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版权课来中国为何水土不服?
中国人多少有些迷信欧美,在学习和培训领域更是如此,西方经典版权课底层逻辑严密、数据翔实、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断的迭代和优化,在不同文化情境下反复检验和修正,所以中国经理人和培训同行常常叹服西方人把高深的道理和原则化为一二三的操作步骤和工具表单,好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先秦教育思想,西方人用情境领导的模型演绎出来,无比简洁优美而且实操,这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的地方。
然而,深入接触的国外经典版权课多了,却发现一个令人尬尴的事实,这些经典版权课(大部分),框架和内容层面几乎无懈可击,这一点业界公认,但是无论是教还是学,包括最后的用, 在中国就是很难真正落地,好东西用不起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一直让自己困惑。
开始我跟很多人一样,认为是案例和情境不够本土化造成的,再深入下去,发现不单是补充中国案例那么简单,好像在讲师转译这层就已经挑战重重了,即版权课在汉化过程中发现很多国内认证讲师自己把握课程就懵懵懂懂一知半解,我的公司引入了经典的情境领导Ⅱ课程,在接受肯?布兰佳公司认证时,我们就大吃一惊,这讲师手册虽然厚厚一大本,但是即使是跟着老师过起来也是一头雾水很难驾驭,跟我们自己开发的精品课讲师手册完全两个路数,在我们自己的版本里,我们除了提供课程整体框架和逻辑关系图外,还要补充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逻辑图示,更不必说每一张PPT如何讲如何带,分享什么案例都要给予指引,而这本手册讲的相对粗线条,给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可能提示(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情境领导Ⅱ因为历史悠久,已经是汉化和详尽程度很高的经典版权课了),简而言之,我们的精品课讲师手册,更像是一本傻瓜书或使用说明书,而老外的经典版权课讲师手册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或手册,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直到我看到香江集团王昕煜老师推荐的这本《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自己总算理出了一个轮廓。
这本书源于韩国KBS电视台特别制作的《Homo Academicus》这一全球大企划纪录片。致力于探寻不同文化圈之间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方法,进而解答“什么才是最好的学习”这一问题。通过透视各个文化圈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这些元素对各国不同学习模式的影响,本书深入剖析了东西方及犹太文化三大流派的学习差异和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书中谈到很多有趣的对比,譬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通常是为了集体(家庭、社会)、面子而不是自己和对学问本身的兴趣而学习,而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推崇为了个人和求知本身而学习,法国甚至是世界上唯一高考要考哲学的国家,没有绝对优劣,但个中差异值得体会,找机会再深入介绍本书,这里简单带过。
受到这本书的启发,自己简单总结了一个 培训课程 跨文化迁移冰山层次模型(如开篇图示),从上往下,依次是形式、内容、底层逻辑、学习文化,形式譬如活动、案例、素材;内容指的是模型、工具、方法;底层逻辑指的是目标、课程的开发背景、主创人员意图;学习文化则指的是培训课程所来源的国家或民族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譬如美国人是如何学习的,他们喜欢怎样吸收知识和解构一门课程必然直接反映到美国原产的培训课程里,越是新生的课程这种母国学习文化特色就越突出,显然形式和内容是可见的,底层逻辑就已经开始若隐若现,而再往下的学习文化则几乎不可见,往往为培训课程迁移时所忽视,然而其影响实际上是更加深层而基础的。
我最近参加的一个新版权课,在美国也才诞生2、3年,所以来中国授课的老美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为中国学员纷纷揪住课程的各个部分索要或印证一个“正确”的答案,从框架到立论再到细节,这位美国老师猝不及防教学计划完全打乱,通过跟他课后的交流了解到,在美国大家都会从自身角度去理解这样的新事物,并不特别苛求所谓的“正确”答案,所以虽然也面临挑战,但没有那么剧烈,这种新生课程迁移过程中学习文化的冲突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
概括言之,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追求模糊,基于海洋商业和工业文明的西方追求精确,反映在学习文化中,却正好相反,由于前者传统上一直强调记忆和灌输、为集体学习,所以非常讲求知识的确定性,后者由于强调提问和学习对自我的意义,所以不讲求知识的确定性而强调个人的体会和对个人的价值,一个是没有标准答案就寝食难安,一个则标准答案可有可无,所以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典版权课程的纠结和所谓的水土不服,这可能是深层的根本原因吧。由于中文认证讲师也是中国人,不可避免地在吸收和解构过程中带上东方烙印,这已经是一重挑战,而大家基于对原版课程的尊重和外方对于原版的强调,大家懵懵懂懂又在重新建构时束手束脚,这是二重挑战,再往下转培训时,又会再度遭遇学员的学习文化冲突和质疑,这是三重挑战,三重挑战的根源都在于底层不可见的学习文化冲突,文化的冲突原来大家以为体现在管理上,体现在沟通上,对于学习领域关注很少,事实上文化的冲突无处不在。
以我个人体会,中国学员学习有“三重(zhong)”的特征,重框架、重标准、重操作,而国外版权课通常框架和标准比较笼统粗放,希望给到讲师和学员更多空间自己建构,所以,经典版权课程来中国真想推好,二次开发必不可少,如何既尊重原版课程的核心底层逻辑、框架、模型,又能适应中国人的学习文化和学习习惯,这将日益成为一个经典版权课能否落地的关键。
- 上一篇
2015上半年互联网教育机构融资“大揭秘”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 下一篇
BAT三大巨头纷纷入驻在线教育,这是要闹哪般?
在线教育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如今资本火热的浪潮里,在线教育迎来了三位大将:电商阿里、社交腾讯、搜索百度。 三位大佬进入在线教育市场究竟是要闹哪般?看同学、在课堂、写作业三位大佬入驻在线教育,推出在线教育平台名称也是看的人 醉了 。阿里起名淘宝同学、腾讯叫做腾讯课堂、百度称呼百度作业。这三个词是贯穿校园,每天都充斥在生活中。接下里看三位大佬如何争夺属于自己的在线教育天地。淘宝同学,主要是把优质的平台商、机构、教师、课程等资源都紧密联系的平台,其走2B+2C的混合型平台模式。一方面,相关机构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