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015年6月14日,被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系宝”之一的童庆炳教授辞世。作为中国“文坛教父”,其在文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等领域均具有开创性研究。他曾在《教师的生命投入》一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一直在诉说我的一个愿望:我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我正在讲课,讲得兴高采烈,讲得神采飞扬,讲得出神入化,而这时候我不行了,我像卡西尔、华罗庚一样倒在讲台旁或学生温暖的怀抱里。我不知自己有没有这种福分”。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师这个职业最根本的东西,是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这个职业,这样才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否则一切都谈不上!这是做一个好老师的一大前提。
热爱学生要事事为学生着想
所以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韩愈在《师说》里说道: 传道授业解惑。我觉得在整个的过程中, 都要热爱学生。比如说传道,老师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老师,并把它变成一种无意识的东西,变成一种习惯,变成自己的对周围事物的信仰,这样才会以身作则,去影响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学生,要把他当做一个有个性的、有理想的、有天赋的、有不同追求的、有不同梦想的人,事事都要为学生着想,不要为个人着想,这是热爱的一个很具体的表现。
很多资料上说我当老师是 从1958 年开始的,实际上不是1958年,而是1955年。因为我读的是福建龙岩的一所师范学校, 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实习当小学老师。我在小学里面做过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这些都做过。所以到现在 为止应该是整整60年了。经过三年的师范学校的 学习和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我个人有了很大的变化, 那个时候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自己读书、学习, 当时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特别读一些文学作品。当年我们读的文学作品都是一 些优秀的前苏联的文学作品。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当时我们最喜欢读的一本书, 那本书对我们影响很大,对我们树立个人的伟大理想影响是很大的。
当老师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填的第一志愿就是到内蒙古。对于当老师,觉得这是祖国的一种需要,人民的一种需要。当然,我没想到后来我会留校,从事高校的教学。当时也不是很适应的。我58年上课,常常是在新一教室,这个教室的位置是在现在学校里启功先生写的那个校训牌子的背后, 学十六楼,原来那个地方有个教室,叫新一教室, 是能容纳400人的大教室。1958年, 中文系学生有400人,只能在那个教室上课。那个教室条件差,没有麦克风,只能站在那个地方,喊着、叫着,在后面的同学才能够听清楚。我喊了一学期, 终于习惯了那里的条件。
所以,习惯当教师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不是说走上了讲台,就是一名好教师了。走上讲台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粗略地知道当教师的规则的一个人,一个知识拥有者。光是念讲稿是不行的。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要念讲稿,又不能只念讲稿。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呢?我多年的讲课形成一个习惯:最重要的基本点我要念一遍、甚至两遍。念完之后我就要说开,开始用自己全部的知识和对世界的理解来给学生讲,这样学生听到的是非常具体的东西。比如我也讲小说,我把《红楼梦》所有的标题、所有的一百二十回回目全部背下来,把《红楼梦》里面一些特别精彩的段落也 都全部背诵下来,所以我讲的时候是甩开书本的。我讲《红楼 梦》,给同学们举例,我是背诵出来的。这样学生就觉得讲得非常生动、非常活泼、非常有吸引力,所以他们听得进去。
教学是要有感染力的,感染力从何而来?从所讲的知识的熟悉程度中来。有的老师,为什么讲来讲去大家不喜欢?就是因为他对所讲的内容不太熟悉,或者说没有做到十分的熟悉,因此,讲的时候他不能离开讲稿,一离开讲稿,就会讲错,这是不行的。做一个老师, 一定要让你的课有活力、有感染力,要做到对你讲的东西十分的了解、十分的熟悉,能够张嘴就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你能够自由 、地发挥、自由地演说,有时候在演说当中会很有诗意、很生动、很感染人,让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这样,这节课就成功了。
