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很难将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截然分开,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活动模式的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展开和效果具有的意义。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1)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
(2)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既可以在班集体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
(3)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并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
总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以一定的教学程序连接起来,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三种类型。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1)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以及种种形式的尝试,主要围绕着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即如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
二、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
(1)班级授课;
(2)个别化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
(一)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的概念及特点
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是学校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教学形式,按照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可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全班上课,这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班级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第二种是班内小组教学,不完全打破班级,而暂时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规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第三种是班内个别教学,教师花一定时间以一对一的形式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辅导。
班级授课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以“班”为人员单位,学生在班集体中进行学习,班级人数固定且年龄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同;
(2)以“课时”(学时)为时间单位,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上课有统一的起止时刻和固定的单位时间;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方法、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过程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班级授课的优点和局限性
班级授课的优点:
(1)一位教师能够同时教很多学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3)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有利于教学管理;
(5)能实现集体学习,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
班级授课的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4)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被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5)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6)教师在单纯讲授,特别是在演讲时,难以获得关于学生产生误解和遇到困难的反馈信息;
(7)单纯的言语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随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学生对教学内容往往也只能保持很短时间的记忆。
(三)班级授课教学过程要点
班级授课的教学工作通常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活动计划。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必须符合下列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周密,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教学活动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发展。一般来说,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原则的教学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堂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技巧,训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布置课外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作业内容应该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适中;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关系,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作业应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但不可牵强附会;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速度,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和帮助。
课外辅导是班级授课的必要补充。辅导的方式通常包括指导学生课外作业、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给基础差的学生和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个别辅导。目的在于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别教育和指导。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是班级授课制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主要从两个方面检查和评定学业成绩,一是检查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评价教室上课的效果。
三、个别化学习
(一)个别化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主要是一种内部建构,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当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题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大多数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学习事实信息,掌握和应用信息、概念和原理,形成动作技能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可采用个别化教学形式来达到。目前,个别化学习主要在远程教育(个别收视、收听广播电视教学)中使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扩大,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将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学习。
个别化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在教学内容上,给予范围较广泛的材料,并运用程序教学方法来支持个人的学习;
(2)学生学习过程上,强调使学生认清教学目标和评定成绩的标准,为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可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途径进行学习,还可以自定学习进度与时间;
(3)在教师作用上,强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劝告和提供咨询,帮助学生选择或设计学习活动,鼓舞学生个人的自学和创造性。
(二)个别化学习的优点和局限性
个别化学习的优点:
(1)能比较充分地体现教学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领会能力和保持水平,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效益;
(3)要求学生自定学习步骤,自负学习责任,有助于学生在教育活动、工作职责和个人行为方面形成良好习惯;
(4)允许教师花更多时间去关注个别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5)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大,特别适应于成年的、在职的学生的主客观条件。
个别化学习的局限性:
(1)若长期把它作为唯一的教学形式,可能会缺少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2)若用单一途径和固定不变的方法学习,学生可能会感到单调乏味;
(3)不是对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适用;
(4)若学生缺乏应有的自觉性,可能会拖延学业;
(5)通常需要教学小组合作准备,并配有辅助设施,因此备课复杂,费用较高。
(三)个别化学习应用过程中的要点
(1)根据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准备学习活动和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媒体的学习资源。
(2)仔细安排学习活动,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较小的独立步子,每个步子一般只包含单个知识点,认真安排各个步子的学习程序。
(3)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表现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和应用情况,以便在进入下一步学习之前,检查学生对前一步内容的掌握程度。
