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成功观察

成功观察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2015-03-13 11:18:05成功观察
  新课程实施中遭遇的问题,主要就是教师素质的问题。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作为职业人员,教师已经过专业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新课程实施中遭遇的问题,主要就是教师素质的问题。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作为职业人员,教师已经过专业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但理论上又存在不足,课程认识没有到位;作为教育群体里的一员,他们通过观课等形式与同事交流沟通,但由于认识不足,观课所起的自我提升作用非常有限;作为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时时在实践着,但缺乏先进理念的追求,成效极其有限。要促使他们专业成长,还是要根据他们自身的实际,在读书、观课、实践三个环节中寻求突破。

  在读书中确立课程意识

  1.读书才能跟上课程变化发展。

  一是提供认识课程的知识基础。课程的内涵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早些年参加工作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还处在以往的认识之中,近几年参加工作的教师在学科课程的理解上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如语文学科,早些年理解为工具性,注重实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整个课程的结构是建构主义的。而最新的一些理论则认为,语文学科最终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是生命存在意识的觉醒,是生命内在需求的外在表现。由于没有随时读书跟踪教育发展动态,很多教师跟不上课程的发展。

  所以,教师读书是为了跟上课程的发展变化,读书为教师理解课程提供足够的支撑基础。

  二是确立课程意识。教师往往不敢对教材进行取舍或改进,他们找不到取舍的标准。因为他们对所任教的学科还没有从课程的高度去认识,对课程的目标、选择、实施、评价过程缺少系统的认识,自然也就难以全面地认识教材,不能进而选择教材,用好教材。

  如果多读读课程理论的书,多读读学科方面的书,读书多了,掌握了足够的课程理论和学科知识,就能对所任教的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能正确地处理好教材的选择等问题。

  读书与课程的关系,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读书能形成个体较高的理论水平,以便对课程进行再认识,再建构,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再认识,也可以是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开发。

  2.要有意义地读书。

  有意义地读书应该遵照两个“自愿”的原则:自愿选题,自愿结对。内涵就是让教师选准读书方向,读书时能真正合作探讨,促使读书活动对教师个体实现有效的自我提升。

  自愿选题。教师要能结合个体知识或实践的特点选择突破的方向,确定一个主题或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教育事件有目的地读书。“把教育领域的某个‘关键事件’弄明白了,教师就有可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发生转换,也可能使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改进’。”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内容贴近自己,理解上也不成问题,能边读边思考。作者的阐述有意思,读者理论上自愿自觉接受了。书中理论有实践指导意义,读书能够以书中的观点对照自己平时的工作,也即是在读书中进行反思。这样的读书,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自愿结对。几个同好者结成合作性群体,交流读书心得,探讨书中的问题,一是能理清思路,更好地使这些理论融进读者原有的知识之中。二是能激活处于静止状态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发挥读书的作用。

  就教师专业水平而言,视其发展程度可分为五个阶段:新手教师、熟练型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选择结对可横向选择与自己同一类的教师,也可纵向与上下线的教师同事结对。

  在观课中提升实践智慧

  我喜欢用“观课”这个概念,因为“观课”比听课内涵更丰富,更能表达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形态。“观”还有“观摩”的意思,更侧重于同级之间的交流、欣赏、学习。观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观课的几种意识。

  学习意识。带着学习的意识,收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在观课过程中以别人的优势对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这会使观课的效益最大化。

  交流意识。观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如学生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和勤奋程度等,也可以了解课堂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了这些基础,观课时可以有较好的切入角度、层面,也可以带着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观课。

  分享意识。观课者重视授课者的工作成效,如同自己的工作一般,观课者就能以最积极的思想参与到授课者的课堂活动之中,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发挥观课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观课者处于被动听课的境地。

  2.观课后的交流反思。

  第一是通过探讨,把这堂课推向极致。一堂课下来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交流活动切忌变成批评会。交流时要有个明确的方向,共同探讨如何才能把这种类型的课上好。特别是有了观课的感性材料和思考,通过探讨交流,集思广益,完全能达到目的。这个追求是观课后交流的最基本的目的。

