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首批MOOC学习者——高教改革研究的富矿

2014-12-31 10:53:45行业动态
  MOOC发展近三年,首批学习者数量几近千万,已然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庞大样本。本刊按照学习者类型选取5位进行采访,希望展现MOOC学习者的大致心态及其学习体验和学习状态。  
首批MOOC学习者——高教改革研究的富矿

  MOOC发展近三年,首批学习者数量几近千万,已然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庞大样本。本刊按照学习者类型选取5位进行采访,希望展现MOOC学习者的大致心态及其学习体验和学习状态。

  首批MOOC学习者几乎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年龄层次和社会阶层,构成复杂,但在自主学习方面又有很高的一致性;他们处于传统教育秩序与新教育变革新旧交替的分界线上;他们作为网络空间中的活跃分子,对于自下而上引领创新,很可能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

  种种迹象表明,MOOC确实对学习者以及人们的学习方式,从而对大学以致整个现代教育制度产生了影响。首批MOOC学习者是这些影响的承担者、实现者和受益者,对他们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对新生代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是对大学教学模式、教育理念乃至教改方向的探讨,是高教改革研究的富矿。对这个人群、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的学习行为乃至群体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教育学乃至社会学意义,理当提上日程。(北京报道/本刊记者 王铁军 罗勇 刘增辉 苏群 宫玉玲 李倩)

  首批MOOC学习者的社会价值

  MOOC发展近三年,看起来时间不短了,但对于“开放教育”来说,它还是不折不扣的新事物,目前的学习者群体也是它的第一批用户。人们眼中并热衷于讨论的MOOC优势,实际上基本都是通过对这个人群进行观察得来的。

  对首批MOOC学习者的研究具有很高教育与社会价值

  首批MOOC学习者群体确实有它的特殊性,作为第一批尝试MOOC学习的“发烧友”,他们身上具备一些比较一致的品质,例如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乐于交流互动、对新鲜事物有着旺盛的好奇心等等。MOOC的流行风潮首先就是由他们带动起来的。当然,在任何一个新事物从出现到发展再到沉寂的“接受度”曲线中,第一批“新玩意发烧友”的特征都远远不能代表整个曲线所覆盖的人群及其呈现的意义。

  尽管MOOC发烧友们的学习动力、学习体验、学习特点、满意度以及群体特征等等,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大众学习者,但无论如何,我们面对的是第一批MOOC学习者。相比国内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初期,以及2001年MIT在线开放课程项目涌现出来的那些自主学习者,这些MOOC学习者或许算不上是先锋军,但由于这波MOOC潮流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加上网络环境的极大改善,以及网民自发组织习惯的养成,使得这批MOOC学习者几乎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年龄层次和社会阶层。他们的构成很复杂,但在自主学习方面又有很高的一致性;他们处于传统教育秩序与新教育变革新旧交替的分界线上。对这个人群、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的学习行为乃至群体特征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教育学乃至社会学意义,理当提上日程。可惜的是,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还处于数据收集阶段,基本谈不上研究。

  MOOC可能成为创新的温床

  首批MOOC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行为的特征,启发我们将其与其它一些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创新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发展驱动力。但对于创新的产生,国内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出于技术乐观主义,以及简单化、庸俗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人们热衷于讨论创造论与进化论,而对制度和文化环境重视不够。这是一种思维陷阱,而这种思维陷阱在传统语境下几乎是无法避开的。

  创新的本质就是开拓。创新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鼓励探险、欣赏不同个性的文化,二是允许创新元素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三是足够多的试错机会。这三者在我国现在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下很难得到保证,但它们在MOOC身上恰恰全都具备。同时,相比之下,中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复杂的社会层次,又比世界任何其它国家所拥有的试错机会更多、创新失败的伤害更小。

  基于这种认识,如果转变一下视角,不仅仅将MOOC视作一个教育概念,而将其视为一种宽松、自由、小代价地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传递、交流、碰撞的环境,将其视为某种创新活动的载体,那么,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利用它,我们将能从中得到什么?

