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MOOC那些事儿(三)完课率vs.玩课率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已从泰国曼谷飞到英国伦敦,又从异乡再度回到了熟悉的故乡。
每趟远行,都是面对自我、沉淀思绪的最好时刻。在这趟漫长旅途中,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企业MOOC短期内的热潮,是否真的是改变未来的讯号?企业MOOC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吗?现在我们的努力,对于未来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航程中,浮云飘渺,日出日落,我不断探索,却仍无法解开迷惑。最后,想起了先贤们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终于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我们今天就不看什么趋势或数据了,就从我个人实践MOOC课程的经验,总结有关“完课率”的心得感想,和各位再聊一聊有关企业MOOC的那些事儿吧。
企业MOOC的本质
对于企业MOOC的未来发展,有人怀疑,有人乐观,见仁见智,百家争鸣,各方的见解看起来似乎都有点道理。不过如果你问我:“廖老师,你怎么看?”我只能说,我一向都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因为不论未来如何演变,人类通过科技手段来提升学习能力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MOOC星星之火已然燎原,或许未来会持续狂烧一段时间,也有可能渐趋缓和,但在人类学习发展史上,MOOC已成为重要的里程碑,未来MOOC将在企业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虽然我说自己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却不代表我是天生的浪漫派。相反,现在的我之所以如此乐观,乃是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抱持着非常好奇和怀疑的态度,只好学习神农尝百草的实践精神,亲自选修亲自开办几门MOOC课程,甚至亲自试试MOOC的各种商业模式,总是得自己亲身体验过,才敢发表评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怀疑、困惑、疑虑、沮丧……种种试炼之后,才总算稍稍摸透了企业MOOC的本质,虽不敢说是大彻大悟,但是对于企业MOOC的未来发展脉动和走向,似乎渐渐理清了头绪。
就先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吧。其实从上课成绩单来看,本人实在不能算是一名好学生,因为到目前为止,我总共选修过18门MOOC课程,却只完成5门,掐指一算,完成率只有27.8%。没完成的课程自然就没啥好炫耀的了,但若只以这几门完成的课程来说,那我还可以算是挺用功的乖宝宝。这五门课程分别是:台湾大学吕世浩教授在Coursera上的《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哈佛大学Peter K.Bol教授及William C.Kirby教授在edX平台上合开的《China (以前叫作China X)》、Steve Blank在Udacity上的《How to build a startup》、Kathryn Jablokow等四位宾州大学教授在Coursera合开的《CIC:Creativity、Innovation and Change》、硅谷知名创业家Eric Ries在Udemy平台上开办的《The Lean Startup (精实创业)》。跟各位说这么多自己都觉得有点丢脸的成绩,只是要告诉各位,要在MOOC上坚持到底,有多么的不容易。
在飞机上的狭小空间和昏暗的灯光,刚好是让我进行深刻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最好机会。首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我要选修这18门课程?除了完成的5门课之外,其他我所选修的课程真是五花八门,除了跟我授课的专业相关之外(大都和创新创业及企管课程有关),还包括了历史、人文、科技、中医、天文、大数据、国际关系……等等,简直是杂乱无章,但说穿了,我选课的理由只有一个,很简单,也很纯粹——就是我好奇,我有兴趣,我想学。就这样?是的,就这样。
说实话,压根儿我就没什么雄心壮志要完成这些课程,有些课程是我已经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或更想学别人怎么教),有明确的目标才去搜索到的,但更多的是我在很轻松的心情下,随意浏览,觉得这门课好像挺有趣的,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加入了这门课。虽然这说明了本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坚定的学习目标,不过即使如此,在选修课程时我还是很有原则的,一般来说我会先仔细看看课程主题是不是感兴趣的内容,当然,会更仔细瞧瞧授课教师的简介(常常还会自以为是地品头论足一番),如果课程没有太多的作业要求,而且还得是免费的,那我就会在短暂的挣扎(到底要不要按下注册按钮)后,义无反顾地选修这门MOOC课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完课率
其实,这也是一般MOOC课程选修学员的状况,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基于兴趣和好奇才会选修某一门MOOC课程,只有少部分是有很清楚的学习目标及坚定的学习毅力,真要对像我这种顽劣的学生要求“完课率”的提升,无异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也正是目前大部分大学型MOOC课程完课率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
或许有人会问,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得确认一下,这真是个问题吗?如果一门课程不希望让没有办法坚持的学生来修课,一直挂念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完课率,那么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不要让这样的学生来修课,而且严格挑选发誓能够完成课程(最好还要都能考100分)的学生加入课程,那么完课率一定接近百分百。不过,如果不是能让所有人都自由自在的修课,那还叫做MOOC吗?
