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成功观察

成功观察

学术型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2015-07-06 10:37:55成功观察

  当今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就落在了广大教师的肩上。时代赋予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责任与使命,作为

\

  当今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就落在了广大教师的肩上。时代赋予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责任与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勇于担当。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奉献意识。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和技术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学术型教师应具备引领潮流的先进教育教学观念

  大凡教育名家无不拥有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思想、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理念、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等,无不独领风骚。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应该是学术型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和基本出发点。

  “求真”的学生观:追求“人性”的崇高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颠覆。然而,十几年的课程改革效果欠佳,值得我们反思。课程改革的本质特征应该是把原本应该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失去了‘人’的踪迹,没有了生命尊严,更忘却了人生境界的提升。由此,造就了大量的教师上课无思想、无思维、无情感、无主题的‘四无’课堂”。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塑造具有独立思想、人格尊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鹅”。故而,教师不能过度依赖课件展示,明确课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否则就会淹没学生的独立思维,就是“眼中无人”。教师在追求教学“具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重难点突出、易错易混点摆明,否则就是“以己之浑浑,致人之噩噩”。教师在推导结论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否则就是扼杀“人性”。现代化的学生观应该立足于彰显崇高的人性。

  “务实”的教师观:将“服务”落实到底

  “‘教’服务于‘学’,‘教’的行为原本是旨在引出、导引儿童‘学’的行为,而学习须遵循认识规律。”教师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由于对教学内容的“驾轻就熟”,教师组织课堂往往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学生“课上听得懂,课下不会做”的尴尬现象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备课阶段,教师把个人的思维过程进行了过分浓缩、高度提炼,造成教师思维过程的单向性、封闭性,当然也就难以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现代化的教师观应该突出服务意识,学生就是“顾客”,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上帝”,一切的教学思想、手段、方法和路径均应以学生为中心。舍此,再精心的备课、再高明的教学手段都会收效甚微。

  “向善”的教学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天职”

  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好课务必能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务必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的价值所在,务必能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务必能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好课之所以“好”,就在于教师重视“人”的发展,重视提高“人”的素质,重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知识急剧更新的时代,教育应立足于“以不变应万变”,科学思维能力正是构成这个“不变”的基本要素,因为思维能力是诸多能力的核心,内涵式的科学素养、“真、善、美”的做人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凡是重要规律的得出、科学现象的分析、解题思路的形成等,都必须建立在合理剖析过程的基础上,努力塑造学生“求真”的科学性、“向善”的人性、“唯美”的品行。现代型教师务必要树立立体式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

  “生命”的课堂观:用生命润泽生命

  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人,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也是教师用自己的生命润泽学生生命的场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人格尊严,教师绝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评价所有学生。教师唯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诱发灵感,调动激情,润泽生命。教育因生命而发生,课堂因生命而精彩。教师要做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拥有一颗博大的心,要具备“热爱”“专业”“自省”“责任”和“博爱”等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呵护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信任学生,要给学生传递“善意”“微笑”“宽容”“温情”和“理解”。只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才会变成真正的教书育人的高雅殿堂。教师要教给学生鲜活的知识,要让知识充满生命的色彩,要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情怀,尽显生命的美丽。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要用心去和学生沟通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敬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承认个体差异性,注意培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容忍学生犯错,以宽厚的胸怀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培植自信。教师要善于课堂“留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给学生创造自由生长的土壤,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每一朵花都会开得美丽而芬芳,教师要学会“静待花开”,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师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卓尔不群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由和平等的。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赢得每一个学生的尊重。

  学术型教师应具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务必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序、思维序与教学序和谐统一。天津市中学特级教师张华冕构建的智慧四环节(导疑:开启智慧→探究:生成智慧→体验:内化智慧→拓展:升华智慧)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高效教学模式。

  概念教学模式:创新是灵魂

  概念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侧重点在于突出强调认知结构的重组。以往,概念教学一般侧重于对具体学科知识要点的精讲,对学科概念内涵的挖掘和对概念外延的拓展,而忽视了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勾勒。这种只重结果不求过程的做法,必然会降低概念教学模式本身的功效,弱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效度。

  科学概念是科学家从大量的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浓缩铀”式的知识点,它深刻反映了诸多客观事物和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等)加以适当还原,通过“创设情境”“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概括定义”等教学环节演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变“抽象”为“具象”,化“艰涩”为“平易”。

  规律教学模式:时间是保证

  规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点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实际出发,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剪辑”和片段的“重组”,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问题产生的原点,引导学生刨根究底。

