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真人在线答疑,为什么是一个困局?
2014年,“答疑”是在线教育最火的关键词之一。不少创业公司从答疑切入,并且获得了不小金额的投资,还有一些传统教育机构,推出了具有答疑APP或功能模块,希望借此满足用户答疑的需求,提高用户粘性。
答疑APP分为三种:机器答疑、真人答疑、机器与真人混合答疑。前不久,上海学大教育在微信公众号中上线了“答题宝”模块,组织百位老师在线答题,学大称学生或家长只要发微信,就可以获得解答。12月初,新东方与腾讯合资公司微学明日新产品"优答"上线,定位题库+真人在线答疑。
其实,关于答疑的路数,各家还在摸索、尝试阶段。对于传统教育机构来说,如何建立好老师的激励机制,是真人答疑产品成功的关键。华图教育副总裁蔡金龙曾操作真人答疑产品,他对多知网说,真人答疑产品若无法从“名”与“利”上解决对老师的激励,很难使得真人答疑产品由网推工具变成教育产品。
在他看来,答疑这件事一定能成,只是现阶段,还是一个困局。
口述:蔡金龙
整理:王可心
以下针对成人职业领域知识类应试培训答疑产品的体会,只谈问题,仅供参考。
答疑产品有两大关键点:
一即时性。使用社交工具时,人在情感上最大的技能是秒回。机器答疑能做到及时回复;在真人答疑中,随着答题时间的延长,关注度随之降低。
二准确度。机器答疑能做到即时性,但是准确度不够;最好的结果是机器智能匹配,即时又准确,但我觉得小规模的题库可以,但是大规模复杂的题库三五年内还实现不了。
我们做真人答疑时,遇到两个问题:
第一,主观题无效。一个题目多种答案,回答的散度大,泛泛而谈,学生无法接受,没有效果,主观题尤其如此。
第二,偏难题无果。题目越难,质量越低。真人答疑中,简单题、中等题的质量都还好。难度较高,回复复杂的题目,老师就避而不谈。简单的题目中,无法避免学生重复提问,老师重复回答,实际上带来的是大量重复劳动。“答疑”慢慢就会演化成“客服”。人用标准的语言回答,实际上就和机器没有区别了。
这符合“二八原理”,标准化重复的工作占了80%,但只产生了20%的价值,最好用机器去完成。要想运营好价值更高的答疑,主观题和偏难题就需要更优秀的师资为这件事付出。让那20%优秀的名师愿意为这件事付出,就会带动答疑上一个台阶。
但更优秀的师资,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激励机制能满足他们吗?
从“名”和“利”角度看,他们并不愿意去做这件事。
首先,从“利”的角度看,优秀的老师,会对时间性价比进行横向比较。比如,如果上一节课能赚1000元,那么同样时间内答疑能不能赚1000元?当然很多机构都希望用绩效考核这个东西去推动这件事,试试吧。
第二,从“名”的角度看,优秀老师答疑所获得的成就感,并没有得到满足。为什么?对于优秀老师来说,讲座和课堂更能让他体验到明星的感觉,老师已经体验过了成百上千人的膜拜,换做答疑这种点对点的交流,而且还以机器为媒介,成就感是极大降低的。就像一个歌星,已经在鸟巢开过演唱会了,回过头去对一个人唱歌,他会觉得没有成就感。
对于老师这一群体来说,对“名”对成就感的看重程度往往是大于“利”的。
那么,有解决的方法吗?
首先,从“利”角度看,除非培训机构花更多地钱去解决,但很难。老师上一学时大课可以获得几百元的收入,上一学时一对一也会获得几百元的收入,但是同样的时间,有用户花几百元钱提问吗?培训机构能付出几百元的成本吗?对于爱提问的同学来说,那就成了变相的免费一对一;对于不爱提问的同学来说,那就成了变相的免费体验课;成本都不低。
不能将答疑当做体验性产品,引导学生报班吗?体验性产品最大的特征是海量,比如主流的公开课。答疑天生是一对一的,这与体验性产品是相当大的矛盾。
第二,从“名”角度看,老师在地面授课覆盖千人,答疑一天可能只覆盖几个人。而且,学生的关注非常分散,各自关注的问题不同,且少量学生占用了老师大量的时间。有些学生天天提问,但问的问题又无法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这些都让教师非常纠结。
在答疑产品中,健康领域的春雨掌上医生的玩法已经比较成熟,也获得了三轮融资。但是老师与医生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剩余时间不同。培训机构地面授课的老师,课程是被填充满的;而公办机构的医生,如果能利用剩余时间在网上问诊,获取额外收入,何乐而不为。当然,公办机构的教师应该好很多。
二是工作性质不同。医生问诊线上和线下是一件事,只是将线下问诊搬到了线上,劳动强度没有变化。而老师答疑和授课是不同的,是在做另一件新的工作。授课更像是演讲,将知识以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答疑是学生将疑问输入给老师,老师将解题思路和答案输出给学生。某种程度上,答疑的劳动强度比授课更高。
三是获得的“名”不同。医生的名气与问诊人数成正比。在公立医院,一天问诊的患者不过几十人;在网上,问诊人数可能瞬间爆发,他的“名”是急剧增加的。但老师的“名”是下降的。在地面授课覆盖千人,答疑一天可能只覆盖几十人。
即便如此,我认为,答疑这件事一定能成,因为它有意义,因为我们在这件事上还都在努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在传道上的贡献不可磨灭;培训机构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更好的解决了授业的问题;但在解惑层面,培训机构和公办机构都没有很好的完成。我想,未来,一定有人趟出一套解决方案,解决老师的动力问题,打破这种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