  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首批MOOC学习者,不难引起联想:他们作为网络空间中的活跃分子,对于自下而上引领创新,很可能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当然,创新需要不同个性之间的碰撞,因此除了崇尚自由的活跃分子,还需要崇尚秩序的“保守分子”群体的加入,不过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

  MOOC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以致教育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MOOC确实对学习者以及人们的学习方式,从而对大学以致整个现代教育制度产生了影响。

  首先,它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在传统大学制度提供的通道之外,人生还有哪些通道可走。同时,它促进了对在线学习的探索和实践。

  其次,诸多学习者都是业余、跨界学习,并且表现出了超强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学习者的潜力被发现并承认,终身学习的实现于此真正迈出了一大步。

  第三,它启发了社群学习,发挥了学习者自发组织学习的动力,让教师有可能真正成为纯粹的教师,而免除其教学管理的劳苦。其带来的影响,出乎很多人预料,反而强调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奥巴马在宣布Coursera将为全美所有教师提供职业发展课程的免费认证时说:“除非我们拥有伟大的教师,否则世界上所有的无线上网设备和先进的软件都无法发挥真正的价值。”

  第四,统计数据显示,MOOC经过两年来的发展,在整个学习者结构中,原本作为主要学习者群体的大学生以及在职人士所占比例的增长已经放缓,而18岁左右,也就是初高中年龄的学习者群体,今年则突然爆发出极强的增长势头,很多初中生、高中生在照常上课之余,已经提前在线学着各种各样的大学课程,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一现象,打破了传统教育等级分明的层次划分,很可能对传统教育体制精英主义筛选的社会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首批MOOC学习者是上述影响的承担者、实现者和受益者,对他们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对新生代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是对大学教学模式、教育理念乃至教改方向的探讨。

  不能过度夸大MOOC带来的颠覆意义

  而就对传统大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影响来说,大多数人对MOOC的期望仍然过高了。有人甚至期待这种新事物作为一种新技术因素的代表,会迅速成长起来,占有大众,并摧枯拉朽地颠覆现行的大学体制。

  新的技术、新的形式可能会促进有关社会制度的变动,我们对此并不否认。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很可能犯了两个一厢情愿的错误,一是过高地估计了它们在社会变迁中的权重,而相对看轻了其它一些因素,例如人性,例如制度;二是将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那些改变认作了制度层面的改变,以致将其视为技术决定论的铁证。

  最新的经济与社会研究表明,并非技术决定制度,而恰恰相反,是制度以及社会中的政治均衡才决定着技术如何演化、市场如何运转,以及利益如何分配。而制度本身是内生的。

  换句话说,在MOOC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关系的问题上,事情很可能不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乐观。MOOC固然刺激传统大学从极度倾斜于学术研究的状态中稍微回过神来,提高了对教学职责的重视,并渐渐影响到了中学教育,但是很可能MOOC并不能颠覆传统高等教育制度,甚至MOOC与传统教育都构不成矛盾互动关系,更大的可能是传统高等教育牵引着MOOC的运行变化轨迹,在这过程中选择性地吸纳后者所产生的影响,用于调整、完善自身。至于我们能够在传统大学中感受到的变化,只是它们所进行的自我调适而已。

  事实上,MOOC本身就是传统大学释放出来并着力推动的,MOOC所依赖的一切,包括视频资源、讲师、课程平台、教学关系维护、证书等等,都掌控在传统大学手里,传统大学的基本秩序丝毫未被撼动,无论是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还是由学术研究水平排行确立的大学品牌层次,或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营利性教育之间的关系,统统一如既往,甚至还有所加强。而从中爆发出来的各种元素,包括大众对好课程的学习热情、对一流大学的向往、世界各地学习者的数据、各种教学模式的试验情况,等等,都被传统大学们收集、吸收,用于反哺自身。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在MOOC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中,最大的动力是“课程有趣”、“学术研究”、“获得工作技能”和“可能获得证书”。在今年年末进行的MOOC学习者调查中,“可能获得证书”这一条所占的权重相比去年迅速上升,特别是在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成功获得证书之后。11月19日在美国ConnectED负责人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edX和Coursera免费认证计划,有一大批著名大学加入了提供认证服务的名单。这在事实上进一步强化了“大学本位”、“证书本位”的高等教育秩序,因为此举并非是在促使传统大学放弃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垄断地位,而是在试图将MOOC平台变成新的“传统大学”。

  传统大学与“教育革命成功后的新大学”的真正区别,不在于大学本身的课堂是什么形态、其教学过程是否向全世界开放、其证书怎么向外授权,而在于大学在社会资源分配结构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换言之,要看大学是否真正在制度层面发生了变革,并且这制度并非大学本身的学制,而是包括社会分配制度、人才理念、社会认知等等在内的诸多社会变迁。因此,过度夸大MOOC所带来的颠覆性意义,显然不足为据。但是,重视、关注、研究新生的接受教育者,更有针对性地利用MOOC促进实现大学具备的各项功能,不仅是所有大学的一个新课题,更是大学确定变革方向所必须了解掌握的重要参数。(北京报道/本刊记者 王铁军)

