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初学者的MOOC
相对于在传统教室中的瀑布式学习来说,《昆曲之美》的学习,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学习,每周老师讲一点,3个月下来,不知不觉中,就涵养了我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品味,提高了我们对中华
相对于在传统教室中的瀑布式学习来说,《昆曲之美》的学习,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学习,每周老师讲一点,3个月下来,不知不觉中,就涵养了我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品味,提高了我们对中华文化深一层的认知,我们还能从昆曲这个剧种的死而复生之中,体悟出企业兴衰的过程、许多人事荣枯流转的因缘,也加深了我们对事物的历史感。这就是MOOC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自从2013年中文MOOC出现以来,我一直想推荐一门适合各年龄段的初学者的课,既能让学习者轻松地学习,又能欣赏大师风采,还能让学习者有新鲜感和国际观,寻寻觅觅两年,终于找到了!
这门最符合我所有期望的好课,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在Coursera开的《昆曲之美》,由白先勇教授和华玮教授主持,邀请两岸三地多位老师和昆曲名角,来演讲和表演。
《昆曲之美》于2014 年10 月31 日推出,有持续13 周的教学,明年2 月15 日结束。之所以说它是适合各年龄段的初学者的课程,有三大原因:一,它是用中文讲授,老师来自台湾、香港和大陆三地,课程接口也都是中文的。二,每周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每周的视频只有5 个左右,每个长度都在5 到10 分钟之内,总计起来不到一小时。内容主要谈昆曲的两大特色——情与美,浅显易懂,而且每周的测验简单,比较容易拿到证书。三,老师多元化,有大学教授,也有昆曲名角的现身说法,展现不同的风格。
期待《昆曲之美》MOOC课程
Coursera早在2013年8月就预告香港中文大学要开这门课,但迟迟不见踪影,我还以为不会开了,因为白先勇教授已经七十多岁,身体又不太好,无法开课,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是白先勇教授的粉丝,很敬佩他学贯东西的文化素养,和他言谈举止之间所表现出的谦和坚毅的人生态度。他年少时写的小说,如《台北人》、《孽子》等,极受台湾文学界的好评与大众喜爱。他在美国教书多年,退休之后,除了为父亲白崇禧将军写书立传之外,就是推动昆曲的现代化。
2004年起,白教授有感于昆曲的凋零,乃下定决心,要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并喜欢昆曲,因此率领两岸三地的文化、技术菁英,共同演出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风靡两岸,他将大陆昆曲的“根”,移植至台湾文化的土壤中,展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样貌,成就昆曲死而复生之后的新高峰。
2011年,台湾大学推出白先勇文学讲座——《昆曲新美学》课程时,报名选修的同学超过三四千人,结果因为教室容量有限,只收了四百人,为弥补修不到课的同学的遗憾,支持这个讲座的趋势科技公司,特地全程录像,把课程放在网络上,我也因为好奇,到网上观看一学期的课程录像。
说实话,当时学得有些辛苦,因为一堂课有两个钟头的录像,一共有17讲,有些老师可能专业很强,但却不知道如何教学,不知道如何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教导学生,以致难以学习。这次挫折让我很好奇,白老师究竟会如何在MOOC平台上来讲授这门课呢?
2013年夏天,香港中文大学计划推出的两门有关昆曲的课程,都推迟了。另外一门由李欧梵教授主讲的《中国人文经典导读》,已经在2014年4月底推出,这门课的视频特色就是大部分是已有的教室录像的剪辑,若有遗漏之处,再补上一些在老师办公室里拍摄的片段,整体而言,效果很好。
适合初学者课程的三大原因
为何这门课适合初学者呢?第一,它是用中文讲授,老师来自台湾、香港和大陆三地,课程接口也都是中文的。虽然Coursera是美国的平台,但页面都中文化了,不必担心因为英文不好,而无法操作和学习。
第二,每周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每周的视频只有5个左右,每个长度都在5到10分钟之内,总计起来不到一小时。虽然视频的内容都来自教室课程的录像,但经过精心的挑选,容易学习。例如,第一周由台湾大学戏剧系王安祈教授主讲的《昆曲演出简史》就引人入胜,让我感慨有加。王老师讲课像说故事一样,缓缓道来,既有温情,又有魅力,她说昆曲就是明代的流行歌曲,晚明盛行一时的“虎丘中秋曲会”就如同现代的香港红磡演唱会,她把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巧妙连结,丝毫没有学术味,也没有让学生感到隔阂,是很高妙的教学典范。
因为是短视频,让我们随时可以学习,学习地点也机动,内容主要谈昆曲的两大特色——情与美,浅显易懂,而且每周的测验简单,只要用心听讲,就会做,还可尝试一百次,测验平均七十分以上,就可得到合格证书,只要每周的测验都满分,就可得到“修业杰出证明”。
第三个特色是老师多元化,有大学教授,也有昆曲名角的现身说法,展现不同的风格。这门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师众多,几乎每周都由不同的老师主讲,有时一周还有两位老师出现,因为有香港和台湾的老师,大陆的学习者可以观察到不一样的教学风貌,尤其是白老师和华老师都曾在美国讲过学,国际经验丰富,视野和气势自是不同。
我看了这门课的教学大纲,发现它跟2011年的《昆曲新美学》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白先勇教授和教学团队针对MOOC的特质,做了改进。他们删掉许多昆曲演出的技术性细节内容,例如舞台背景、服装、灯光等,而把重心放在昆曲的兴起背景、死而复生的历程,以及昆曲名角的现身说法和演唱,由他们针对昆曲中各种角色的特质,加以解说和表演。
例如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先生,将在第六周讲昆曲表演艺术——大官生与穷生。我在2011年的《昆曲新美学》课程中,曾经听过蔡正仁先生的演讲,口齿清晰,表达流畅,又显现出专业深度。他说最难演的大官生就是皇帝,例如唐明皇,演员要展现出皇帝的威仪和气度,非常不容易。他还现场表演“长生殿”中的哭像片段,感人肺腑,如今我又有机会重新听一次,并可下载视频,真是非常期待。
香港中文大学的MOOC,有其特色,就我所学过的两门课来看,他们认为教室录像是可以采用的,不需要重拍视频,但他们大刀阔斧地删减内容,选择最精华的部分,做成短视频,并能保持内容的完整与一致性,这就是功夫所在,非常值得学习。
MOOC是细水长流式学习
香港中文大学的MOOC是以启发学习者的求知兴趣为主题,所以对成绩要求,放得很松,只要看过视频,做过少量测验,就能拿到证书。这跟大陆老师对于成绩的谨慎小心,给学生的测验和作业太多,期末考比重太大,是不同的思维逻辑。《昆曲之美》的学习,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学习,每周老师讲一点,3 个月下来,不知不觉中,就涵养了我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品味,提高了我们对中华文化深一层的认知,我们还能从昆曲这个剧种的死而复生之中,体悟出企业兴衰的过程、许多人事荣枯流转的因缘,也加深了我们对事物的历史感。
我们在传统教室中的学习,是瀑布式学习,一次两小时或三小时地灌,这其实是超出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的,下了课,能记得的内容真的很有限。但每周分好几次,每次学20分钟,这种细水长流式的学习能让我们有时间消化和吸收,也有思考的空间,这就是MOOC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你想体会这种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新学习方式吗?《昆曲之美》是最好的入门砖,不但学起来轻松,还能有收获,让你对MOOC的学习方式有更完整且深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