”到连续六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市容之变。
厦门的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周边人口集聚,市容问题接踵而至。据徐火营介绍,当时海沧、同安等地的小贩涌进岛内卖农货,夏季路边到处是西瓜皮,秋冬季又是甘蔗皮,路面脏到无从下脚。
为此,当时的厦门市城管部门制定了“净车上路”和“净菜进城”等规定,要求往来厦门的土方车辆冲洗干净才可发车,村民要把农货的枝叶、泥土等去除才可进城。在一系
列举措下,问题得到解决,市容市貌日趋向好。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一些村庄内的民房陆续改建成小楼,沿街房屋有了店面,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大量人口涌入,为了获得更多的空间,街上占道、房屋加宽加高等现象随处可见。”徐火营说,在问题最严重的莲坂地区,连行人穿街过巷都成了问题。
很快,徐火营接到了拆除莲坂村违章搭盖的任务,而如何在执法中彰显人文关怀,成了摆在案头的新问题。经过走访调研,他提议对问题突出、群众意见较大的部分先行拆除,对于其他违章搭盖,缓期拆除以便人员安置。随后,市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整治获得有序推进。
徐火营说,早期厦门市城管部门每年拆除50多万平方米违章建筑,几乎没有因不服监管引发诉讼的情况。1995年前后,厦门市城管部门探索执法责任制,把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等写进相关规定。
如今,市民和游客行走在环岛路旁,徜徉在鼓浪屿海边,可以感受到微风习习、鸟语花香。随着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厦门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厦门经济特区的高颜值与高素质更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原标题:厦门一名老城管眼中的市容之变
- 上一篇
广州预付式消费纠纷增加近2倍
新华社广州11月10日电(记者毛一竹)中小商家关门停业、卷款跑路,消费者手中的预付卡变“废卡”。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10日对外通报,今年1月至9月,广州法院受理此类案件3047件,同比增多约1.7倍。广州中院民事审判庭庭长陈冬梅说,以往,预付式消费纠纷主要涉及教育培训、美容美发、健身等行业。近年来,网购、网络游戏、汽车行业等领域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多。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的认定、预付款退还条件等。法院通报的案例显示,有的商家利用单方条款制定权,将一些不公平的格式条款纳入合同中,做出
- 下一篇
72岁创客和他的“幸福茶馆”
新华社福州11月10日电 题:72岁创客和他的“幸福茶馆”新华社记者陈弘毅4年前,68岁的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村民王光朝想不到,自己会“老来创业”,成为这个刚刚摆脱贫困的乡镇里最年长的一名“创客”。王光朝的“创业项目”,是他位于下党古村的“幸福茶馆”。从寿宁县城出发,沿着一个多月前刚竣工的二级公路行驶,青山绿水的画卷渐次展开,美不胜收。40分钟后,一片极具闽东特色的老建筑群出现在眼前,这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