  上海IT工作者赵磊:

  职业型MOOC或将成为趋势

  MOOC的出现,让网络学习成为一种时尚。在这数以百万计的学员中,无数人与MOOC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通过MOOC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加丰富。记者有幸结识了一位MOOC“学霸”,让我们来听听他对MOOC的一些看法。

  MOOC点燃学习激情

  今年22岁的赵磊现在上海工作,他是一名Clojure实习生。Clojure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它是一种编程语言, 是一种运行在Java平台上的 Lisp方言。之所以要突出介绍一下Clojure,是因为赵磊的英语水平很不错,这或许是他接触到MOOC、并能够在Coursera平台上学习很多MOOC课程的关键。

首批MOOC学习者——高教改革研究的富矿

  2012年,赵磊在一本香港杂志上看到了有关Coursera的报道,这是他第一次知道有MOOC这样一种学习资源。接触到MOOC后,赵磊深深地被这些制作精美的课程所吸引,很快就成为了一名MOOC学员。他给记者发来一个网页,上面展示了他所获得的MOOC证书。网页显示,2012年7月23日,他在Coursera平台上获得《互联网历史、技术和安全》课程的证书,这也是他的第一个MOOC证书。而从2012年至今,赵磊一共获得了17门MOOC课程的证书。在记者感慨他学了如此多门MOOC课程时,赵磊又告诉记者:“这只是我拿到证书的MOOC课程的列表。我还学习过很多没有证书的MOOC课程和没有拿到证书的MOOC课程。”

  记者粗略看了赵磊学过的课程,包含大数据、数学、编程、哲学等许多方面,涉猎非常广泛。学了这么多课程,赵磊最大的感触是:“开始的时候很在乎成绩和证书,随着学的东西越来越多,突然发现成绩和证书没那么重要了,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MOOC改变了教育的面貌

  22岁就参加工作,短短3年就学了数十门MOOC课程,或许很多人都认为赵磊一定是“学霸”。事实上,赵磊的第一学历是高中,MOOC的出现给了他更多的学习机会。赵磊说:“我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MOOC对我来说很难得,它让我了解到很多我原本了解不到的东西。”

  赵磊的学历或许不算高,但他的“学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但善于研究当前事物的架构,还喜欢追根溯源了解事物发展的脉络。聊到对MOOC的看法,赵磊说:“当一种新的科技在一个老的领域产生新的应用时,人们总是寄予过高的期望。广播的发明、电视的发明,到后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还有现在MOOC的出现都是如此。2012年,MOOC总是被当作‘A new technology that will revolutionize higher education’(一项彻底改变高校教育的新技术)来宣传,现在看来这种革命并没有发生。70年代末的时候,个人计算机(PC)的出现在当时也被当作是会带来教育革命的科技。PC确实也改变了教育的面貌,但远远没有达到革命的程度。我对MOOC的看法也一样,它确实已经改变了教育的面貌,但还说不上是革命。”

  不过赵磊对MOOC的价值还是充分肯定的。他说:“MOOC对我来说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新途径,是十分优质的学习资源。对MOOC的期望我已经没有2012年那么高了,我认识的不少学习者也是这个看法。尽管如此,我认为相比于之前的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开放教育资源) 和OCW(Open Course Ware 网络开放课程)的运动来说,MOOC已经相当成功了。”

  职业型MOOC或将成为趋势

  在谈到MOOC未来的发展、MOOC对工作的帮助时,赵磊首先提到的是高等教育。他认为,高校扩招造成了严重的学位贬值。人人都想要上大学,上大学成了一件必须的事,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上大学的人数远远超过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有学术志趣的人在总体人口中的比例应该没有现在大学生的比例那么高。

  赵磊说:“为什么上大学的需求这么高?大家都变得有学术志趣了?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回答:‘现在随便去找个工作都需要本科学历,不上大学成吗?’但是,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我认为是一些政策和宣传,还有不正确的价值灌输刺激了人们对大学的需求,让人们对大学抱有原本不该有的幻想——上大学就一定好就业。现在看来,上了大学也不一定好就业。”

  赵磊认为,很多人觉得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质量越来越不如以前,很重要的原因是让很多并不适合上大学的人都有大学上了。部分高校不严格控制教学质量,势必会拉低整体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我一直认为对于大学来说,学术成就要比就业率更重要。现在认真做学术的大学越来越少,学术诚信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有人提出,现在大专生反而比本科生更好找工作,我认为这种比较本身就存在问题。它把两种使命不同的机构混为一谈,没有区分学术教育(Academic Education)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的不同。有意思的是,明明学习就是为了找工作,但不少人素来歧视职业教育,看不起上技校和上大专的学生。”

