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克服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基本对策有:
1.宏观对策:优化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基础。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应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应该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减负”。
2.中观对策: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是关键。(1)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为教师克服“高原现象”在情绪、情感上做了保证。(2)实行民主的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许多学者认为,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作为学校,应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厌倦、自卑等因素造成的“高原现象”。(3)通过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千差万别,学校应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提高的方式,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3.微观对策:教师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根本。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要了解“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是由于自己错误归因、压力过大、有疲惫、厌倦等消极因素造成的。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2)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造成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干差万别,如有的是因为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是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有的是因为缺乏敬业精神;还有的则是因为缺乏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等。当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3)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教研组(或年级组)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教研组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活动中的微观心理环境,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4)倡导“课堂拼搏”行动研究。在“课堂拼博”中“学会教学”,是许多优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与经验,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也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