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2014中国教育:在反思中回归常识

2014-12-15 15:30:00行业动态
  为什么一定要课改?课改这条路究竟走的对不对?中国的基础教育相比西方,到底是谁更落后?  当诸如此类的话题10年后的今天再度被某些教育人提及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的是新课

  为什么一定要课改?课改这条路究竟走的对不对?中国的基础教育相比西方,到底是谁更落后?

  当诸如此类的话题10年后的今天再度被某些教育人提及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的是新课改的“普及”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乐观,即便是那些号称一直在课改的学校,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远比我们听到的更让人困惑不解。当中国的教育人怀着某一种始终不能丢弃的价值观在选择课改的时候,他们所谓的“课改”从一开始就误入了歧途。

  一、技术性改良只能是“切入点”

  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改革?显然,在所有的理由中,为了提升升学率是最站不住脚的,然而这个站不住脚的理由却成为某些课改学校唯一要改革的理由。有人这样描述当代中国的课改,说是经历了一个有“负效——有效——高效”的过程,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升级版。这样的概括恰为了某些应试名校提供了合理的辩护,在过往的这几年,几乎所有的应试名校都在高喊着自己也是“高效课堂”,这很好理解,因为越是应试名校越善于包装自己的应试行为。

  在早几年,高效课堂的确在教学技术上有很多创新突破,诸如小组学习、导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成果展示等等,然而,课改又不仅仅是“术”的改进,改“术”固然可以提高升学率,甚至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然而,它终究是停留在“能力”的层面上,当我们说它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人成长的同时,毕竟它很难触及到课改灵魂的东西。

  如果说课改是整个教育综合改革的切入点,那么技术性改良也只能是课改的切入点。它最终的目的仍然需要回到育什么样的人上去探索,回到育人也就是回到了“常识”。

  二、追问我们10年的教育

  历经10年的“技术革新”,其中的得失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我们的确提高了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不可否认的另一反面却是,我们并未能减轻师生共同的“负担”,教师依然缺乏职业热情和成长动力,学生依然苦不堪言,教育依然在社会的质疑声中踯躅前行,这样的改革难言成功。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们教育的方向错了?抑或是我们需要改进教育的目标和企图?

  有人这样说,当教育依然不把人当成“人”时,无论怎样挣扎都是无益的。也有人说,教育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回到常识上弄清楚自己是谁。的确,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其中的问题也毋须讳言,诸如教师的工资不高、工作量过大、责任过重,学生课程过多、学习时间过长、学业任务过重,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政府对教育重视不够、校长聘任制度有缺陷等等,这一切回到根本上思考,根源性在于我们仍然没有想透教育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优先发展”也仍然只是一种“战略”性提法,还不能真正得以落实。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国家兴,无数事实证明,一个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呵护学生的社会,教育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正能量,反之教育只能产生负能量。教育不可能割裂社会而存在,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社会中找到根源。

  三、校园里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它的版图大小、人口多少关联不大,只和它究竟有多少人愿意为它的国家目标奉献和付出有关。

  在今天,民族的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大事,可我们中到底有多少人在为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目标奉献和付出呢?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和每一个坐进教室的孩子,是不是有为国家奉献和付出的目标?这必须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关键,而不是仅仅为了提升升学率。

  我们相信,在今天,会有无数的教育人在思考和追问教育的常识性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样的才是好学校、好教师、好课堂、好学生?社会之于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学生之于国家的使命又是什么?等等。

  学校必须回到这些常识上作出应答,除此而外,校园里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我相信,教育一旦有了“三格”(就是做人应具备健康的性格、优良的品格与完整的人格。) ,就一定能守住底线,每一个中国人只要有了“三格”,就一定能聚集在民族复兴的旗帜下,践行每一个人的本分和任务,中国就一定会成为崭新的中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