  在赵磊看来,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家,需要工程师,同样也需要驾驶员和技工,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同样重要,而MOOC也在转向职业教育。他说:“2013年,和Coursera、edX并称为MOOC三大平台的Udacity就全面转向职业教育了,现在Coursera也有这个趋势。MOOC中的M(Massive)就是大型的意思,既然要面向大众(而不是面向精英),仅靠学术型的课程就不可能做到,大众一般是很现实的,他需要学完以后能够应用到工作中。我认为职业型的MOOC会成为一个趋势,会有越来越多职业型的课程出现在MOOC中,而且这些课程一般都是与业内大公司合作推出的,这也是MOOC能够长久运转的可行方案之一。”

  是否学术型的课程就没有必要采用MOOC的形式呢?赵磊认为并非如此。他说:“MOOC当然也可以做学术教育,像edX平台就做得很好,很多课程学术的严谨性有保证。我并不认为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很多行业和学术界的关系本来就很紧密,完全可以有这样一些课程,它能够在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北京报道/本刊记者 罗勇)

  山东烟台市福山区东厅街道办事处赵峙:

  MOOC圆了我的一个梦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在“爱课程”注册了30多门MOOC课程,这些课程我都经过了认真选择,它们都是精品。虽然有些课程现在还没有时间学习,但为了以后学习方便,我还是报名了。

  对MOOC课程,我都非常用心地学习。上半年,我学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机思维导论》取得了合格证书,中国科技大学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取得了优秀证书。武汉大学的《信息管理学基础》和《信息检索》是我现在投入很大精力学习的课程。浙江大学的《哲学问题》和《唐诗经典》虽然没做练习,也没有参加考试,但我都从头至尾认真学习了。

  学习MOOC是为了圆我当年的一个梦。我一直非常希望能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希望成为那些著名教授们的学生,为此我努力过,拼搏过。可高考时却阴差阳错被录取到了另一所大学,调剂的专业也非我所愿。不能到人大读书,是我终身的遗憾。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大学毕业参加公务员面试后,1997年6月11号,我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专门到了人大,看了看我心中的大学,看了看那美丽的校园。

首批MOOC学习者——高教改革研究的富矿

  我平时没有太多爱好,最喜欢的就是读书,尤其对哲学类书籍很感兴趣,当初希望报考的就是人大哲学系。平时我带孩子逛书店,都是孩子看儿童类的,我看哲学类的。实际上,在MOOC出来之前,我就学过视频公开课,比如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等。“爱课程”网上线之后,我非常高兴,我终于有机会和那些大师们包括国外的大师们面对面了,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我对战德臣教授印象深刻。《大学计算机——计算机思维导论》对我这个学文科的人来说感觉非常深奥,但他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工作那么繁忙,可对学生们包括我的每次提问,都及时回复,而且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是在非常认真地解答我们的问题。能够拿到合格证书,我真的非常感谢他。

  MOOC学习让我结识了全国各地很多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在学习《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时,我在QQ群里发过两次介绍自己学习经验的视频,来和大家分享,而我也从同学那里学到了很多。

  就我的体验来说,MOOC学习有三大优点:一是可选择有兴趣的课程;二是同样的课程那么多,可以选择讲课的老师;三是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弥补,可以倒回去反复再听。而所有这些在学校里是做不到的,尤其是不能选择高水平的老师。

  当然,MOO也不是尽善尽美,比如讲课进度太快,老师还像对在校生一样,对考试和成绩看得太重;有些课与学生互动、沟通交流还不够,这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MOOC非常适合在职人员学习。我工作的烟台市福山区位于城乡结合部,我在东厅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中心事务繁杂,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兽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等,一上班就停不下来,只能是下班后才有点儿自己的时间。我的学习都安排在晚上,等到家人休息后才打开电脑。我从不用手机,一是屏幕小,二是如果想发点东西也很不方便。

  MOOC让我收获很多。我选了很多信息技术类课程,因为这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要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学习这些课程,可以为自己观察世界提供新的视角,而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哲学思考。而对我的直接帮助是,作为农业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通过信息检索等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更新、更详实的国家农业政策和农业科技,对我熟练运用办公软件也很有帮助。

