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微信墙教学的八种常见活动形式

2015-07-06 12:41:44行业动态
  微信墙,微弹幕等利用微信的课堂互动技术,对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各类会议,将改变课堂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上的头脑风暴,分

  微信墙,微弹幕等利用微信的课堂互动技术,对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各类会议,将改变课堂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上的头脑风暴,分享智慧,值得大家学习推广。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的研究团队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跨文化交际》、《岭南文化英语导读》、《英语精读》、《医学英语视听说》等五门课程中使用了微信墙进行教学。初步认为,以下八种常见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联想,无拘无束地搜寻信息,让有关细节、感觉、例子、观点、想法像风暴一样在大脑中爆发。这是普通课堂中较为常见的活动之一。然而在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传统做法凸显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学生的参与度受到限制:一次活动就算单独提问10位左右的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也会相当可观。因此很多教师都只能进行集体的头脑风暴,顺带提问几个学生。

  我们的活动组织方法是:教师给出问题,学生经过短暂讨论,可以选择把观点发布于墙上,亦可直接口头表达,但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前者。在学生观点上墙后,教师可针对有特色的观点再进行深入提问与讨论。事实证明,教师能得到的观点数量大大增多,在一个80人左右的课堂中,每次头脑风暴活动都能得到30条左右的有意义观点,而教师在学生观点上墙后对发表了特色观点的同学的提问,比传统头脑风暴中的提问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对课堂而言极具启发性,是一种高质量的课堂互动。

  活动所需屏幕数量:1;是否需要助教:否

  2. 集体纠错

  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常常组织学生针对语言表达进行纠错。如果这些语言表达的错误是明显的,这种活动组织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学生的观点较为一致。如果错误有争议或者难以分辨,那么学生的观点会呈多样化,特别是当纠错的对象是一些较为复杂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长句等,使用口头提问的形式会使观点的表达有很大的限制,特别是不利于各种观点的对比呈现。

  在《岭南文化英语导读》一课中,教师给出一些翻译好的句子,让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把意见发布于微信墙上。这种方法相对于让学生把句子写在黑板上的方法,能节省一定的时间,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很多同学的答案,方便教师进行对比呈现。

  活动所需屏幕数量:1;是否需要助教:否

  3. 即时评价

  在笔者关于微信墙系列文章首篇的《微信墙在培训及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思考》当中提到,鉴于多种原因,一般的课堂上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直接反馈和评价是非常少的;同时,当站在台上的是学生在进行汇报时,更多的听众选择的是安静地听,而非主动提出评论意见。这种状况使得课堂中的深度互动少之又少。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微信墙所开辟的话语通道,当主讲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台上发言的时候,台下的听众可随时发送评论信息上墙,特别是在学生上台汇报时,这种同伴互评的消息更多。如下图所示,当学生(Fiona)在台上汇报的时候,教师(Frank)利用微信墙进行即时评论。

[转载]微信墙教学的八种常见活动形式

  从效果来看,长期使用这种活动形式,对于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因为微信墙把以往的“单向聆听”(被动地听,即one-way listening或unidirectional listening)转变为“双向聆听”(既有听又有互动反馈,即two-way listening或bidirectional listening),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换,而不仅仅是活动形式的变化。

  活动所需屏幕数量:2,或采取同一屏幕的弹幕形式。是否需要助教:是

  4. 学生提问

  与活动3的原因相似,由于学生羞于表达或不善于口头表达等的原因,在大学的课堂中,主动举手提问的情况已经很少见,这使得教师的讲授很容易变成“一言堂”,除非另外组织特别的互动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专门要求学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主动进行课堂提问。然而这种活动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课堂。在笔者的上一篇微信墙文章《从学习隐喻谈微信墙教学的适用性》当中,我们发现,这种活动不太适用于“习得/获取隐喻”类型为主的课堂,即学习者主要靠被动吸收知识的课堂,或者以应试为主的课堂;而在“参与隐喻”类型的课堂即讨论式的课堂中,或者一些较为轻松的课堂和讲座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技术上,当前的微信墙只能“静静”地显示即时提问的内容,即没有消息提示,所以一般需要助教对消息进行提示,教师才能看到信息。

