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科教研组 教师在共享中成长
话题背景
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专门设置教研机构和配制教研工作专业人员,学校有教研组的建制,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省、地、县、校多级教研网络体系,而中小学教研组则是这一体系的基础,是教研制度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石。新课程改革倡导教研创新,催生了校本研究。学科教研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学校的质量、文化和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质量,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完善学科教研组的组织形式,加强学科教研组的内涵发展,建设和谐共进教研组是校本研究取得实效的根本前提。
教研组工作应“有章可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曾到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前身为师大女附中)进行调研,项目组从该校的档案中惊喜地看到了1951年5月29日学校召开的教研组长会议的记录。记录中详细记载了在此次会议上所讨论的有关教研组制度。原来,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充分了解情况,研究相关问题,为学校的发展决策服务是该校沿袭至今的一项重要制度。
“从这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教研组长会议记录中,我们得到了一个真理,要科学有效地建设学科教研组,必须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前提和保证,使教研组工作有章可循。”项目组认为,在建设教研组的过程中还需要协调好学校年级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职能与作用,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此外,学科教研组在进行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加强校内外方方面面的联系和交流。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语文学科1962年9月制定的工作计划中,项目组看到,在“教师进修”一项中提出“和男四中、男八中、男附中等校加强联系,本学期争取每人都能去外校听课一次”。另外,在1992年9月语文学科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中,也提出“开展多方位教学研究活动”,并且明确提出“向兄弟学校学习,组织去四中或八中听课一次”。项目组成员感慨地说道:“这对教师之间互通有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很有裨益。
建设民主和谐的教研组文化
为了探究学科教研组的文化建设,项目组走进了多所中小学,实地探访各校的教研组文化。在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项目组深入该校数学教研组了解到,为促进骨干教师成长,该教研组建立了流程清晰、易于操作和落实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名师讲坛制度。以教研组为核心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按照“集体梳理——集体备课——个人上课——研讨反思——修改创新——资源共享”六步进行,以教研组为单位,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成功与困惑,汇编成《成长记录册》。以教研组为核心开展有主题的“名师讲坛”。名师讲坛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潜移默化地帮助老师,给老师们一些启发和教育,进而帮助老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因此,项目组认为,首先,教研组文化需要精心建设和长期维护,在建设时要遵守主体性、共建共享、优化协调等原则;在发展中要客观分析现状,明确发展方向,做好长期规划。每个学校或学科都应针对教研组发展目标和特点,采用适宜的策略和方法。
“在确立共同的建设目标后,教研组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科教研组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还要提升教研活动品质,增强教研组文化的影响力。”项目组认为,在教研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从传统的散状思维、点状思维向结构性思维和关系性思维转变。
典型案例
北京汇文中学政治教研组:
充满人情味儿的人文教研
汇文中学政治教研组的老师们总是以开放、分享和互相支持的态度面对彼此。在个人备课、集体议课、相互听课这些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合作探究,能理性地看待研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既乐于倾听不同意见,也直抒己见,真诚地提出问题,同时也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汇文中学政治教研组,在规划和计划上,注重整体性、人文性和主题性。每学年根据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研定阶段性工作计划,统领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教研员点评: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是教师间“有效互动”、“合作共进”的最有效组织。教师们可以通过教研组这一载体,创设有利于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氛围,创新搭建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培养教师学习反思与合作研究的习惯,使教师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成熟。
——李婉华(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北京育英学校初中物理教研组:
自然发生的“生活化”教研
育英学校初中物理组的非正式教研活动非常频繁而富有特色,老师们将其称为“生活化”教研,并总结出“三自”的特点。首先这种教研活动是自觉的。老师们私下的聚会很多,在这些非正式的场合大家都会聊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彼此互相影响。因为物理组的老师心里有共同的教育情怀,大家在一起,不自觉的就会聊到教育的理念。其次这种教研活动是自主进行的,工作不是学校行政化管出来的。最后,物理组的很多教研活动是在相互感染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教师之间相互感染,而非硬性管理。
教研员点评:只有教师真正想学习了,开始学习了,才真正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教师的专业自主、专业对话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素,也是保障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
教师感悟
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和品位,共同参与到教研组的文化建设中,也更充分地享有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成果。借助专家的引领,通过榜样的力量,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林溟(北京市汇文中学)
教研组的讨论氛围与学校整个大氛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学校校长、领导层面能正确把握规范和自由之间的度,比如在评教过程中,只有坦诚地表达观点,才有可能被接受。
——刘江(北京市育英学校)
教研组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来源于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携手营造和谐向上的教研组文化。
——王丽娜(北京昌平城关小学)
□文/梁威(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博导)卢立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周婷子(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项目主管、硕士)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HA110230]研究成果)
专家观点
学科教研组
让教师团结起来
文喆(原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系统的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而学校的教研组制度,又是系统教研制度的基石,是这一制度生命力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积极关注并认真研究学校教研组建设问题,确是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是个影响基础教育全面发展与改革深化的关键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从全面梳理和总结提升中小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经验入手,既有前瞻性的视野,又牢牢扎根于可行的实践案例,认真归纳概括出当代中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类型与创新思路,并从制度与思想文化建设的角度阐释了每种思路的工作重点与基本方法、意义价值。不但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经验较全面的总结,而且为基层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发展指明了可行的路径,归纳出有实效的方法与策略。应该说,这是一项有开创意义并可以为中小学校校长、教师提供切实指导、帮助的研究成果。
新一轮课改以来,中小学校越来越关注学习对象的研究,关注学习主体的研究,比之于传统教育中所谓的“目中无人”的教学研究而言,无疑是有重大价值的突破。但是,以“校本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教学研究,如果脱离了学习主体在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中的真实问题,如果教师只关心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而不明了这些原理、原则在具体的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不同问题,那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就依然有落空的危险。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让学科教师团结起来,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真实困难与具体问题,是教研组建设的正途,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