  如果MOOC能够和学分挂钩,对MOOC推广当然会是一个促进。不过,起码对我来说,我并不是为了那张文凭或者结业证书而学,而是为了学习知识。如果是为了一张文凭而学习,反而没有多大意思了。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刘增辉)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本科生夏振兴:

  MOOC点亮大学学习生活

  秋意浓,金黄的树叶在光影斑驳中翻飞追逐着落入大地的怀抱,风过,微凉。湖滨之泗坐落着图书馆,学生们三三两两,或快走,或慢步,享受着这秋日胜春朝的无限美景。夏振兴是这座校园里的一名普通学生,但MOOC让他找到了人生路途的光标,打破求学困局,走向更广阔的人生海域,在平淡的生活中铺满好奇的光点,点亮了他原本单一的校园学习生活。

首批MOOC学习者——高教改革研究的富矿

  MOOC成为大学学习的“脱困点”

  夏振兴的大学生活十分规律,每天除了专业课程学习之外,会花至少半个小时在MOOC学习上,节假日增至4小时。他表示,“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十分充实,我喜欢这种踏实的感觉,目标就像天上飞的小鸟,我能看得到,也觉得能追得上。”

  像每一个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一样,夏振兴在大学之始沉迷于放松与自由的“国度”里,疯狂地陷在网络小说中不可自拔,追寻那些热血、暴力的英雄和史诗般的传奇。“那时候对课业比较迷茫,总觉得考上大学,就幸福了。”夏振兴想起大一时候的自己,颇为庆幸:“迷茫是必经的一个阶段。好在我后来受了前辈的触动,重新找到了方向。”夏振兴口中的这位前辈其实也是一名学生,他根据自己大学六年的经历写成一篇文章,规劝后来者要趁着大学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把握未来。这篇文章就像警钟,敲醒了夏振兴,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境况。在摆脱了高中“他压式”学习模式进入“自压式”学习之后,在学习动力与目标缺失之后,他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困局:想要做些改变,却找不到着力点。

  2013年10月10日,夏振兴清楚地记得那一天,“老师参加完一个会议后,上课时就给我们介绍了MOOC的学习理念。苦闷了很长时间的我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下课之后就迫不及待地上网搜索。当时,中国的MOOC似乎还不怎么流行,我只查到了Coursera的课程,不过这已让我激动不已。”就这样,夏振兴开始了他的MOOC之旅。

  从专业MOOC到兴趣MOOC

  如果说MOOC的出现为他提供了前进的契机,那么MOOC课程的增多就为他打开了汲取知识的大门。2014年1月,夏振兴在清华学堂在线报名学习了于歆杰老师的《电路原理》,并顺利取得证书。“一千个老师有一千个《电路原理》。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演绎,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收获。比如《电路原理》这门课,相比我们大学老师侧重于重复频域分析,于老师对线性动态电路进行时域分析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

  说起专业课,夏振兴一再强调课堂学习与MOOC学习结合的种种妙处,“我经常会拿出MOOC学习中的问题跟我的大学老师和同学讨论,有次我把MOOC上的习题‘怎样理解三要素法分析到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的转变’与大学老师进行探讨,辩到最后,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十分深刻,心中真是骄傲!”说这话时,夏振兴目光炯炯,浑身都飞扬着自信的风采与朝气,就像引颈长鸣的火鸟一般炽烈。

  作为一个典型的工科男,夏振兴在英语方面的底子比较薄。他最初接触MOOC的时候,英文教学语言和界面给了他很大压力。面对语言的困境,起初他依靠网络手段,通过在线翻译等工具摸索着学习,同时重视起英语素质的培养,力求克服自己的这个短板。“我可以借助的帮手很多,没有理由对英语有所畏惧。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想要深入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英语能力是最基本的。譬如在阅读数据手册方面,英语是不可或缺的。”于是压力转化为动力,夏振兴在自己的弱项上发力,也为自己定制了更高的目标——强化英语,即通过考研的方式在本专业继续钻研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专业和英语水平都有了提升,这段时间我还听从于老师的建议在做习题翻译的工作,把英文的课后习题翻译成中文,为那些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提供便利。我现在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是越来越有信心了。”对英语已不犯怵的他,渴望与MOOC上国外的学者进行交流。

  节假日的时候,夏振兴花费在MOOC上的时间是平时的好几倍。除了专业课学习之外,更多的是有兴趣。“我对电子科技类比较感兴趣,一有时间我就会在MOOC上搜索这方面的视频看。虽然大多与我的专业相关性不大,不过我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夏振兴在MOOC上多是学习基础性、实践性的课程,他表示,比起高级的专业课程,他更喜欢能不断拓宽自己知识广度的课程。“可能因为我在MOOC上选修的都是我感兴趣的课程吧,虽然花了许多时间精力,但我一点都不觉得负担很重,有时甚至觉得时间不够用。”