  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讲解、分析,不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不经过引导探究,就把前人经过艰苦卓绝探索而总结的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即使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也只是形式而已,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旦变为“纸上谈兵”,教学活动就失却了最具价值的“生命线”,课堂教学就缺失了“灵魂”,这无异于践踏学生的“尊严”。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规律时一定要给其留一点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咀嚼、体味。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作保障,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教学模式不是僵化的、教条式的框架结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进行适当的“变式”。

  问题(习题)教学模式:建模是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学生要将所学的具体学科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潜能和素养,参与必要的实践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在诸多教学实践活动中,习题训练是一种常规性的、非常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一般的学科习题基本都是由题干和设问两部分组成,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沟通题干和设问两者之间的桥梁。在解题过程中,审题环节非常重要,通过仔细审题,学生要弄明白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找到打通由已知到未知的切入点,进而构建符合题目要求的基本答题模板,这样就把具体问题转化为规律性问题了。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领学生恰当选择相应的学科规律,通过探究、推演,合理推导出结果,最后将所得结果再植入原来的问题情境中,加以讨论验证。问题(习题)教学模式凸显了“建模”的思想,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师生角色置换,将思维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联系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着眼于思维方法的总结和提升。

  学术型教师应具备灵活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能力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化的教学行为。哪些教学策略属于有效教学策略呢?在这里,笔者主要介绍以下四个教学策略。

  探究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制胜点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危机,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偏重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校功能趋向单一性,受教育几乎等同于“考大学”,“情智教育”基本流于形式。有鉴于此,实施探究教学策略意义重大。

  所谓探究,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合情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究教学策略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目标指向学生的思维。教师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前提是对学科特点、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已经有了深刻的把握。探究教学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系统总结解决类型问题的规律,给学生合理搭建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并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同时,师生合作探究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程序“化繁为简”,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感性、更加表象,为概念规律的建立及其应用奠定基础,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而持久。

  思维暴露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制高点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过程。课堂教学应该主动展示教学载体(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过程,使之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展现科学家思维的过程

  华罗庚曾言,学习数学,最好是到数学家的字纸篓里去找材料。教学亦然,教师要尽量再现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源头活水。

  2展现教师思维的过程

  教案是教师思维活动的高度提炼品,难以充分展现教师思维的具体过程,也就很难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要主动进行“角色置换”,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稚化思维”,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降低思维的难度,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切忌盲目拔高。针对实际问题,教师要模拟学生的思维习惯,多角度去尝试解题思路,力求师生思维同步,实现思维的和谐共振。

  3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3]学生的思维过程一般可以通过回答问题、作业训练、学业水平考试等教学环节如实地展现出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善于通过设置巧妙的诱发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呈现完整的思维过程,并主动暴露较高层级的思维活动。教师诱发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发挥的主导作用。例如,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历史概念,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容易将其与“封建社会”这个概念相混淆,主观地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在政治上是“半封建”,在经济上是“半殖民地”。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让学生暴露前概念的错误之处,进而探究得出正确的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一个整体概念,表现为政治上丧失独立性,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以自然经济为主,同时伴生着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买办经济等。

  变式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所谓变式,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变换背景材料呈现方式的一种教学策略。虽然材料的呈现形式不断变化,但是问题的主旨精神不变。变式教学绝不是停留在讲授单个知识点的肤浅层次,它以一个点为中心编织成一个知识串,再将一个一个的知识串编织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而这些知识网相对于孤立的知识点无疑具有更大的功能。变式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减时增效,即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大限量的序列化知识点。运用变式教学将所获得的知识组建成一个知识集团,这个知识集团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遵循变式的原则,课堂教学一定能既严谨规范,又灵活高效。

  思维留缺口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补充点

  信息过量饱和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失去弹性和张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离不开适度的时间、空间条件作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大包大揽”。教师替学生包办过多就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就会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留下课堂教学的遗憾和败笔。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维的余地,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思考;一定要给学生的思想预留一定的窗口,使之有机会体验思想王国的精彩纷呈;一定要有意给学生的思维“焊接”几个接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具备以上三个基本素质外,学术型教师还应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优秀教师都是具有教学个性的教师。“教学个性是融个性于教学之中,是受教学侵染了的教师个性,这意味着教学个性已非教师个性的自然显现,而是走向绽放的‘超我’”。个性化的优秀教师应该具备‘三术’:一是学术,即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修养和理论功底;二是艺术,即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组织水平;三是技术,即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理想的教育无人能及,但教育的理想应人皆有之。“求真、唯美、向善”的课堂应该是优秀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这也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教学追求目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