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上门城市劳动力的再次解放与家教服务行业的变化
编者按:本文来自小米黄页产品经理齐云飞。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力的再次解放。传统的“剥削”和雇佣关系不复存在, 服务者和中介平台的关系此时更像是一个合作关系。自己干,但不用操当老板的心——“送人上门”的服务模式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什么是“送人上门”?
自1999年,8848和卓越网相继成立以来,“电子商务”一直是中国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甚至有大学专门开设“电子商务系”来培养人才;2009-2010年间,受美国公司“Groupon”的影响,“团购”网站开始风行于国内,与此同时,“O2O”的概念开始盛行。
“以前是在线卖东西,现在改成卖服务。”虽然说都是在线卖,但买东西你坐在家里等着就行了,买个团购券,能不能用的上还不一定——得看你什么时候乐意从家里走出去,到人家店里面去用。
直到13、14年,“送人上门”的服务突然火了起来。
“送人上门”区别于“送货上门”,送上门的不是你买的一个实体东西,而是一位或多位即将为你服务的服务人员;“送人上门”又区别于头几年的“O2O”,你不需要走出家门,就可以坐等服务上门。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送人上门的服务已经覆盖了生活中的许多行业,比如叫出租车、美甲、保洁、洗车、洗衣、修车、装修、按摩……
其实,58同城和赶集网,早就在做这种送人上门的业务,你看你修个锁、找个保洁,不都是在家里等着人家上门来服务么?
是,只是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互联网化的重要前提:标准化
现在的“送人上门”,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标准化。
以前找保洁,58同城会告诉你,这些公司能够为你提供服务,你自己挑一个吧——不同公司的不同保洁员,其服务水平差别在哪儿?你完全不知道。
保洁员上门的时候,问雇主要盆、要清洁剂,这些应该不应该?
现在,使用 58 的另一个业务“58到家”找保洁,就完全不要担心这些。所有的服务流程,包括保洁员该穿什么、说什么、带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58到家都一一做好规定。雇主只需要在网上填写好要求,在家坐等即可。
在按摩行业,“功夫熊”的按摩师被要求上门时穿好鞋套、白大褂,使用专用的计时器和铺在客户身上的被单; 在美甲行业,“河狸家”、“嘟嘟美甲”会要求美甲师不要在客户家中上厕所; 在用车行业,“易到”和“Uber”的司机,会下车为客户开车门。
为了保证服务的所有细节,各个公司都有专业人员来规范流程和培训人员。
例如,为了保证所有的保洁员都能学会并遵守规定,58 到家甚至请来专业的菲佣为保洁员上课,结业时需要通过考试;正式上岗前,保洁员还要跟着老手“实习”至少一个礼拜方能上岗;“功夫熊”请来经验和学历同样惊艳的按摩高手负责人员培训;“嘟嘟美甲”直接请到上海的王牌美甲师加入团队。
技术手段同样可以帮助整个服务流程更加标准:在手机上的APP可以帮助确认服务者的在途时间、上门服务时间与上门服务地点;在服务结束时,支付同样通过手机在线完成,不仅大大简化了传统的付款、开票流程,更掐死了服务人员“跳单”的可能性。
服务者本人同样变得“标准”:服务平台会用各种方法“认证”服务者的资质,比如身份证件、资格证书和通过自己的考试;雇主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看到服务人员的详细数据,包括这位司机/美甲师/保洁员姓甚名谁,照片啥样,还能看到他/她的过往服务纪录和用户评价。把人“数据化”并不代表尊重的缺失,相反,服务者能够在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中竞争。
过去几年中,生活服务领域最难的一件事儿“标准化”,正在被“送人上门”的公司在各个细分行业中逐一消解。这也是消费者愿意相信、乐于使用这些服务的重要前提。
所谓“去中介化”,本质是对劳动力的再次解放
线上寻找服务的兴盛必然带来线下门店的惊恐,这种恐慌极有可能变成现实:十几年来,在电子商务的侵袭下,线上零售业对线下零售业的冲击与日俱增,在图书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一份报告显示,2013 年,线下图书的销售额首次出现下降,而在线图书的销售额则持续上升)。
“送人上门”的服务,未来将很直接地对线下的按摩店、美甲店、保洁中心……产生影响。借助互联网,消费者跨越了走进线下门店进行交流的步骤,直接与服务者沟通,有的媒体称此为“人与人的连接”和“去中介化”。
从电商时代,就有人频繁提到“去中介化”,实际上,中介并没有被去掉,这些在不同领域崛起的互联网平台,扮演了新的中介角色。若要享受“送人上门”服务,用户的第一步是要到一个“寻人/服务”的平台上去表达需求,这个平台就是中介。
与之前不同的地方是,这个“中介”是在线的,因而可以低成本地覆盖很广大区域,房租、水电和行政人员的成本相比之下降到极低。在极端情况下,一个行业可能只有一个这样的“中介”就足够了。
而对提供服务的服务者来说,这个新的中介平台有两件绝妙的好处:
1、个人收入提升了。中介平台自身的成本降低,加在服务者身上的抽成就少了;当下,各个平台甚至不再向服务者抽成(后面再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服务的无形成本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能带来整个服务价格的下降,但同时消费者和消费频次的提升会带来服务总收入的上升;另一方面,借助计算机,服务者一天中的时间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例如叫车软件帮助出租车减少空驶,保洁服务自动安排就近的家庭服务,减少路上时间);
2、个人的时间空间自由。服务者和中介平台可能仍然有名义上的雇佣关系,但本质上,服务者此时的收入源于自己进行的服务,并不依赖于中介方规定的工作时间(理论上想休息就休息);同时,由于消费者寻找服务是在网上,服务者不必亲自来到一个固定的中介平台(例如影楼、美甲店),再借助于新的中介平台所能提供的定位功能,服务者在空间上也极大地自由起来。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力的再次解放。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革命之时,原本分散的小农经济、个体经济转化为工业化大生产,劳动力被集中起来去完成单独个体无法完成的大规模生产。
而随着社会生态的逐渐复杂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完善,个体劳动者单独面对社会的能力在降低,譬如一个美甲师,如果靠美甲为生,她自己最好要“找到组织”,换言之,受某个中介平台雇佣。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个时候“剥削”就产生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雇主拿走——我们不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仅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看:当服务者和中介平台之间的关系并非实质上的雇佣关系,甚至中介平台不再就收入上与服务者分成,是不是这个地方的“剥削”就不存在了?
服务者和中介平台的关系此时更像是一个合作关系。在这个合作关系之下,不标准地、落后的服务商会被淘汰掉;更重要的是,更多的人(只要他合乎一定的标准)可以参与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比如我有一辆车,我可以提供用车服务;我会修电脑,可以提供维修服务;甚至于,我会修电脑、有车、会给别人八字起名……我可以辞掉现在的工作回到老家自己干——但我不是创业者,我所需要的业务推广、客户管理、收支管理等等功能都有现成的平台帮我完成。
自己干,但不用操当老板的心——“送人上门”的服务模式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哪些行业/职业适合做送人上门?
讨论哪些行业适合的目的很简单,看看哪里还有空白。
首先,确定这个行业得是提供服务的,不是卖东西的,比如送外卖,其实就是送货上门,不是送人上门;但上门做饭就很合适;
其次,服务的提供过程通常一个人一次可以搞定;不是流水线作业的一环,不需要重型机械或无法移动的设施。比如用车,开着车来就成了;保洁,拎着工具来就行了;拔牙……得带着牙医手术台来,这个就算了吧;
第三,服务的结果最好是立竿见影的,易于衡量。比如保洁,两个小时出结果;用车,几十分钟到达目的地;但是教育就比较慢,几个月可能都得不到结果,消费者也无法有效衡量——当然是否喜欢这个老师是很快可以有结论的;婚姻介绍——这个就太长啦,可能不大合适。
第四,这个行业的开放性足够(主要是政策风险)。例如上门“公证”,需要开放“民间公证员”,但在大陆还没有这个政策;找医生“上门”,同样会碰到政策的问题。
最后,这个行业有足够大的市场;拿百度地图搜一下该行业的传统门店,如果小区周围就有好几个,那多半市场不小;如果每个商场里面都有,那做起来也不会差;如果全市就只有一个,那可能需要好好琢磨一下——但也别太担心,本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周边的一小群人,照样能生存。
笔者根据国家人力资源部的行业/职业分类,整理出来了可能适合做“送人上门”服务的行业,同时整理了在这些行业的互联网先行者名单。
这个名单整理时还有两条规则:
1、只有真正找到服务/服务者并提供上门服务的才算,只能找到公司/服务者并要求消费者自己去联系公司的,不算;所以58同城不算,58到家列在其中;
2、只有真正送“服务”上门的才算,送成品上门的不算(都是送货上门);所以烘焙蛋糕送上门的不算、送外卖的不算、送快递的不算、租赁产品送上门的也不算;但是上门回收,上门取快递,这些都算。
目前看来,这些行业里面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直营,相当于把中介搬到了网上,自己开了一个中介公司。这个时候赚的是中介分成;劳动者本身是中介公司的员工,享受保险和工资。
另一种则是平台模式。相当于淘宝,服务者进入是免费的,在初期甚至还能得到公司的种种照顾(比如保险),公司获得的是流量,未来的收入是基于免费流量的变现,例如为服务者提供增值服务(比如业务管理工具、页面装修工具)或广告服务(比如相关性推荐广告或搜索排名)。
好了不多说了,看名单。因为所知有限,名单不保证全,有未列到的见谅;有的行业竞争者很多,也就不一一列出,那些空白的,则是尚无知名参与者的领域(也可能是我没找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