  推崇MOOC的闪光点

  “我的老师曾说‘你们向我提问的同时,也是在给我上课’,这一点我在MOOC上深有体会。”MOOC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在交流中提问,在提问中求解,在求解中成长。

  “我最喜欢MOOC学习的一点,就是它的交流区。每一门课程的课后习题约有10道,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交流都会超越题目本身。有时候老师也会加入讨论,引导我们思考问题,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解决难题。”习题常常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轻松解决,知识沉淀得十分迅速、牢固。最重要的是,在讨论区往往会出现由一个点出发,发散到与这个知识点相关联的其他问题的讨论中。“有时候一些知识点我没有掌握,但是我忽略了,突然有个同学提出来,我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瞬间就通透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完全掌握了真理,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我立马站出来反驳,结果发现我们都只占了一个侧面,不过是盲人摸象而已。如果同学提的是我没有见过也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我就特别兴奋,一直钻这个问题,想要自己研究出结果。这满足了我对上大学最高的期盼——在一个学习氛围里,老师只是作为引导,同学们自己探究问题,寻找过程与答案。”理越辩越明,夏振兴十分推崇MOOC交流区,甚至认为它是MOOC学习最有收获的地方之一。

  有一次,在《电路原理》交流区,夏振兴与同学讨论“两个等值电压源并联在串上电阻时电源电流流向”的问题,两人都坚称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针锋相对,吵得很激烈。结果另外一个同学从中插话,表示两个人一个从原理下手,一个从问题出发,根本是一样的。两人这才发现之前白吵了,本质相同,遂结为好友,经常一起争论问题。这也算得是现代版的“不打不相识”了。

  “学以致用,如果能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中,肯定是最令我自豪的事!”他在网上查找开发板(单片机课程)时,无意中看到了Control of Mobile Robots,意外发现可以将正在学习的现代控制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萌生了自己动手做模型的念头。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他搜集了详尽的数据资料,但是很可惜没能找到MOOC课程,只能靠自己摸索。“因为课程安排的原因,我下学期才能学习这门课,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动手拼装,我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相信明年学习这门课时我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夏振兴认为,中国的MOOC正在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将越来越丰富,受众也会越来越广。“我希望在将来,像我一样的学习者如果对什么知识产生好奇,就能够在MOOC上找到专业的指导,这样的MOOC就是最理想的MOOC了!”

  从一株秧苗成长为一棵小树,夏振兴十分努力,也收获了颇多。虽然不比大树能御风雨,却也稳扎实打,经营得当。从《电路原理》这个点着手,辐射到学习的多个方面,他现在在MOOC的海洋里自由翻腾,寻找着蓄积力量的养料。纵观整片海域,这样的鱼跃,又何止他一个?(北京报道/本刊记者 李倩)

  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图书馆期刊部主任夏沈陵:

  MOOC学习与工作内容非常吻合

  在MOOC风起云涌的这几年,关于MOOC的各类文章数不胜数,但是鲜有人把目光聚焦到MOOC学习者身上。其实,正是因为有一支庞大的MOOC学习者队伍,MOOC才得以在全球加速扩张。夏沈陵就是这庞大的学习者队伍中间的一员。她在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任职已超过30年,现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图书馆期刊部主任。工作中她坚持奉献精神,积极用创新式的思维,开拓图书馆的咨询工作新合作,努力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多年来,凭着过硬的专业功底和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多个荣誉奖项,如全国党校图书馆系统“优秀工作者”称号、安徽省委党校系统“优秀图书馆工作者”称号、安徽省委党校“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称号等。在同事的眼里,她是一个能让人感受到阳光快乐的职业女性。

  阅读学习已成一种习惯

  中国女性步入中老年后往往被冠以“中国大妈”的称谓,可现年五十多岁的夏沈陵,则不同于经常出现在各大网络头条的“中国大妈”的形象。在生活中,她深居简出,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阅读的好习惯,阅读俨然是这个温馨的三口之家的乐趣之一,书籍、电脑加上网络是这个家庭非常重要的必备品。“阅读是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夏沈陵表示,在图书馆工作为她的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让她有条件尝试不同的阅读模式。所以,她是这个行业里较早重视、并一直推广新型阅读方式的图书馆工作者之一。正因如此,用夏沈陵自己的话说,“成为一名MOOC学习者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首批MOOC学习者——高教改革研究的富矿

