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来了,老师如何直面生态更替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 +”。一时间这个词不仅仅成为了网络热词,更激发了各行各业思考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 +”。一时间这个词不仅仅成为了网络热词,更激发了各行各业思考自己所处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方式。
“互联网+”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词,“+”的后面是什么,由每一个人添加;“互联网+”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词,并非简单地以互联网为中心;“互联网+”是一个连接性的词,“+”的前后构成了连接,更意味着深度重构。因而,“互联网+”这个词本身就具有了非常典型的互联网特性,也间接地透露了真正的内涵: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连接重构。
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任何一个产业和行业的本质;因而,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不是去替代原先的产业,而是实现产业升级。但是,“互联网+”却并非如此。“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京东;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的士=滴滴打车”,从表面上看传统集市,百货卖场,传统银行,的士都还在,但是某些情况下,难道不是被淘宝、京东、支付宝、滴滴打车取而代之吗?到底是原有升级,还是生态更替。现在看来,生态更替显得更加恰当一些。因此,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互联网+”即是机遇,更是挑战;稍微不注意就意味着被其他生态所取而代之。
回到教育上来,互联网+教育,同样意味着一次生态更替。而生态更替的前提是让所有问题回到本源,并且进行互联网的特性重构,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连接重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个人的整个教育过程,才能够以生态的角度思考互联网+教育。
一个人的整个教育过程是什么?一个人大体需要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或职业教育),职前教育,工作中培训等一系列的教育体系。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每个人其实都还潜藏着非正式学习的部分。因此,我们就可以简易地画出下面这一张图。
在每一个阶段的衔接处有对应的考核方式,有的更偏向于考试,有的是更偏向于考察,有的则是一种综合判断。当这张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也就更清晰地发现,互联网+教育将会先对哪个阶段的现有教育体系造成更大冲击。
高中毕业以前,大部分学习处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体制内,学生结束高中生涯,升入大学或职业教育需要以考试的方式。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整个高中及高中以下教育的生态。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强大的生态系统惯性很容易导致“互联网+教育”,更偏向于为了应试而服务。这是刚需,也是没有办法的必经之路。例如:猿题库、新东方在线课堂等。
大学阶段,考试的震慑作用不再具备,取而代之的是签到等过程性严格要求。但是,无论如何,大学都是相对自由的,并且结束大学并进入职业生涯的最终判断,更是以偏向于考察作为准则,这就给互联网进入大学教育留出了充足的空间。
而工作时期的方式更偏向于职业技能。这个时期学习者不一定拥有大量自由的时间,但是往往会更有自主选择权,更希望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学习一些工作中必备的技能。
这是我们从现有的生态出发,思考此刻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这种生态发展趋势是固定而又缓慢的,但是互联网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具备颠覆以往生态,实现生态更替的强大力量。
生态真的会更替吗?
我们切换一下视角,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
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日复一日的一线教学,很辛苦地付出着。但是,很多很有想法的优秀教师却也受到周遭环境的局限。优秀的教师往往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会根据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甚至还会将教材颠覆,将课程重新设计。然而,这些大胆的想法有些可以实现,有些却受到周围强大的反对。有的家长甚至会反映多教点考试需要的就好,有的时候备课组一致要求又不能自己落下进度,这些阻碍正在影响着教师发展。
但是,互联网+教育,成长中的优秀教师们正在面临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们使用互联网学习,利用微信群等方式加强师生与家长的互动交流,通过教师自己建立公众账号发表观点,通过自己建立系列在线课程践行教学主张,慢慢地,一个教师将影响更多人,将具备更自由的空间和视野。
学生们也会渐渐明白,学习一门学科不仅可以听自己老师的讲解,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更多老师不同的系列课程讲解,再和自己的老师进行交流。而作为一个老师,同时也需要关注网络上优秀教师的课程,不断交互碰撞,良性互动。
如果技术融入教育,或者说互联网+教育不去影响这些,而是停留在公开课上技术支持的答题互动,停留在简单地打破课堂内外的教与学,那么,我们可以说互联网+教育还未真正触及核心,真正触及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连接重构。
一个老师如何直面这一次互联网+教育的生态更替呢?
我想是否可以罗列几条值得注意的策略呢?我的思考是以下5条,抛砖引玉,期待每一个不一样的你的思考和行动。
1、不阻止学生们通过互联网学习,鼓励学生们利用在线课程,手机应用程序进行学习。
2、主动利用社交工具(例如:组建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平台),营造师生之间的社群学习氛围。
3、关注相关在线课程,积极开放地以其他线上老师进行交流,并有意识地将有关课程整合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4、逐步开发自己的小规模在线课程,让自己的教学影响更多学生。从而拓展自己的平台,让自己与更多有追求的教师可以更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5、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学会线上线下学习。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教育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并不会突然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互联网与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毫无关联,反向地导致了这种变化也必将非常剧烈。
如同的士行业在短短的几年里面经历了,打车方式的变化(从手招车到APP叫车),用车差异需求的实现(从都是的士车到各种各样的专车服务),行业员工的洗牌(从只有的士师傅到人人都可以当顺风车)。而,教育呢?变化才刚刚开始。
谁也不能阻止时代的进程,但成长中的优秀教师将在自我变化中成为“互联网+教育”的真正赢家,教与学的生态系统正在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