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提倡树立五种意识
上课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通常称为备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想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才能当堂消化、理解、巩固新知,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一步就是要备好课,因为只有课准备的充分具体,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科学、有序、高效,也才能更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备课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根据自己平时的备课经验,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时应树立五种意识。
一、对话意识
1、与《数学课程标准》对话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老师们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备课前要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的“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例如,在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中《标准》写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认真解读这段话,对教师把握教学起点,选择教学方法,摆正自己的课堂教学角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与教材对话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过去线段是在直线的基础上认识的,由于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无法借助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含义,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新课标教材在二年级只让学生认识线段,而且采取直观和描述的方式。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要任意拔高要求,可在学习长度单位和测量实物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先去量线段,再让学生认识到像这样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图形叫线段,使学生在测量的活动中体验线段的性质。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自己独特的编排特点和知识呈现方式,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博采众长,看一看其他版本的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如何编排的,有没有可供借鉴的素材或教学思路,吸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
3、与同伴对话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于学生,也适合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与智慧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当我们面对一个备课中的问题而冥思苦想时,不要忘了你身边的同事,他们的一句话有时会令你眼前一亮、茅塞顿开。集体备课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备课形式,它可以集中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的力量,整合信息资源,相互取长补短,使教学设计更科学、完整。教师在倾听同事的发言中,会产生更多新的思路和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备课思路。
4、与名师、网友对话
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备课时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如新课的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练习的设计,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等,都能给教师们以启发和借鉴。另外,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一般的学校都能上网,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的网友对话,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备课中遇到的困惑同各位网友进行交流,很快就会得到众多网友的回复。网络备课不失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的一条新路子。
5、与学生对话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状况和思维水平。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失,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学生”。
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备学生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另外,就是在备课时要关注学生可能提出或出现的问题。在课前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在哪些地方容易产生迷惑,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等等。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案。
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除了有效地挖掘教材资源外,还要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1、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
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教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向家长或到附近的银行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课上进行汇报。在上课汇报时,学生从课外获得的信息,要远远大于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
2、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速度"一课时,教师播放从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截取的"猎豹追捕羚羊"片段,在猎豹即将追上羚羊时,画面静止。
教师提问:你们猜,猎豹能抓住羚羊吗?(学生猜测可能发生的情况。)
生1:我认为猎豹会抓住羚羊,因为猎豹跑得快些。
生2:我认为猎豹抓不到羚羊,因为它体力不如羚羊好。
师进一步追问:那什么情况下猎豹会抓住羚羊呢?
生:当猎豹比羚羊跑得快的时候就能抓住羚羊,它跑得比羚羊慢的时候抓不到羚羊。
教师很自然地说明:这里的快和慢,就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速度。从而自然导入新课。学生喜欢的动物世界,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3、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注意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其表现为:
第一、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等量代换》一课时,我就利用了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一上课,老师先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问:“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是不是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曹冲称象!”。“还记得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
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回忆曹冲称象的过程: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教师说明: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在这里曹冲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从数学角度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我就利用了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的数据,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男女生人数。)
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
1、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
2、我国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
3、男女比例失调,十年后我国将会有数千万光棍汉!
师:刚才我们提到的135:100和119.2:100都是比,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遇而充实,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找准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改过去的“以教论学”为现在的“以学论教”。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可以对所确定的预备技能和设定的教学起点进行预测。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基础教育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教育重心的转移,即把过去单纯对知识、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更全面的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
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3、满足学生的需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课堂里,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方式去研究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想去尝试,教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是教师关注学生与否的一种重要体现。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交流、合作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与师生平等交流的需要;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需要;获得师生认可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些需要。
四、“预设”与“生成”意识
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应该是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尽可能设计成板块式的结构,教学预案可以大体勾画出一节课的大致思路,但不必细致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怎么说。教师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怎么回答,教师在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应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让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教师在教学预案中应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大问题。
五、质量效率意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用《纲要》的话说就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确定切实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目标内容的具体性;二是目标的可操作性;三是目标实现的及时性;四是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2、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只有从整体上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3、组织好有效的课堂练习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每学一种新知识,必须当堂进行巩固。
我们知道,组织练习活动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例如,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练习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练习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等,这些基本要求是广大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除了认真贯彻以上原则外,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丰富、有趣的练习活动。同时要关注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今天,究竟该怎样备好一节课,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