  夏沈陵是2012年从网络上知道MOOC的,不过,了解中文MOOC课程,则是在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昭锋老师的网络公开课之后。自今年7月罗昭锋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讲《文献管理和数据分析》课程后,夏沈陵便从网络公开课转向MOOC。通过对《文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简要了解,她认为这门课程跟自己的工作内容非常吻合,非常有必要学习,还把该课程列为图书馆工作者继续教育的重点课程。

  “我学习《文献管理和数据分析》之前就坚信,学完之后一定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并使之与时俱进。”通过为期12周的学习,她顺利结业,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和结业证书。正如夏沈陵之前所设想的那样,《文献管理和数据分析》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学成后,有两点对我触动很大,第一,有效改进了我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方法,让我的读者得到更多阅读途径、快乐和收获。第二,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培养读者自主获取文献的技巧和方法是当代图书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学习之余,她还在自己的QQ空间开设了一个栏目——“MOOC”,收集与MOOC相关的知识、课程资料,和空间里的好友们共享和阅读。

  记者从主讲教师中科大罗昭锋处了解到,第一期《文献管理和数据分析》共有一万多名学习者报名参与学习,而最后只有300多名学习者坚持学完并获得证书,夏沈陵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年龄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罗昭锋老师对这名学习者印象尤为深刻。《文献管理和数据分析》结业后,夏沈陵还专门把罗昭锋老师邀请到安徽省委党校做专题讲座,让学校里更多的教学科研人员从新型获取文献技能和知识中受益。

  学习MOOC需要执著和坚持

  MOOC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它经常出现的“一高一低”现象,即报名率高完成率低。课程刚开课时,学习者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几节课后就形成了一个分水岭,从这时开始,学习人数直线下降,坚持到最后的学习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在探讨的MOOC学习高辍学率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对课程内容的喜好程度、课程质量的高低外,主要原因是学习者毅力不够,很难坚持到最后。作为MOOC学习者,夏沈陵对此也很是认同,在她看来,“要完成MOOC课程学习,不仅需要真正喜爱课程内容,还需要那么一点点执著坚持的个性素养。同时,我个人还认为,只有用心选择,才有可能认真追随,才有可能真正完成课程学习。”

  除了认真选择所学知识,并坚持下来,有效安排学习时间也是MOOC学习不可忽视的一点。不过,对于夏沈陵来说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谈到平时的生活状态,她用“蜗居”二字形容,她坦言,“阅读是我生活或者说生命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加上我个性安静喜欢蜗居,时间是没有问题的。我只不过是把别的大妈跳广场舞的时间都用来阅读了,相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选择方式,仅此而已。”

  被问到是否能适应MOOC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时,夏沈陵表示没有什么不适应。因为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也无需做太多准备,一台电脑,随时连接网络就可以学习。“我认为只要想学,对当代人来说,方式不是问题,年龄更不是问题。” 夏沈陵如是说。

  结合自己所学课程,夏沈陵总结出MOOC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几个特点:首先,要想跟随罗昭锋老师学习而不耽误自己的工作,MOOC学习模式是最佳的选择。其次,这种模式可以课下多次重复学习,这样可以自主梳理重点内容,并结合工作,找出自己工作中的新亮点。最后,“中国大学MOOC”的其他内容,在参考咨询工作中,已经成为她根据需要推荐给读者的服务方式之一。

  MOOC让生活中的选择多样化

  今年的国庆小长假,夏沈陵过上了“蜗居”生活,不过,她怡然自得地把这种生活定义为“自觅听读休闲愉悦的生活”。所谓“自觅听读”,就是要听些什么,要学些什么,要看些什么,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只要心情愉悦就行。夏沈陵说。只要有一台电脑或一个智能终端,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满足并丰富个人精神世界的阅读需求。

  MOOC横空出世时,充满冲击力的新模式、新理念引发人们对它的探讨,各式各样的观点层出不穷。但是,有一点是人们一致认可的,那就是MOOC真正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真正实现了全民高素质教育。在记者看来,MOOC还有一点不容忽视,这就是它让人们不再局限于在有限范围内做选择,而是让选择更加多样化,它让一个人看到的世界更广更远,也让一个人的未来有了多种可能。譬如,对于那些没有条件步入大学门槛的人来说,在校门外,用一台电脑就可学习到高质量的大学课程,实现大学梦;除此之外,MOOC还可以发挥补充个人专业知识的作用,或者是增加自身的文化素养。

