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犀新种告诉你,“史前巨兽”为何能在青藏高原两侧穿越
新华社兰州7月7日电(记者郭刚、张文静、程楠)“史前巨兽”为何能在青藏高原两侧穿越?由中美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的一个巨犀新种对回答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该新种揭示了巨犀曾穿越当时并非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在其南北两侧之间迁徙。
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甘肃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共同为巨犀新种举行命名仪式。因化石在临夏发现,他们将这个新种命名为“临夏巨犀”。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上。
这是临夏巨犀化石产出地。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2015年5月,和政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调查时,从红色和棕黄色砂岩层中发现了零碎的化石,随后他们对整个砂岩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发掘,成功发掘出一具完整头骨。这具头骨长约1.2米,并带有下颌骨和寰椎。
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研究员团队联合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古地磁测年法等对巨犀新种头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于已经发现的巨犀属的其他种,巨犀新种比其他种更进化,体型更大。更深的鼻切迹指示它有一个发达的软鼻,更高大的枕髁显示出对长颈之上更大头骨的强力支撑。研究团队还对头骨进行了定年,发现这个头骨采自临夏盆地约2650万年前的地层中。
临夏巨犀部分化石。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
巨犀是地球历史上生存过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体重可达24吨,相当于4头非洲象的体重总和。巨犀的腿部很长,站立时肩高5米,头部可伸达7米高度,其主要生活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在2100万年前灭绝。
邓涛在临夏巨犀化石产出位置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邓涛介绍,作为已知地球历史上分布最广的一个巨犀类群,除了新种外,有3个种产于我国北部地区,1个种产于哈萨克斯坦,1个种产于巴基斯坦。产于我国北部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4个种散布于青藏高原北缘,仅巴基斯坦布格蒂巨犀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因孤立于亚欧大陆其他巨犀的独特地理位置,巴基斯坦布格蒂巨犀起源和进化长期模糊不清。
研究团队表示,由于化石的缺乏,以前未能建立巨犀的家谱,而临夏巨犀的发现有望为巨犀演化建立起“家谱”及迁徙路线图。根据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结合时代脉络,研究团队认定青藏高原南北两侧的不同巨犀间存在演化关系,即临夏巨犀是巴基斯坦布格蒂巨犀的后代。这就表明,巨犀曾穿越当时并非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在其南北两侧之间迁徙,证明了青藏高原尚未上升成今天的高原,当时没有足够的高度阻碍像巨犀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扩散。
原标题:巨犀新种告诉你,“史前巨兽”为何能在青藏高原两侧穿越
- 上一篇
清水当污水处理 贵州一地治污“蒙混过关”被通报
新华社贵阳7月7日电(记者李黔渝)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公开通报的典型案例显示,今年4月,贵州省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铜仁市督察时发现,铜仁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不力,污水处理厂长期超负荷运行处理大量清水,无效处理情况突出。督察组通过检查和调阅相关资料数据发现,当地实际处理污水总量,远远大于污水集中收集量,导致用于污水处理的财政资金“打水漂”。初步测算,铜仁市中心城区2020年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比重仅为26.9%,而清水占比则高达73.1%。调查发现,花果山污水提升泵站每日
- 下一篇
人工饲养繁育的第八代黑叶猴幼崽成功存活
新华社南宁7月7日电(记者黄凯莹、梁舜)在广西梧州市园林动植物研究所(梧州市黑叶猴保护研究中心),一只在4月15日出生的黑叶猴宝宝由猴妈妈自然育幼并成功存活,如今已超过两个半月大。这只黑叶猴幼崽的存活标志着黑叶猴人工繁育已达到第八代。据了解,这只黑叶猴宝宝是研究所饲养繁育的第七代雌性黑叶猴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为早产,身体有些虚弱,当前虽然不如同龄仔猴强壮,但整体健康状况良好。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只猴宝宝与3只成年黑叶猴共同生活在一个约18平方米的笼舍内,3只成年黑叶猴分别是它的父亲、母亲以及阿姨。天气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