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遇上互联网:在线教育现状分析
清华管理评论2014年第11期
1994年之前,互联网刚刚走向普通大众,互联网先驱之一,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思有一段名言:互联网将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影响与好处,但最后影响最大、受益最大的将是教育。
20年过去了,互联网几乎颠覆了全世界的各个行业,但影响最小的,恰恰是教育,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真正以互联网教育概念上市的企业。
2012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MOOC)在美国兴起,虽然引爆了全世界的MOOC热潮,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
今年是中国最大的教育企业新东方成立20周年,俞敏洪在总结反省新东方20年时说:新东方最大的失误是在线教育,淘宝、百度、网易等都杀进在线教育了,自己却没有动作。但其实这句话并非实情,早在2000年,新东方就与联想组建了新东方在线,只是新东方在线的营收规模几乎可以忽略,无法作为独立一项收入进入新东方的年报,只能归为其他收入一项。
教育是一个复杂消费
好未来的CEO张帮鑫在总结好未来上市之初的错误时,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能靠投资驱动,因为我们做的是教育。
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互联网上。我们无法让互联网驱动,因为我们做的是教育。
这一切,就源于教育首先是服务,而不是简单买一个产品;其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复杂而重要的服务,对人(名师)的依赖性很强,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统一质量控制。这些导致教育消费,是一个复杂消费,在消费决策时,金钱之外的因素影响非常大。
教育消费表面上损失的是时间,但实际背后是人生的发展机会,多数人不可能参加两次中考、高考、考研,更不要说选择学校了,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本人,在选择辅导班与学校时,都是非常谨慎的,往往会左右比较亲自试听,或者实地考察,很难草率地在网上看看情况就选择掏钱报名。这是阻碍在线教育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
互联网最容易切入的是标准化产品,而不是服务。淘宝的发展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注释。淘宝目前几乎把所有的在线营销都一网打尽,但惟独教育没有做到。现在淘宝教育领域有起色的,是书刊、课件等教育资料这类教育产品的售卖,仍然无法实现培训班等教育服务本身营销的突破。最近淘宝在教育板块调整了一些策略,试图力推培训机构营销上的突破,结果我仍然不看好,根本原因仍在这个关键点上。
表面上,教育服务的决定性因素是口碑,一旦解决了口碑似乎就解决了教育服务购买的顾虑。但实际上,教育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对人即对名师的依赖性非常强。而名师,实际上是不可以复制的。某个机构、学校口碑好,并不等于每一个老师都好。某个老师好,也不等于这个机构的老师都是好老师,于是,口碑也在这里打了折扣,让互联网束手无策。
教育VS互联网:不可调和的矛盾?
教育产业本来就是碎片化的,不存在大一统的市场,而市场之间的商业模式与生态模式区别也非常大。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对某一个传统行业起到整合的作用,如携程对旅游行业的整合。但这种整合,永远无法脱离行业的特殊性。
中国教育总体是让人兴奋的,2.6亿学生,52万所学校,1600万教师,3亿多的家长。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教育市场说多大都没有问题,但从微观角度来说,这些市场存在吗?是你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教育市场的碎片化是非常严重的,存在着突出的纵横分割的现象。比如教材市场,首先是地域的区别,北京、上海、江苏等各省市不同,即便是北京一个城市,还会有海淀、朝阳的区别。而从专业上,还有语文、数学、英语等等的不同。这样纵横的无数刀,就把教育市场切碎,再切碎,而每一个细分市场的生存法则也各不相同,这导致了现实教育产业的一个特点:活下来还比较容易,但要做大,基本不可能。
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的俞敏洪奋斗20年,做了一个市值30多亿美金的新东方,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的马云,奋斗14年,做了一个市值2300亿美金的淘宝,区别在哪里?这不是马云与俞敏洪的区别,是所从事行业的区别。
在这其中,最为复杂的区别还在于各个分割市场之间的生存法则,即商业模式相距甚远,难以用互联网整合。比如新东方办英语辅导是第一名,但新东方办的国际学校、中学,多年来一直难以招到足够的生源,直到今年北京严查择校,才给了新东方的中学一个机会,第一次招满了学生。
这一小小的区别,也直接导致了新东方与好未来在在线教育上难以突破。在一般人看来,新东方、学而思用“一虾两吃”的办法,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在线教育的突破,但事实上都不是。新东方在线14年,业绩在新东方总业绩贡献可以忽略。好未来是股市上表现最突出的一个中国教育公司,四年投入巨资的结果,仍然亏损。在收入上,在线教育对好未来总体的贡献今年才可能达到4%,大约1亿,这还是历史上最高的。
互联网带给教育的有利性影响与作用,与教育本质特性是矛盾的,不能无限放大。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学习、互动,可以让一个名师不再局限于一个学校、一个课堂,可以辐射到成千上万的人。但实际上,一个老师教20个人以内,还可以有效互动,到了40个人,基本就无法互动了,更不要提成千上万的人,互联网规模无限大、成本无限小的效应,在教育上就大打折扣,或者说,基本不可能实现。
同时,教育的属性,首先是人与人的交流,永远无法完全用互联网替代。即便是网上为主,也必须网下辅助,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在线教育模式也很简单,一对一的在线教育,仅仅一个QQ就可以了。
MOOC模式在中国
目前高校热衷的是MOOC模式,清华、北大,以及上海交大、复旦都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与学习平台。那么这种模式可行吗?
学习免费,发证书收费,这是MOOC最基本的模式。但这一模式在中国必然遭遇证书发放权的管理困境,以及学校等发证机构能否自律的现实挑战。
简单放权,容易导致当年网络教育放开后湖南大学一年招收10万网络大学生的笑话;不放权,又让这一模式基本无法实施。放了,必然就导致文凭的滥发,这也是教育部在中央领导的多次批示下,迟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轻率放权的根本原因。从长期看,下发毕业证的权利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MOOC模式在中国绝无成功的可能。
当然,有人会说,我不发证书,我只发写实性的证书。不发毕业证,似乎是可行的,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教育的另外一个特性:功利性。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最多,仅有 7% 的人能真正把 Udacity 之类的课程听完,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捂着胸口想想,你会在下班后、放学后,在没有具体目的的情景下,再积极主动地学习一门课程吗?
在中国,更是功利。中国的教育市场,实际就是一个考试市场、证书市场,无一例外。
互联网与教育结合是必然的,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永远不要用所谓互联网思维做教育。期望互联网与教育结合发生快速的化学反应,带来爆发增长,有可能忽悠的不仅是政府和投资人,最后连自己也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