  第二是追求某个问题的突破。前文已说过,视教师成长阶段可分为五个层次,教师要对自己所处的阶段进行突破是较不容易的。而观课后的交流探讨是个很好的平台,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机会,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这个平台,利用参与探讨交流的各个层次的教师的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寻求真正的突破。

  在实践中突破已有经验

  1.课堂实践应有的几种意识。

  教师平时上课,无非是完成进度、应付考试,这样的常规工作使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恒定、凝固的状态,工作热情、应有的灵感容易消失,课堂上往往是依照一种已有的甚至是陈旧的固定模式运行着,这种感觉是很多教师都有的。要突破这种状态,课堂上绝不能依照老习惯把课上完,这就要把握好以下几种意识。

  课程意识。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课上得很生动,师生间互动也很好,但一节课下来,大家都觉得若有所失。稍一分析即得出,这堂课或多或少偏离了学科教学目的,学科课程意识不强,这堂课是不成功的。如果长期都是这种状态,那么这个教师就是一个失败的学科教师。例如,语文课的最终指向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呈现了太多的图片资料或是其他内容,而忘了课堂要指向学生的言语能力的提高。例如,数学课充塞了太多生动的资料,而忘了这些资料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迷失了学科课程意识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清醒的课程意识,所任教学科在学生发展上要达到什么要求,在每堂课上都要使自己努力指向这个目标。几年时间下来,课堂教学实践上才能呈现较强的学科思想。而个人在课堂实践上的问题都能以课程思想加以对照、审视、解决,课堂实践水平自然就达到较高的层次。

  任务意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堂课刚开始还可以,但未到一半,学生疲倦,教师也是马马虎虎地强撑着上下去。细分析其原因,就能发现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任务意识,没有压力,没有在以一堂课为单位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的任务意识。

  任务意识对一堂课非常重要。教师有了任务意识,才能指导点拨学生朝着目标进发,一堂课才会张弛有序,才会有较高的效率。教师要使学生有任务意识,要求他们在一堂课里完成所指定的明确任务,教师对他们的完成情况要做出评价,激励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去完成任务,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勤奋、耐劳、创新等良好品质。

  超越意识。教师要有自我超越的意识,这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明确自己现在存在的某些不足。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比较,确定自己应该努力的地方。第三个层次是对自己课堂实践能力的预期发展有个明确的设想,做好个人发展的自我规划,然后形成一定的行动策略,在实践中有计划地实施。我们的教师比较缺少第三个层次的超越。

  主体意识。现在的课堂实践中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有这么几种表现,我们要注意克服其遮蔽性。一是“教师表现出色”,二是“满堂灌”,三是“问答式”,设置问题的时机、方式、内容以及频率不恰当。

  成功意识。一堂课下来要有一定的满意度,教师也要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或其他作业要适合学生学习程度和思维特点,使学生在课堂上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满足。

  2.课外实践的两个方面。

  教师要有专业社群 经常看到个别教师不注重生活圈子,结交的多是酒肉朋友、麻将赌友,一段时间下来,这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就有点异化,专业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退化。应该说,氛围浓厚的专业社群对教师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有自己活动的专业社群。

  专业社群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一是每隔一段时间的一般性集中活动,最好是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或是约定俗成的规则,如周末的集中、节假日的集中,或是寒暑假的集中,以使社群活动能正常维持下去;二是有学术活动时招呼社群成员共同参与;三是固定的联络互助方式,如电话联系;四是学术成果的交流提升,如互留电子邮箱,个人有心得体会时及时互相交流探讨。假如没有正规的专业社群,也要有三两位志趣相投的知交好友时时交流沟通。

  与家长、社会的沟通 教师要重视这部分实践活动。教师生活不能局限在校园的“象牙塔”之中,现代学生的思想呈多样化,需要教师有较丰富的阅历。教师个体在与家长、社会的沟通活动中要注意: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体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理解多元文化,促进教师个体精神的丰富;沟通时持积极态度,尽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实现两个追求:第一是理论的转换,使所学的理论内化至教师个体生命之中,教师通过实践,把所学理论社会化,变成社会行为,通过教育学生促进社会的发展;第二是知识的整合,知识的整合围绕着教师任教的学科课程进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和相关信息,整合为综合实践能力,实现自我突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