  作为MOOC受益者之一, MOOC让夏沈陵的选择面更广,也更能满足个人爱好,她说,“可以学习到我所喜爱的当代中国女性专家的课程,可以抓住专业的新变化补充我的专业知识,可以拓展我的文化素养满足精神需求等等。”

  目前,夏沈陵拿到证书的MOOC课程只有《文献管理和数据分析》。她告诉记者,她关注的重点是对学习内容的体会、领悟和运用,并不太在意是否能够拿到证书。

  最后她说,在老龄化的“银发”中国社会,应该让MOOC也能成为更多老年人寻找精神寄托的新型空间,让他们的生活多样化。对于未来想要学习MOOC课程的学习者,她积极建议,认真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找到一个网速不错的地方,让MOOC成为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一个渠道。(北京报道/本刊记者 苏群)

  台湾终身学习者邢智田:

  兴趣和内容是选择MOOC课程的唯一标准

  “MOOC课程和一般课程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而且还能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目标来学习。”六十六岁,已经退休,电机专业专职从事计算机事业的台湾学习者邢智田谈到MOOC课程的独特之处时如是说。

  邢智田告诉记者,通过别人推荐,他认识并逐步了解了MOOC课程。通过平板计算机和台式机等学习终端,在美国的Coursera平台上他参与了台湾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许多MOOC课程的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门课程是台湾大学历史学教授吕世浩先生所讲的《史记一》,”和记者聊起最感兴趣的课程,邢智田兴致盎然,他说:“吕教授首先讲学习这门课程的动机,即我们为什么要学文学、为什么要学经典文学、经典文学对于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乐趣在哪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把司马迁写这部史记的前因后果交代得特别清楚,这让我们在其以后陆续的讲解之中都能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及其相关背景。不仅如此,这门课程给我最大的感受还在于它让我们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首批MOOC学习者——高教改革研究的富矿

  在邢智田看来,选择MOOC课程的学习者其上课的动机都是很强烈的。“兴趣跟课程通告里面所列出的主要内容是我选择MOOC课程的唯一标准。”邢智田告诉记者,他虽然是理科生,但对人文方面的课程非常感兴趣。这是因为能够把人文课程的内容和自己的人生经验做一个比较,进而让他看到其人生体验中的盲点。

  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会引发不同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那些真正参与并完成MOOC学习的人,往往对课程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也一定是有深度、有拓展的。MOOC的学习时间一般为几周到十几周,课程内容相对精炼,学习者如果像在传统课堂中那样仅仅学习老师教授的内容,是绝对不够的。MOOC学习者应该围绕课程内容的主题线索开展个性化的、深入的学习。而那些在注册时就没打算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只是要了解其中某部分内容的学习者,在课程的完成率上不会太理想。“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之前提到的《史记一》,其它很多课程我都半途而废。分析起来,一方面是因为我的耐性有限,另一方面是课程上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课程内容不是我真正想要的。”邢智田说,“这或许也正是MOOC课程的特色,我们随时都可以调整上课的内容和进度,进而做出调整和适当的选择。”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尝试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学习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很高兴地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孤单感不见了,更不觉得学习是多么枯燥的事情。”谈到MOOC学习的体验,邢智田兴致勃勃:在学习英文教学课程时,邢智田如鱼得水,非常适应,与同学间的沟通让他真正尝到了协作学习的魅力。在他看来,协作学习是MOOC非常主要的学习形式,在很多MOOC课程里面,都会有小组性的学习任务和互评互助的评价方式。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会增加学习者相互交流的机会,进而增强课程的黏着力。

  此外,授课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邢智田认为,优秀的授课老师不仅能够熟练地表达出课程内容,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对各种相关材料信手拈来,只有这样才能给学习者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

  总体看来,MOOC的学习整体上是基于兴趣的非正式学习,它要求学习者能自觉参与,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或成就动机,是自定学习步调的个性化学习。“MOOC课程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成果。”邢智田对MOOC未来的发展寄于了很大的期望。(北京报道/本刊记者 宫玉玲)

  2014年MOOC学习者调查报告

  2014年6月底到7月初,果壳网MOOC学院发起了第二次MOOC中文用户问卷调查,并形成了“2014年MOOC学习者调查报告”。调查回收问卷3300 份,其中74%的用户参与过MOOC学习。“2014年MOOC学习者调查报告”显示:与去年相比,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使用MOOC“超前学习”。广 东已超越北京,成为国内MOOC学习者最多的地方。

首批MOOC学习者——高教改革研究的富矿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4年第11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