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需要“好培训”
教师工作究竟是怎样的工作?它和人类其他的工作相比较,到底有什么不同的价值特性?这样的价值特性对中国的教育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讲话,深入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这一表述深刻地揭示了教师工作从“灵魂”到“生命”再到“整个人”的“塑造”过程的价值本性。正是这样的本性,决定了“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好老师”一词,与我们日常用骨干、能手、新秀、名师、标兵、带头人等的词语标识一些优秀的教师相比较,是一个更为朴素、亲切、温暖而又包含了知识、价值、精神、情感的词语,更是一个蕴含着教师成长“动态”和“状态”融合的词语,是每个成为教师的人能够借助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而努力触及的目标。
“四有”特质体现在教师的职业行动中
那么,“好老师”究竟因何而好?好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他对“好老师”的特质概括为“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四有”特质体现在教师的职业行动中,我们又可以将“好老师”理解和概括为价值之师、道德之师、智慧之师和仁爱之师。
从价值的角度看,“好老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中以“传道”作为第一位职能的教师。人类的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价值导引的活动,教师的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好老师”必定“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从道德的角度看,“好老师”是有“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教师。我们总会将“好老师”与“师德高尚”相联系,对“师德”的理解也通常是遵守道德规范,体现为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用“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诠释“师德”的内涵,更能使我们把握师德的“教育培养”和“自我修养”的可行性。道德情操不是刻意需要具备的一种品质,而“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
从智慧的角度看,“好老师”是拥有知识“根本基础”的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些“好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中,“知识是根本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其他都会失去活力。所以“好老师”也就是终身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老师。
从仁爱的角度看,“好老师”是用“真情、真心、真诚滋润学生的心田”的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好老师”正是用对职业、对学生和对一切美好事物之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好老师”正是以价值、道德、智慧和仁爱之特质,体现和实现着教育“成人”的特性。如果每个孩子都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乃是人生之福和国家之幸。因此,培养“好老师”,既是每个教师追求和努力的目标,更是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使命与责任。但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好教师”的“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好”,是一个不断追求“好”的过程。或者说是作为成长过程的“更好”与达到标准的“最好”的结合,也就是“一生学习做老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为每个教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正常健康的教育生态文化,培育全方位的激励与支持的制度和机制,更要能为每个教师提供富有实效的“好培训”。这样的培训,是关注教师需求、重视教师经验、引发学习意愿、激励变革信心、实现合作参与、生成实践智慧的培训。具体而言,“好老师”所需要的“好培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障教师学习权利。在对教师与培训根本关系的认识上,我们容易犯的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忽视了权利视角,主要表现在把教师培训当作教师不能适应改革要求和不能适应教学变化的应急措施与权宜之计,不断只从义务角度提出各种要求,而没有当作教师应当享有的权利,提供各种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予以保障。如果培训是成就“好老师”的过程,也是“好老师”的权利,那么其实质应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为什么需要培训”这一问题。其答案应当是:不是教师不适应、不合格才需要培训,而是教师要学习、要成长、要发展才需要培训,所以“好老师”需要的“好培训”,不仅是教师的义务,更是教师享有的权利。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中,既对教师提出各种外在的合理的培训要求,同时又能够重视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的内在保障,真正使培训成为教师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第二,满足教师学习需要。真正有效的教师培训,是触及和满足教师学习需要的培训。在具体的教师培训实践中,培训需求又有应然需求与实然需求之分,应然需求是通过培训需要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与达到的目标,实然需求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惑、困难、问题以及多样化的学习愿望。所以,“好培训”一定要关注教师的应然需求和实然需求的紧密结合。同时又要认识到,教师培训需求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别。有些需求是共性需求,有些是教师个体需求;有些需求是即时的或当下的,有些则是长远的;有些需求是针对问题解决的,有些则是关系实质性专业发展的;有些需求依靠培训的力量是能满足的,有些需求则需要借助于外部多种资源与力量的整和和参与才能满足。为“好老师”提供“好培训”,必须考虑教师学习需求的多种情况精心设计和实施。
第三,体现教师学习特性。培训的本质是学习。有效教师培训也就是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教师的学习愿望与学习潜能的唤醒与焕发, 是对教师反思、变革、实践能力的有效培植。成人学习是相对于儿童学习而言的,二者虽然具有本质上的相同性,但在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各有特性。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其学习行为体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指向”鲜明的职业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学习要基于情境、基于问题、基于经验、基于反思、基于实践的改善等。从教师的这些学习特性出发,在培训过程中,应当非常重视提倡通过多元化的互动与合作方式,促进教师真正成为培训过程的参与者和学习者。
第四,实现教师学习价值。教师培训所促进的教师学习,具有其根本的职业意义与价值。教师学习不是单纯的自我完善与成长,而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好老师”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好老师”,教师培训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教师通过培训获得深刻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掌握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原理与方法,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而且表现在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与进步。所以,“好培训”应该是促使作为“我们”的教师从“我怎么教”到作为“他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的转变。这样的培训不仅要从教师角度设计和组织,更要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从学生成长的需求寻找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如果不从学生学习的特性和学生受益的角度理解教师学习价值的实现,“好培训”的“好”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第五,关注教师学习经验。教师不只是培训的对象,更是培训学习的主体资源。不同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是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许多方面也有个人的诸多特点与问题。尤其是每个参与培训学习的教师在广泛、真实、鲜活、具体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自己对教育、对学生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风格以及实践知识,这本身就是重的培训资源,是教师相互学习的宝贵财富,也是教师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好培训”就要高度关注和利用教师的学习经验,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真正以学习者的角色参与培训活动,使教师既成为自己经验的贡献者,又成为别人经验的分享者,真正能够借助同伴互助的力量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利用新思想、新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促进日常的经验获得新的意义,进而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经验是有学习和发展价值的,也是和理论有联系并且有理论支持的。这样的培训,才能够帮助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清晰前行的方向,增强努力的智慧和信心,获得变革勇气和力量,激发成长的内在需要和愿望。
第六,尊重教师学习规律。专业的教师培训应当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中寻找到坚实的学理基础。既要体现教师学习特性,满足教师学习需要,还要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学科教学能力要求以及教师生涯发展的研究,进行分层、分类、分科、分岗、分段设计。同时,还要尊重教师学习是知、情、意、行结合的完整学习的规律,既要重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能力、技术、方法层面的学习提高,更要重视教师在情意方面的学习完善。新加坡的实践提供了启示:在新加坡政府为教师提供的培训中,除了与教师工作直接关联的学科教学培训,还设计了与教师人格、情趣等相关的课程。例如,为了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善意地理解他人,不断地超越自我,培训内容包含了人际沟通、交往方面的课程;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定和教师工作有直接联系,但仍然被纳入教师培训的范畴,开设有系统、丰富的培训课程,如唱歌、跳舞、插花、绘画、瑜珈等艺术、健身活动。新加坡政府认为,加强教师的个人修养非常重要,广泛而有所擅长的兴趣爱好可以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增加教师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投入教学。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好老师”需要的“好培训”应该是技术工具理性与人文情意取向相结合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