(4)必须让学生立即知道每一步学习的结果,让他们伴随一次次的成功,充满信心地前进。
(5)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接触,诊断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强化。
个别化学习的设计层次不尽相同。最简单的是为所有学生设计同样的学习途径,各种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目标,只是花费的时间不同。较为高级的设计以配合教学目标的大量学习材料为基础,构成一系列不同的学习程序,供不同的学生使用。某些学生可以通过快速的程序,采用较少的媒体材料,甚至跳过某些学习环节,迅速达到目标;其他学生可通过慢速的程序,采用大量的图解和例题,甚至包括从多种角度来反复理解有关内容。完善的设计准备了含有许多媒体材料的教学内容,允许学生自行随意选择学习程序,甚至如人工智能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那样,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诊断,生成新的程序以适应个别差异。目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系统更是为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一定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有五个基本要素:
(1)积极的相互依赖——学生们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即除非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学习获得成功,否则该成员自己的学习也不算成功;
(2)小组及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总的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成绩将影响个人成绩记录;
(3)面对面的建设性的相互交流——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
(4)小组合作技能——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小组的活动提供指导,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5)小组的自我评估——各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共同活动是否良好,并明确以后应怎样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的方法和步骤。
(二)合作学习的方式
(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udents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简称STAD):在STAD中,学生被分成45人学习小组,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学生们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进行互助合作学习,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所教内容,最后,所有学生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此时,不允许他们再互相帮助;学生的测验得分用来与他们自己以往测验的平均分相比,根据学生们达到或超过他们自己先前成绩的程度来计分(也叫进步制),然后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分数相加构成小组分数,整个小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个成员总的提高程度;
(2)小组游戏竞赛法(team—games—tournament,简称TGT):TGTSTAD一样的教师讲授和小组活动,不同的是它以竞赛代替测验,在竞赛中,学生们同来自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以便为他们自己的小组赢得分数,每个同学的竞争对手是在学业成绩方面和他程度相似的其他组的同学,与STAD相同,整个小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个成员总的提高程度;
(3)切块拼接法(Jigsaw):在切块拼接法中,首先将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中,并且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分成几部分,小组中每人负责一个部分,然后,各个小组中学习相同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expert group),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要学习的那部分内容,直至掌握,接着这些学生分别返回各自的小组,教同组其他同学他所负责的那部分内容,最后,进行个人测试;
(4)共学式(learning together ,简称LT):要求学生在4—5人异质小组中学习指定的作业单(assignment sheets),小组共交一份作业单,依小组的成绩给予表扬和奖励,这种方法强调学生共同学习前的小组组建活动和对小组内部组员活动情况的定期讨论;
(5)小组调查法(group investigation,简称GI):这一方法主要有四个阶段,阶段一:选题并分组,首先,教师向全班提出一个宽泛的总问题,然后让学生列举自己要调查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删除重复的子问题,并加以归类,然后让每个学生选择参加研究某一个子问题,参加同一子问题的学生自然成组;阶段二:小组调查设计,各小组通过讨论确定调查活动的过程,进行任务分工并实施,教师在此期间提供帮助和指导;阶段三:小组总结报告,每个小组做一下介绍或展览,向全班交流他们的发现;阶段四:开展评价。
(三)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策略
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组织前提。通常情况下,合作学习小组由2-6名学生组成,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策略。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同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相似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策略,就会使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要使合作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1)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
(2)为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团队精神。
(3)为组员编一个相应的代号。在小组内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并且使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号相同。这样,便于组长分工,也便于教师抽查。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和局限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1)特别有利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形成态度、培养鉴赏能力,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认知领域某些高层次技能(如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3)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向其他同学解释要点和原理的同时,还能强化自己的学习;
(4)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全面了解教学过程各个阶段的成效和缺陷,能从学生方面获得教学改进的意见。
小组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1)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和准备至关重要,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学习效果;
(2)没有经验或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容易陷入长篇讲课的俗套,而这对于师生相互作用是不适宜的;
(3)要使小组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活动又不致变成无意义的闲谈有一定难度;
(4)教学进度不容易控制。
(五)小组合作学习应用过程中的要点
(1)为使每个学生受益,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最多不超过12人,理想人数根据不同的活动方式而定。
(2)小组活动安排在教师向全班讲课或学生个人自学之后进行比较有效。
(3)小组活动应该围绕大班听课或自学中碰到的内容展开回顾、讨论、检查、修正,达到相互启发、巩固提高的目的。
(4)如有必要,教师可在此进程中少量呈现教材,防止变相为以“讲”为主。
(5)有些活动可由学生自己主持,但教师始终应该是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6)具体活动方式尽量多样化,可利用各种讨论、角色扮演、个案研究、模拟、参观等有效的方式进行。
五、如何合理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大到国家、地区,小到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地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应该明确几种常用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掌握几种常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要点,针对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利与弊进行综合利用,优化组合,这样才能发挥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克服其本身的劣势,保证教学组织整体的有效性,达到教学效果的真正优化。
相关文章
- “最美高中女老师”,课堂教学照片太迷人了,网友:身材太好了
-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意见,规范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
- 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教育部7问答详解
- 宁夏:推迟我区高职分类招生职业技能测试时间
- 福建省2022年高职分类招考职业技能测试安排表
- 教育部高教司2022工作要点发布!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
- 山东:关于推迟2022年我省春季高考技能测试部分考点和考生考试时间的公告
- 促进全民终身数字学习!四部门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
- 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名单
- 110个上榜!2021年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名单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