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美田弥望茂林修竹 宝墩遗址发现4500年前水稻田、“小竹屋”
宝墩遗址发现4500年前水稻田、“小竹屋”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宝墩古城还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
农耕文明对成都平原有着深远影响。据《华阳国志》记载,古蜀五祖之一——杜宇,就因教民务农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其死后还化作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在稻田中声声啼血,催人耕种
重现美田弥望茂林修竹
宝墩遗址发现4500年前水稻田、“小竹屋”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宝墩古城还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
农耕文明对成都平原有着深远影响。据《华阳国志》记载,古蜀五祖之一——杜宇,就因教民务农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其死后还化作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在稻田中声声啼血,催人耕种。
6月7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首次发现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址。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据悉,目前已经提取的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并且是主要农作物类型。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判定为水稻田。此外,在此前植物考古中,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
宝墩遗址
发现4500年前的水稻田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2020—2021年,宝墩工作站的考古人员在地面2米以下,找到一层水平地层,该地层从西北向东南发掘区外延伸。该地层与常见的人类生活地层相比,几乎看不到人类遗留的陶片、红烧土、碳屑等遗物,而且地层土质为淤泥。考古人员还发现,该地层淤泥中有大量铁锰结核,而铁锰结核需要在饱氧与厌氧交替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这符合水稻田需要反复灌水和放水的种植方式。“这一信息提示我们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可能与水稻种植有一定关系。”唐淼说。
“为了进一步验证初步判断,我们对该地层土进行了系统采样,将进行系统检测,通过对水稻、与水稻伴生的杂草群、土壤微形态的综合检测研究,加强对该区域为水稻田的认定。”唐淼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提取的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并且是主要农作物类型。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判定为4500年前的水稻田。
碳化竹片
首次明确了竹骨泥墙的存在
从上世纪晚期开始,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陆续在宝墩等八座成都史前城址群发现了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居住型建筑遗存,这类建筑遗存也延续至了三星堆、十二桥文化时期,但由于成都平原偏酸性的土壤环境,截至去年以前,尚未明确发现残存的有机质建筑构建。
这些成都平原上的早期建筑,到底是木骨泥墙,还是竹骨泥墙抑或是二者皆有?在本年度宝墩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台地边缘倒塌的红烧土基址中发现了6枚碳化竹片。“竹片出土的那一刻,内心是无比激动的。说了这么多年的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建筑,大多是根据建筑遗迹留下的痕迹推测。4500年前的碳化竹质建筑构件,最直接地证明了竹骨泥墙的存在。”唐淼说。
唐淼认为,宝墩遗址的最新发现勾勒了一幅“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天府田园画卷。对了解长江上游史前人类生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原标题:重现美田弥望茂林修竹 宝墩遗址发现4500年前水稻田、“小竹屋”
- 上一篇
野生动物要“进城”,我们怎么办?
当荒野中的野生动物进入人类栖息地,甚至是车水马龙的城市,我们该怎么办?近期,15头亚洲象一路北上进入昆明市域,东北虎“完达山一号”闯入村庄,一丘之“貉”在上海一些小区“落户”。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野生动物“进城”有哪些新动向?两者如何共存?记者走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探索城市野生动物管理的王放教授团队,一起寻找答案。城里来了不少“动物居民”在上海,一场关于“动物居民&
- 下一篇
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有较强降水过程 华北东北地区等地有强对流天气
一、四川云南等地出现大到暴雨 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出雷雨昨日08时至今日06时,四川南部、云南中东部、海南岛中北部等地出现大到暴雨,云南楚雄、普洱等局地大暴雨(100~169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30~67毫米);甘肃中部、陕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西部、河北西北部、吉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中到大雨,部分地区伴有雷电和8~10级雷暴大风。昨日,黄淮、江汉北部、江淮中东部及湖南等地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河南中部、安徽北部等地部分地区达38~40℃,河南周口、洛阳局地40.7℃。二、重点天气预报1. 西南地区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