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不是一步能达到的。我自己就是经过多年的教学,最后才达到的。我们今天讲教学相长,主体是老师而不是学生。为什么主体是老师呢? 因为课是老师在上,老师设置思路、老师讲的问题、老师自己作出的回答,是老师自己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但实际的讲课过程中,可能有很多例外。所以我的课是允许学生当场举手提问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跟我争论,这种对话式的讲课也是为了增加教学感染力的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课是我跟学生一起读书,我们大家都来读同一本书。一本书可能很厚,有四、五百页,我们要在一个学期里面把这部书读好。其实,读的这本书,就很可能是研究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比如我给研究生讲过《文心雕龙》,我讲了接近20遍了,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一篇,我就写一篇论文,然后拿出去发表,发表了30篇。最后,我把这些论文归拢到一起,发现可以出一本书,叫《 文心雕龙三十说》。
我以前给莫言等学生讲过一门课,叫“创作美学”,讲一些问题时就讨论他们的作品。像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他里面说“ 一泡尿,撒到高粱上面,后来变成酒,变成十八里香”。我问他: 难道这是真的吗?真实的理解应该是什么?你这是文学的写法还是直接写实呢?他站在那里说不太清楚,最后说这是写实的。我说你说得不对,然后提出另外一种解释,完全是文学角度的解释,给全班同学讲,大家都理解了,那些学生也爱听我的课。
老师要学习一辈子
一个老师应该把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不是孤立的。如果教学搞一套,研究搞另一套,是不行的。一个老师要为他的教学、为他的学生着想,他研究的东西、结果正是学生需要知道的。所以我的一系列的书、一系列的文章写的都是跟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不是离开教学单做的问题。
对学生的爱、尊重,还表现在一个老师行为举止的各个方面。穿着、外表给人的各种印象。我一直把上课比喻成过节,最好的衣服要在过节的时候穿。对老师来说,就是应该在上课的时候穿,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我的老师黄药眠、启功给我的影响有很多,说不尽。当年启功先生、黄药眠先生、钟敬文先生就住我附近。大体来说,他们给我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独立思考。遇见问题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独立思考问题,这个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个老师来讲,他自己就要敢于独立思考,对学术界大家意见一致的很多东西提出不同的意见。举一个例子,黄药眠先生是搞美学的,什么是美?他说这个问题的提法就有问题。因为美是没有的,开头一听你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美是没有?后来我理解了,他的意思是美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在某个深山里面、某个原始森林里面,有一丛花,春天开了,到秋天就落下来了,但是从来没有人见过。我们能说那丛花是美的吗?所以美是没有的。我们提问,不能提什么是美,而只能提什么是审美,审美是有的。什么是审美?审美就是包括把人、人的感觉包括了进去。我的老师在私下会说出一些大家都认同的、而他们却不认同的问题,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会给人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有的老师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提高自己,不善于扩充自己。其实老师这个职业就要学习一辈子,不是我学习完了,才去当老师,而是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地学习,要学习一辈子,把学习看成比什么都重要,这样他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储备更多的知识、理解更多的问题,这样他教学水平才会更高。现在普遍流行的就是一个老师就讲一门课,讲十年八年,年年都是那本旧讲义。实际上,老师应该不断扩充自己,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生学习,自己也要学习。
- 上一篇
老人倒地扶不扶全民大讨论谁是赢家?老人倒地到底扶不扶成问题
今天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赶紧过去扶,没想到他一把抓住我的手,我急忙说,监控会还我清白的,老人说,别傻了,这里没有监控。我直接一脚踹过去,他妈的,没监控也敢这么吊,他儿
- 下一篇
没有成功的培训师,只有时代的培训师!
在这讯息万变,大数据,大信息时代,一个人单打独斗已经过去了,一个脑袋不如多个脑袋的智慧,不管你信不信,培训时代也已经发生变化了,没有成功的培训师,只有时代的培训师,所以要时刻顺应时代变迁改变培训技术。例如企业内训的学习更多的是个人智慧的提升,而企业往往期望的是组织智慧的提升,能给组织带来价值。组织的智慧又一定是通过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