所以,基本上,这个问题不需要解决,需要的只是认清现实。像我这类的学生,不是“必修生”也不是“选修生”,勉强只能算是个“旁听生”。换句话说,就看你的MOOC课程要不要开放旁听生自由地来学习?你的MOOC课程会不会对旁听生点名?你的课程要不要旁听生也参加考试计算成绩?这样,是不是就清楚了?我个人认为,或许这正是MOOC诞生的最大意义,因为旁听生一定是基于兴趣才会选修这门课程,虽然没有人知道这些旁听生是不是能一直坚持下去,但同样也没有人知道在千千万万个账号中,在地球的彼端,是不是也有一个像是当年乔布斯一样的旁听生,正在兴趣盎然地上课。
当然,这样的说法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会不服气,所以我只好再拿出自己的失败经验当作案例来分析。为什么没能完课?我只能说,有些课真的很有趣,我也真的很想学,但——我真的没有时间。为什么没时间?因为我很忙,忙着工作,忙着开会,忙着出差,忙着陪小孩,忙着讲课,忙着准备教材,忙着和朋友聚会,忙着吃饭、睡觉、运动、旅游、阅读、思考、遛狗,还有……好了,到这里,别说你听不下去,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写下去了。纵使有千百种借口,但其实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这门课对我来说不重要。套句大陆朋友常说的——这不是“刚需课程”,或换成我前面的说法——这不是我的“必修课”。
当然,每个人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必修课”。例如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英语、考研、学位之类的课程,它们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是“刚需”,可对我来说,那完全不重要,因为我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了。就我现在的状态来说,能提升工作和职场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生涯价值,最好还能扩大事业版图(这应该挺难的),可能才是我现阶段的必修课。对于这一点,从我努力认真完成的5门MOOC课程中,应该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所以对于这些必修班的学生,那可就不应该随随便便了,因为这课程对他们的人生有重大意义,所以要严加管教,精实教学,循循善诱,始能克竟全功。
现在大学型MOOC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能知道谁是旁听生?谁又是必修生?不过对于企业MOOC来说,问题比较小,因为如果你的企业MOOC主要对象是员工、新进同仁、合作伙伴、渠道商,那么无疑地,必修生的比例一定远远超过旁听生;如果你的企业MOOC主要对象是消费者、潜在顾客,或是既有的客户,那么旁听生的比例应当是比必修生要多一些的。换句话说,企业MOOC的对象,可以在课程规划时就设定得比较精准,一般大家所认知“MOOC完课率过低”的问题,基本上不应该造成太大的困扰,虽然我还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但基本上完课率要超过50%应该也不是太困难就能达成的目标。
玩课率
基本上,我个人认为,企业MOOC的真正问题是,如何提高课程的“玩课率”而不是“完课率”。以往企业E-Learning?太过单调乏味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了,但企业MOOC的出现正好让我们看到一丝丝曙光——是不是有可能借鉴大学型MOOC的优点,让企业MOOC课程发展得更有趣,学员能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能在MOOC课程中尽情享受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的喜悦,让老师充分展现教学的热情和才华,让企业自然而然充满学习的氛围,成为真正意义上(而非形式上)的学习型组织?
推开窗,喝杯咖啡,眺望云端上的整片灿烂朝阳。是的,“玩课率”就是解答了,一字之差,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啊。此趟千里远行,终解一字之迷,值了!至于如何提高“玩课率”?嗯,路还很长,课还很多,调整一下时差,先睡了,下次再会吧!