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一下老师的心灵
两个和我相熟的老师,在同一年,从同一所农村学校调到了城里的学校。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两个在原单位都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算得上是两根等高等粗的顶梁柱。前几天,因为需要到我这里交一份材料,我和他们分别有了一次久别后的交流。
第一位,当他踏进办公室的时候,满脸的颓废就让我吃了一惊。接下来,他和我聊了这几年的种种“遭遇”和压抑。因为老家是农村,在城里买房就成了他最大的心病。每当听到办公室里的同事聊起自己家里闲置了多少套房子时,他都会被自卑压得缓不过气来。并且,他发现周围的人都比他强,要么是工作突出,要么是家境优越,只有他一无所有。更可悲的是,他发现自己的学生也看不起他,这些城里的孩子好像知道了他的根底,一举一动都透着十足的轻蔑。就这样,他的锐气一下子被打压下去,那颗本来高傲的心慢慢萎缩到核桃般干瘪。没用多久,他就被学校从教学一线调到了后勤,他成了单位里可有可无的人。
第二位,还没进门就听见了他爽朗的笑。以前他也很喜欢笑,但绝对没有现在嘹亮。让他坐,他坚持站着,居高临下和我交谈。他是典型的“城二代”,回到城里工作就相当于“支教”回家,既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压力,也不会遇到令人揪心的尴尬。单位的改变对他来说,就像是换了一个班级那么自然。他在农村的优秀也就顺延下来,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家长的认可,同事关系也自然融洽。这几年,他不仅在新单位很快站住脚,还慢慢成了比顶梁柱更重要的“中流砥柱”。问他诀窍,他笑着回答:心里敞亮,干着就敞亮。
两个人的经历和结局,让我很是唏嘘一番:为什么环境的改变让他们有了迥然不同的成长?论能力,两个人大致相当,个人感觉第一位还要略胜一筹;论机遇,两个人同时得到了上升的机会,在同一年进了城里的学校。若是认真分析他们的差异,其实最明显的就是两个人进城后的心态:一个拘谨,且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孤独无助中失去了自我;一个坦荡,无忧无虑坦然而行,在心灵阳光的照耀下一路成长。
其实,这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甚至说是警示。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师的技能成长,备课、上课、研课,事无巨细精益求精;在教育研究方面,我们重视的是教法学法的提高,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在教育改革方面,我们重视的是构建课程体系,不断翻新、修改越来越多的教科书,编制越来越麻烦的课程;在教育投入方面,我们不惜重金修建越来越敞亮的教室,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硬件建设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可是,我们却很少去关注教师的心灵成长,很少有人会问老师你累不累,甚至很少会有人走近教师,稍微驻足听听他们的心跳。
我们不断强调师德,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圣人般的要求,划出格调极高的所谓底线。我们不断细化评价,以精确度极高的考核督促教师不断疲于奔命,容不得片刻的喘息和休憩。我们以最简单的方式,让老师的心灵变得紧蹙,因为我们总是天真地以为,教师的激情和力量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就会越来越多。我们喜欢高调强调呵护学生的心灵,为此甚至不惜为教师立下种种不能逾越的规矩,但是我们忘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个干瘪的心灵,怎么可能滋润众多幼小的心灵。
我并不否认建学校、改课程、做课堂的重要性,我也不怀疑教师的技能和道德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相反,我觉得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做下去,还要做的更好。只不过,我希望在做这些的同时,我们能拿出一点的时间和空间,去关照一下老师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