  活动所需屏幕数量:2,或采取同一屏幕的弹幕形式。是否需要助教:是

  5. 检查输出

  在外语课堂实践中,语言输出长期以来被忽视。自Krashen提出“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之后,许多人就认为课堂中应主要以教师进行语言输入(听课和阅读)为主,输出(说和写)的能力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这种以输入为主的课堂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其后果自然是学生的输出能力普遍不足,外语说和写的能力低下。同时,由于国内普遍实行大规模班级授课制,特别是公共外语教学,学生人数普遍在50人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有效的语言输出活动尤为困难,教师发现有意义的、有深度的语言输出更加困难,同时教师亦难以监控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短句、词组等)语言表达。

  微信墙的介入,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更有效的语言输出活动。虽然微信墙活动本身是进行无声的手机键入过程,但教师可以把其键入的内容与学生的后续语言输出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医学英语视听说》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观点的表达,学生在把自己赞成或者反对的观点发布上墙后,教师挑选出有深度的观点再组织讨论。同时,教师亦可利用学生进行手机键入过程来查看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在《岭南文化英语导读》一课中,教师请学生对相关的图片内容进行翻译,学生在给出口头翻译后,教师要求学生把翻译的文字发送到微信墙,以此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拼写出该表述。

  活动所需屏幕数量:1;是否需要助教:否

  6. 同伴交互

  在传统的课堂中,特别是国内的课堂,学生的座椅都是固定的,而且在正式的上课过程中,亦不允许随意走动。然而在学生汇报的活动中,常有听众希望针对汇报提出相关问题和疑问,这个时候,固定的座椅、打断汇报的担心等因素都成为阻止这种交互的障碍。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鼓励学生之间使用微信墙进行课堂上的即时同伴交互。比如在《学习科学与技术》一课关于移动学习主题的课堂上,在一个小组汇报展示完之后,有同学针对其展示的视频很感兴趣,便通过微信墙询问他们使用了什么工具制作该视频,该小组负责视频制作的同学很快把详细的做法发送到微信墙上。可以说,这种通过微信墙进行的实时文字交互,突破了课堂中的空间限制,既不需要中断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亦能详细地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使同伴之间的交互达到受益面的最大化。

  活动所需屏幕数量:2;是否需要助教:否

  7. 精华回顾

  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个问题、每一项评论,都是教学过程的一手资料和珍贵记录,教师可以从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了解学生对每次内容的掌握情况,观察个体学生的成长进步。然而一般的课堂是无法把这些信息保存下来的,即使使用摄录设备,教师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语码的转换工作。

  使用微信墙教学自然不存在以上问题,所有的上墙信息都被完整保存在微信公众号的消息记录之中,教师需要在课后对消息进行导出、保存和归档。在一个阶段的教学之后,或者在学期末的时候,教师可对这个时期内的消息进行汇总、分类和筛选,挑选出精华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复习和回顾。因为这种素材来源自学生,所以精华回顾展示的过程对学生本人就是一种鼓励。教师也可以对某学生的消息进行汇总,以此查看其课堂参与度,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种参考。此外,教师亦可对每次活动的消息数量和质量进行统计,以此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个参考指标。

  活动所需屏幕数量:1;是否需要助教:否

  8. 翻转课堂

  严格来说,翻转课堂与上述所有活动并不在一个范畴之内,然而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使用微信墙组织活动,其效果非常显著。

  翻转课堂的目的之一在于促进课堂的交互,而微信墙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交互行为。更加重要的是,两者的交互目的都是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翻转课堂通过把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放在课前进行,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和质疑的时间,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有了更多表达深层次意义的可能性,而这种表达,如果通过微信墙来实现的话,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非翻转课堂上使用微信墙的效果要更好。

  在翻转课堂+微信墙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导学案中设计具有初步启发性的问题,在充分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导学案中作出初步的回答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可设计更深入的相关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已有了一定的思考,在课堂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会更加深入,也会有更多的观点要表达,这些都很容易通过微信墙表达出来。在活动形式上,前面的活动1至7,都可以在翻转课堂中使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